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平权运动不断受到质疑,美国开始推出各式选拔政策用以替代平权运动,以求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性、增加校园文化多样性。
百分比计划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替代策略”。
将以得克萨斯州“前10%计划”(Top Ten Percent Plan)为例,探讨百分比计划的内涵、百分比计划实施至目前的有效性与面临的挑战,并讨论中国高等教育选拔从中可引以为鉴的经验。
以往,“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公立高校提高少数种族学生入学几率、增加校园学生多样性的主要手段。
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美国种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阶层分层的复杂性增强,“肯定性运动”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其公平性与有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目前,已经有包含华盛顿、密歇根、亚利桑那在内的8个州在公立教育中废止肯定性行动。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州内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和公立高校校园多样性,不少公立高校开始推出新的选拔政策,用以替代以种族为基础的肯定性行动。
其中,以学生所在高中毕业生排名为主要选拔标准的“百分比计划”因为被得克萨斯州(下称“德州”)、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和佛罗里达州(下称“佛州”)采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所谓百分比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州内参与计划的公立大学向成绩排在各自高中规定比例之列的学生给予录取保证。而每个州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规定比例。
百分比计划的设计主要目的包括:
那么,百分比计划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它设计之初的构想?
下面,我们将以德州前10%计划为例,汇总关于前10%计划的研究报告,来探讨百分比计划的有效性。
在目前同类型的百分比计划中,德州前10%计划接受的评估是最多的之一。
大多数针对德州前10%计划的研究将重点放在,校园种族多样性在公立教育中的肯定性行动被废除之后、百分比计划实施之前以及百分比计划实施以后这3个时间节点的程度变化上。
Kain、O'Brien和Jargowsky(2005)就表示,已找到数据证明校园多样性的增多,但他们将这个变化归因于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而非前10%计划的有效性。
2012年,Harris和Tienda在针对西班牙裔学生的调研中提到,与肯定性行动中西班牙裔学生的大学录取率相比,西班牙裔学生的录取率在前10%计划实施后创出历史新低。
不过,关于百分比计划的有效性,也有其他不同的声音。
2012年,Daughtery、Martorell和McFarlin采用线性回归设计对德州一个地区的百分比计划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前10%计划确实增加了样本学生在德州州立大学注册入学的可能性。
为了实现缩小学校、学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差异的目标,德州前10%计划将制定选拔学生标准的权力交到各个学校的行政集团手上。
因此,每一所公立学校都有自己的评比标准,让学生只需与本校同学一同竞争,争取学校内的前10%排名,从而更大程度地保障高等教育入学公平。
然而,根据Daughtery、Martorell和McFarlin所做的量化研究,前10%计划几乎没有缩小学校之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差异。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他们调研的德州某大型城市地区,拥有较高升学率的强势高中里,有近30%的学生能够通过百分比计划进入德州州立系列大学,但在升学率较低的弱势高中里,能够通过百分比计划进入德州州立系列大学的学生比例就降至10%。
学校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州立大学录取率上,还体现在学生就读名校的几率上。
来自升学率较高学校的学生中,能有17%通过参加前10%计划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录取,而这一比例在来自升学率较低学校的学生中,则仅有6%。
(图片来源:Daugherty, L., Martorell, F. P., & McFarlin Jr, I. (2012). Percent plans, automatic admissions, and college enrollment outcomes (No. 12-18). Working Paper.)
当今的美国,平权合同的合理性受到不断质疑,“种族”在一些地方不再能够成为大学录取标准,但少数族裔又仍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亟须借助高等教育实现阶层流动。
因此,高等教育界需要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新政策来替代平权运动,增强校园多样性,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性。
而百分比计划确实在一定程度替代了平权运动,对于消除K12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种族隔离影响、为所有学生提供较为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竞争平台,具备重要意义。
然而,作为一个实验计划,百分比计划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百分比计划可能会让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延续到高等教育入学阶段。
出身社会中上层的学生,一方面,会受教育背景良好的父母影响,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更可能拥有充足资金和资源来接收课外教育,以提高自己的课业成绩。
于是,这些学生就能借助家庭文化、经济资本,挤掉更需要百分比计划扶持的弱势家庭学生,而跻身学校前10%之列。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学期成绩作为主要考量标准进行排名的百分计划在实行之初,就会因为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丧失其追求的教育公平性。
其次,也有不少研究者质疑,百分比计划有可能给出身中上层的学生提供“搭便车”的机会。
例如,出身众生层的学生可能会被特意送到低质量的高中,利用他们本有的经济、教育和社交资本,与弱势家庭出身的学生争夺前10%的位置,可能会挤占少数族裔学生的名额。
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拔政策对提升高教入学公平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等教育录取政策要考虑人口学差异,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兼顾录取政策的多样性。
在德州、加州、佛州的百分比计划中,考虑到人口统计上的差异(如人口聚居情况、少数民族族裔比例等差异),各州所指定的具体百分比数量、选拔标准都不尽相同,也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录取政策跨州实行。
在百分比计划的框架下,每一个学区、每一个学校也均有制定优秀人才选拔标准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选拔方案,将选拔出的优秀学生统一提供给参与百分比计划的大学,再由大学进行二次筛选。
这种选拔标准的个性化不仅能让招生更加契合学校、学区的具体情况,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弱因为学校差异给学生入学机会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录取仍以统一高考制度为基础,留给高校的个性化自主权空间并不大,而放给高中的权利则更少了。
参考百分比计划的经验,在高校选拔中引入中学这一利益相关方,或许能进一步推动招生公平性。
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社会经济情况纳入考虑范畴,但不宜采取盲目给予加分的政策,而应尽可能将所有学生放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
近年来,学生的社会经济情况对其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7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熊轩昂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
这番访谈让“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一度引起热议,而百分比计划对于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考虑值得我国高校参考借鉴。
在百分比计划中,学校通过自主制定考核标准,将社会经济背景出身相近的学生置于一个竞争圈内,尽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跨“圈”竞争的问题。这算是将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纳入机会公平的考虑范围之内;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设立了特殊的奖学金制度,以帮助那些通过百分比计划被录入大学、但又负担不起费用的学生。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