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都在强调的GPA如何计算和转换?
相信对于留学申请美国的学生、家长和申请指导来说,Grade Point Average即所谓的学生平均绩点(GPA)并不陌生,不过很多时候会被简单地解读为学生平时成绩(成绩单)的平均分,通常会被以为就是所有科目分数相加除以科目数,这样就得出了GPA,其实并不是如此。
这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GPA的通常算法:
在美国的教育评分体系里,一般学校除了要给学生学科成绩(可能是4分制,可能是字母评价,也可能是百分制或其他),在成绩单上还会有Credits(学分),学分往往和学生在该科目的学时相关,学时长学分赋值较高,反之较低。
具体的算法,为了简单明了,我先以4分制分数(且就是绩点)举例,先省去从其他体系向4分制转换的麻烦,假设学科老师直接以4分制给分;比较常见的算法是:学生各科目分数乘以相应的学分,然后所有得数累加,再除以总的学分数。具体可以举例说明:
假设某学生一共学习甲乙丙丁戊己庚七门学科,分数和学分如下:
学科 | 4分制分数/绩点 | 学分 |
甲 | 4.0 | 2 |
乙 | 3.5 | 1 |
丙 | 3.0 | 2 |
丁 | 3.0 | 0.5 |
戊 | 2.5 | 1 |
己 | 3.5 | 2 |
庚 | 3.0 | 1 |
该学生的GPA计算方式为:
(4.0*2+3.5*1+3.0*2+3.0*0.5+2.5*1+3.5*2+3.0*1)/(2+1+2+0.5+1+2+1)
该学生的Overall GPA约为:3.32
之所以会引入学分,正如前文所说,每个学科的学时不同,有的学科可能一个星期学生需要有8小时上课时间,而有的学科可能一个星期只有2小时上课时间或更少,如果不管学时而把所有学科分数简单累加,这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可以说,引入了带有学时意义的学分,其实就是兼顾了学生课堂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不同,大学在挑选学生、看学生在具体学科的表现时也就更清楚,选择也就更能结合自己大学的录取标准来对应学生的学术表现。
不过,很多时候各个地区、国家的学校采用的并不是4分制来打分,可能有字母评价,可能有百分制,可能是7分制(如IB)等,那么这些体系之间如何转换呢?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解释权在执行的高中,解读权在招人的大学,也就是说高中可以自行解释和计算GPA,但是很多大学会按照自己的招生标准和对高中的理解来重新计算GPA,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也有很多高中并不会或不需要单独提供GPA(前提是在提交给大学的学校说明school profile里有详细清楚的课程难度和评价标准描述),比如IB课程采用7分制,有较为规范的统一标准,大学也有一般性理解,未见得一定需要高中自己提供一个4分制的GPA。
下面这张表是Princeton Review网站提供的常见的两种评价体系和4分制的转换,大家可以参照一下:
字母评价 | 4分制绩点 | 百分制 |
---|---|---|
A+ | 4.0 | 97–100 |
A | 4.0 | 94–96 |
A- | 3.7 | 90–93 |
B+ | 3.3 | 87–89 |
B | 3.0 | 84–86 |
B- | 2.7 | 80–83 |
C+ | 2.3 | 77–79 |
C | 2.0 | 74–76 |
C- | 1.7 | 70–73 |
D+ | 1.3 | 67–69 |
D | 1.0 | 64–66 |
D- | 0.7 | 60–63 |
F | 0.0 | 0–59 |
(此表格信息引自:https://www.princetonreview.com/college-advice/gpa-college-admissions)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大学或者参考源对于这个转换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此外,许多时候我们还会听到或被大学要求提供Weighted GPA和Unweighted GPA,即所谓的加权平均绩点和未加权平均绩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理论上来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未加权平均绩点,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情况下学分不会相同(因为学时和学科毕业要求不同),所以按照通常的GPA算法,必然是课时长的学科分数比重占得大一些,不过,我们平常所说的加权平均绩点是忽略了这个基本因素的。
通常所说的加权平均绩点是指,在很多高中,有一些学科被认为是最有难度和挑战的学科,比如所谓的荣誉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学术活动课程等高阶课程,在学校采用统一评分体系的情况下,同样是100分的满分,该学科的85和另外普通学科的85就不可同日而语;按照上表来转换,85可以落在绩点3.0,但是高中可以主动给自己的这一类高阶课程加权,高阶课程的85直接换算为3.3或3.5,满分100分直接加权为4.2或4.3或其他,这个都是高中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自定的(同样,需要在school profile里说明白),这样计算下来的GPA就是所谓的加权平均绩点,而没有这样操作的,就是未加权平均绩点。之所以会有加权平均绩点,其实也是为了凸显某些学科的优势,也是鼓励学生挑战课程难度(rigor)。
附:以下是比较常见的IB成绩和美国4分制GPA的转换:
IB成绩 | 4分制绩点 |
7 | 4.0(若加权可为4.2)* |
6 | 4.0 |
5 | 3.0 |
4 | 2.0 |
3 | 1.0 |
2-0 | 0 |
*此处根据具体情况或有不同标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