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国际学校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都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家长们大多也很买账。那么,双语授课模式相较于全中文授课和全英文授课来说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1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语音和语义“松散的关联”,可以帮助孩子在语言运用时从最根本的“语义”出发,更灵活自由地运用词汇、句式等外在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语音和语义相剥离的理解方式,也更有助于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单语儿童要在6-9岁才能准确选择语义相似的词语;而双语儿童在4-6岁就可以很明确的选择语义相近的答案。也就是说,在语义认知的发展上,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提早2-3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很好的掌握两种从字形到发音、从结构到语法都不相同的语言,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语言当作一种符号,去系统透彻地学习某一种语言的结构、语法和特征。这种“元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至关重要,如果孩子长大以后要学习第三、第四语言,这种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2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双语学习对阅读能力的影响,也与上文提到的“元语言意识”相关。多年从事“双语者效应”研究的加拿大约克大学Ellen Bialystok教授指出,较强的元语言意识可以提高双语者对语言信息的控制能力,比如能够更好的发现语法或者句法错误;而两种语言的交互作用,可以让双语者获得更好的阅读水平。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曾针对96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这些小学生分为3组,一是单语儿童;二是纯英语环境中的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儿童;三是双语环境中的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儿童。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时期,3组儿童阅读能力持平。二年级时,后两组双语儿童在阅读能力上比单语儿童显示出了优势。五年级时,双语环境中的双语儿童阅读优势更加明显,不仅西班牙语阅读能力优秀,英语阅读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前两组儿童。
3会表现出更高的智商
研究认为,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的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智商,原因可能有三点。首先,两套语言体系,更有利于儿童对事物概念的形成。其次,由于双语儿童需要根据不同语境,在两种语言之间随时切换,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最后一点是,前文提到语义和语音的剥离,可能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1962年某研究机构进行了一场关于双语儿童智力方面的测验。他们以10岁小学生为测试对象,选择了两个单语控制组(英语和法语),一个双语实验组(英、法语)。并在年龄、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变量方面进行了匹配。
测试内容包括一般智力测验、基本心理能力、态度量表等。 结果显示:双语儿童在绝大多数测验上得分显著高于单语儿童,双语儿童表现出比单语儿童更加多样化的智力结构。
4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强,更有创造力 在前文提到,双语儿童会具有更好的“元语言意识”。相对于只会一种语言的孩子来说,这种元语言意识,可以使孩子的思维更开放、更客观。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双语儿童不断进行两套语言系统自由切换的训练,因此他们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知灵活性更强。这种认知灵活性和思维多样性,被认为是形成个人创造力的核心因素,有助于孩子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造力还体现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某位以色列语言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平均年龄4岁左右的儿童两项任务,一是将在特定要求下将瓶盖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二是解决图片中复杂多头的家务问题。
前者是测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后者测试一般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结果显示,双语儿童在两项任务的问题解决中,都表现的更有创造力。
5在抗干扰能力、专注力方面会有显著优势 研究发现,当拥有双语能力的人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时,大脑中的两种语言体系是同时被激活的,也就是说,中英双语的孩子,即使在说英文的时候,中文体系也在活跃中。
同样,在听演讲、阅读文字时,两套并行的语言系统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因此,双语儿童在使用语言时,首先要激活两种语言系统,然后选择一套适合当前语境的语言,然后再抑制另一套语言系统,以保证被选择的那套语言顺利运行不受干扰。长期进行如此过程的反复训练,使双语者练就了很好的抑制冗余信息、专注于关键信息的能力。
多伦多约克大学也就双语环境和单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验对象是63个2岁的婴儿。其中有一项测试: 给两组婴儿看同一组图片,顺序随机。图片中是大水果包含小水果,比如一个大香蕉里面包含一个小橘子。然后要求婴儿指出图中的小水果是哪个。这个测试要求婴儿抑制自己对大水果的反射,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水果上面。 实验结果表明,双语组的婴儿在这一测试中有50%的正确率,而单语组的正确率只有31%。这说明,相对于单语儿童来说,双语儿童拥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专注力。就算从现实中来说,拥有双语能力的人可能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从上述内容就可看出双语教学的优势相较于单语教学来说是很明显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