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给到家长和孩子们的秘笈,也多与心理相关。转学第一年,家长与孩子都多有不易,但真正需要具备的“软实力”,往往离不开良好的、稳健的心态建设。
01 入学前夏令营与“buddy”体系
很多国际学校在学生入学前三周左右会开始为期两周左右的夏令营,这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环境,培养沟通能力,建立批判性思维、探究性学习的雏形,建立初步的课程了解以及培养基本技能(诸如语言、电脑技能等)。建议家长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一定要去参加,对适应与过渡的意义,不可小觑。
有的学校在孩子入学之初会为孩子匹配一个buddy,由这位伙伴带着新生熟悉课堂、校园、日常流程等,融入班级圈子,这也是打通孩子社交自信的一个良好途径。
02 寻求反馈
建议家长们在孩子转学一个月内主动寻求一次整体反馈,而非等待一年一度或者两度的家长会。一般来说,国际学校尊重教师与家长的个人私隐,因此并不鼓励使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家长每日联络,家长可以提前给班主任发邮件预约一个日子来校见到所有老师,听到第一时间的反馈,在外地的家长也可以通过邮件从班主任那里获悉孩子在各个科目的表现。
新转学的家长,对于学期开始校方开放的面向家长的工作坊的积极参加,会帮到自己解决一部分疑虑。每个国际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家委会,闲暇时间多的家长可以加入家委会来增多与孩子的社区交集,更多了解校园动态与文化。即使不是家委会成员,家委会倡导的活动也可以选择性参与,和孩子建立的共性渠道即是了解他们最好的平台。
03 心态建设
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觉得“我准备好了啊”,然而转学后一旦“碰壁”,不论是哪种应激源(文化差异、社交尴尬、学业压力等),都会让一个家庭陷入到焦虑或多虑之中。所以,以下的一些心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曾遇到过一则案例:一位在重点公立学校就读时表现相当优异的学生,在国际学校乱了阵脚:英文、沟通、学业频频踩雷,家长多次来校沟通,但是反复提及的都是孩子过去一路走来的顺畅与优秀,也坦诚表示每次家长会后都会更加严厉批评或者管教孩子。然而这些都收效甚微,学生最终也以再次转学收场。
对比本身,不论把孩子和别的同龄孩子比,抑或是横向和孩子较为“辉煌”的过去相比,都易于陷入“固化思维”(fixed mindset)(与之后要谈的“成长思维”恰恰相反),无形中逃避了新的责任和挑战,抹杀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特质,容易陷入推责于外部因素或者单纯抱怨孩子本身的负面循环之中。要知道,这对于适应新环境并无半分帮助。
♢耐心与信心
耐心向来是一个说出来很容易,遇到事情才能显露真身的微妙词汇。第一个月校方若对孩子的反馈中规中矩,不代表三个月后没有突飞猛进,亦不代表六个月后没有反弹;耐心,是陪着孩子成长,接受他们可能的状态起伏,度过调试过程中可能的低谷,亦能庆贺每一个小的里程碑。
信心,也是基于对于孩子客观、公正的认知,是一种“我相信他/她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某目标”的正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积极思维与成长思维(growthmindset)
之所以把这两类思维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积极思维可以体现在每天回家后孩子和家长在饭桌上的谈话之中。有些引导问题其实是很微妙的,可以让孩子想想今天在学校内发生的三件好事,如果他/她遇到了挫折和打击,倾听孩子说完后不妨补问一句:“那你想过从中可以学到些什么吗?”一天繁忙的课程结束了,可以让孩子说说第二天或者下一周他们比较期待的活动或者事情。
转学初期,孩子有压力与抱怨很常见,但是怎么疏导抱怨,避免负面思维的相互影响和长线蔓延,则需要一些引导积极思维的小技巧。
“成长思维”往往认为:挑战是件好事,失败是可以接受的。(Graham Jones and Adrian Moorhouse, 2015)家长在陪伴孩子经历转学种种时,即使遇到了挫折,经历了不愉快,也要鼓励孩子往前看,不要翻旧账,不要纠结于失败和挑战本身,而是看到失败和挑战的长线衍生意义与正面价值,更不要在与校方沟通时候坚持“我的孩子就是这样子”。
其实孩子每分每秒都在成长,也在同环境相互作用,有些保护性的措辞实则阻碍了孩子的成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拥有成长思维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应该关注的并非是孩子的天赋,而是他们的努力以及其他可控性的因素。”(Sam Sommers,2012)
♢反思与反弹
建议家长和孩子们沟通时候可以使用两个小技巧,一、制定约定性的目标;二、讨论孩子在一件事情的表现时尽量具体化。比如说,在孩子转学第一年,制定或倡导一个一直以来想做的公益活动的目标,在目标实现后,不是泛泛夸奖孩子做得好,指出具体哪里做得好(比如时间管理),而哪里有待改进(比如人际沟通)。这就是在同孩子一起做成长中最好的反思。
而“反弹”,和下面的“心理韧性”息息相关,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候,可否从经验和反馈中汲取正面因素形成一个回弹,甚至可以在回弹后规避错误,打开一个更大的格局?
♢心理韧性 (MentalToughness)
在转学的第一年,个体的差异会表现得极为显著,有的学生表现出来很强的调节与抗压能力,而有的学生则对于新的一切过于敏感,对外部环境接受和内化起来很别扭。
究其原因,人的“心理韧性”一部分由遗传而来,有性格特质的因素,但是很大一部分可以后天养成。从“控制”、“承诺”、“挑战”、“自信”四个方面全面建立孩子的心理韧性,不仅有利于在新环境下的自我成长,亦会使个体在应对压力、接受挑战方面终身受益。
家长们可以参照以下表格来认识并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心理韧性。
最后,希望这句曾激励我的话也可以激励在转角的您与孩子:
“如果认同了自我的可塑性,美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请认识到:今天的你,并不决定明天的你。
新的环境,你将是不同的自己。
Bibliography:
Clough, Peter, and Doug Strycharczyk.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Improving Performance, Wellbeing and Positive Behaviour in Others. Kogan Page, 2012.
Robertson, Ian. The Stress Test: How Pressure Can Make You Stronger and Sharper. Bloomsbury, 2018.
Sommers, Sam. Situations Matter: Understanding How Context Transforms Your World. Riverhead Books, 2013.
Burka, Jane B., and Lenora M. Yuen.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2nd ed., Da Capo Lifelong, 2008.
祖 晓梅.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End-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