谈到这个问题时,Matt用他印象最深的一篇文书举了个例子。这是一篇关于木梳子和爷爷的文书。在文书中,这个女孩子通过描述爷爷给她的木梳子,谈到爷爷对自己的感情和教导。她在文中回忆爷爷是怎么教导自己要保持求知欲,不断地问问题,不要因为自己的样子而自卑,同时要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一篇文书,虽然事情很小,但是饱含了学生的感情,思考和成长。在Matt读过的近千篇文书中,让他印象深刻。
招生官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
Matt和Jaime现在都已卸任招生官一职,他们现在的工作依然是和学生打交道,并且更多的是和中国学生打交道。这让他们能够更近距离的了解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制度。谈到他们眼中中美教育的差异,他们认为是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
长久以来,中国高中以辛苦著称。尤其是高三一年,为了备战高考,学生们秉烛夜读,做过的试卷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同时,中国高中教育又以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到非议。学生们太沉迷于做各种试卷,而忽略了试卷外的兴趣探索。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的高中教育则是教育的典范。学生们下午三四点就可以下课回家,家庭作业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学习轻松,因此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其实是个误解,Jaime说。其实在美国高中,尤其是顶尖高中,生活一样辛苦。美国高中非常强调学生全方位优秀。在校成绩要好,要参加学校数百个俱乐部中的好几个,并最终在俱乐部中做到领导者,同时还要保证每周锻炼。
中美高中的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都非常大,但是辛苦和压力的来源并不相同。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高中更在意数字,更强调分数,而美国的教育更着重内容并且希望面面俱到。在这样两个不同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后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大学教育层面,中国的大学教育因为太过职业导向,缺乏博雅教育而遭人诟病。美国大学则以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而成为家长心中教育的理想国,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对中国大学教育不满意的学生。教育导向的不同也成为了中美高等教育的最大差别。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文中的两位招生官毕业后从事的都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尽管他们怀揣对教育的热情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是回顾大学生涯时,他们还是希望美国大学能有更多的职业方向的指导。也许未来中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互相学习,兼容并蓄。
来自藤门国际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