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公布了本届菲尔兹奖得主名单,今年共有4名数学家摘得这一数学界最高荣誉,未有中国数学家问鼎。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前些日子落幕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上,中国队夺得了第三名。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数学术活动中的表现一向都非常优异。
2015年,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在泰国清迈举行,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这次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时隔21年再度夺冠。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
2016年,第57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国队第三名。
2017年,第58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国队第二名
这些年来,清华、北大等名校每年都能录取一些在奥数学术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足以证明他们的学术活动成绩优秀。
可这些学生后面去哪儿了呢?菲尔兹奖迄今没有中国籍获奖者,只有两名华裔获得过。
为何获奖者难觅中国人的面孔?关于“奥数”与“大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据了解,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数学科研水平。该奖授予40岁以下在数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四年颁发一次,每次2--4人;而奥数金牌得主通常在18岁以下,他们的年龄差别大概在20岁左右。2018年8月2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里约召开。 新华社供图
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菲尔兹奖与20年前左右的IMO成绩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获奖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获奖者。
有分析称,虽然中国队在IMO总分表现优异,但是在个人赛中,2000年才有选手获得头名,照“20年”规律推算,中国拿菲尔兹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
事实上,在国际上,数学奥赛获奖和菲尔兹奖得奖还是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的。不信你看——在国际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中获得奖牌的学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名单举
例:
1.1959年IMO银牌得主 Gregory Margulies于1978获菲尔兹奖。
2.1963-66年IMO金牌及银牌得主 Laszlo Lovasz,于1999年获沃尔夫大奖(数学最高大奖),Lovasz并于 1965及1966年连续两年取得 IMO特别奖。
3.1969年IMO金牌得主 Valdimir Drinfeld于1990获菲尔兹奖。
4.1974年IMO金牌得主 Jean - Christophe Yoccoz于1994获菲尔兹奖。
5.1977年及1978年IMO金、银牌得主 Richard Borcherds于1998获菲尔兹奖。
6.1981年IMO金牌得主 Timothy Gowers于1998年获菲尔兹奖。
7.1985年IMO银牌得主 Laurant Lafforgue于2002年获菲尔兹奖。
8.1977年IMO银牌得主 Peter Shor于1998年获Nevanlinna Prize。
9.1979年IMO金牌得主 A Razborov于1990年获Nevanlinna Prize。
10.1986年IMO金牌得主 S.Smirnov得2001年Clay数学研究奖。
11.1990年IMO金牌得主 V.Lafforgue得2000年欧洲数学联盟奖。
12.Richard Feynman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
13.Kenneth Wilson获1982年诺贝尔物理奖。
14.John Milnor获1962年菲尔兹奖。
15.David Mumford获1974年获菲尔兹奖。
16. Daniel Quillen获1978年菲尔兹奖。
可是在中国,为什么很多奥赛的冠军,之后和菲尔兹奖渐行渐远,甚至职业生涯干脆告别数学呢?更多的讨论则聚焦在数学学科特点、教育模式等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
“奥数”是一场闭卷考试,以初等数学内容的深化部分和离散与组合方面的数学内容为主,更倾向考察学生的短期学习能力;而得菲尔兹奖,更像是一场“开卷考试”,需要持久的研究。
带领美国队夺得今年IMO冠军的总教练、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也曾表示:
从数学学术活动转向数学研究是非常难的,因为IMO是别人给你题目你会做就行了,做研究需要自己选自己的题目,这就需要你真的会数学,知道整个数学的地图是什么样的。
而持久的研究需要持久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来做支撑,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奥数选手所缺乏的。
如果以中美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中国学生参加奥数更像是一种组织行为,某种程度上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任务;平时对于奥数的学习也掺杂着升学等功利目的。
而美国的参赛选手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行为,因此对数学学习有更强的主动性,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
我们的方法不只是来准备奥数题的......我们的队员并不会做那么多题目,但会学更多的高等数学的方法或者学习如何创造一个新的解题方法。
罗博深也曾表示,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奥数的方法,而是教授真正的数学。
而缺乏持久的兴趣也导致了很多在奥赛中获奖的选手并不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储朝晖举了个例子,曾有奥赛选手在被问及为何没从事数学研究工作时表示,“天天吃肥肉,你还会再想吃肥肉吗?”“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以感到腻了。”
储朝晖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数学领域,其他领域也有所反应。这也启示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做出强制性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今年分别开设专门的英才班,招收数学人才。
记者注意到,清华大学设立的班级名为“丘成桐数学英才班”。
作为美籍华人,邱成桐就是一位菲尔兹奖的获得者,目前他担任清华邱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的主任。或许在数学大师的影响和培养下,未来中国诞生“诺奖”级别的数学家会大大加速。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