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实际上已经从体制上逃开了升学枷锁,照理讲,校长就应该是一个有点情怀,有点理想,有点社会责任感的人,校长们的工作应该是服务于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服务于建设孩子的幸福人生。”王校长开口就与众不同地说,改变中国教育现在面临的困局,国际学校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
图 / 视觉中国
在王校看来,如果说国内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国际教育则是大家开个好车跑高速路。国际教育拥有好的资源环境,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抵达终点,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把升学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国外高校资源很好地解决了。但是如果我们开着好车跑高速路,不顾看路边的风景,直奔升学这个目标去的话,按照应试的思路办学校,把国际教育又搞成“洋高考”则等而下之了。照理讲,升学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孩子如果连一个理想的大学都升不上,那一定是失败的教育;但如果国际学校仅仅围绕升学做一切,孩子们则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国际课程多种多样,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以孩子成长为目标的,无论是哪类课程,都可以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但伴随着国际学校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投资人纷纷进入,一所所国际学校应运而生,让家长欣喜地看到不同于高考的升学之路的多种选择,同时也进入了某种选择困境:目前的国际教育虽然本质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包装的都很有特色,到底哪所国际学校是最好的?
图 / 视觉中国
针对此情况,王校长明确地提出了选择国际学校中的“五看择校法”供大家参照——看学生、看文化、看课程、看校长、看创办方。
选择一所国际学校,首先要看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进入社会的校友、升入大学的毕业生,还是仍然在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行为化育出来的果实,也是最能反映学校办学优劣的参照。
那应该怎么看才算真正看懂呢?王校长笑了笑,谈了自己看学生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如果学校已经有多年办学经历,那我们看毕业生,看他们在社会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中几年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价值观如果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且初步建立自己的事业,那说明这所学校的理念文化是先进的,是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这个维度,还要看学校对学生的转化度,就是孩子的入学水平与最终成长之间的相关度。
第二个层面,看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在综合素养方面有哪些提高,在升学方面有哪些进步。这也是多数家长最愿意看的一个维度。
第三个层面,看在校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
如今,国际学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很多新举办的国际学校,本身还没有毕业生。应该如何看新开校在校生的好坏呢?王校和我们介绍说,新开校看在校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学习状态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所学校。
看孩子们是阳光快乐、积极向上,还是百无聊赖、慵懒散漫;看孩子们是礼貌有加、优雅得体,还是目无尊长、蛮横粗俗;看孩子们是目标明确、规划得当,还是野蛮生长、随意而为。
“我们也希望家长可以进入课堂,或者在教室外面看一看,良好的课堂可以是有说、有笑、有唱、有跳,但是不能玩手机、玩游戏、睡觉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只要学生在快乐状态下更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是一个好的课堂。
然后再看看课外,看学生是否更多以团队的方式在组织讨论、做作业、学习、做社团、从事体育运动、艺术活动,这都是积极的状态。当然,以单个人方式在安静地学习、阅读也是积极的状态。
反之如果很多孩子是无所事事,处于一种梦游状态的学习,或者沉湎于无聊的手游不能自拔,那么家长们要当心这所学校是否适合你的孩子。”王校长认真地说道。
图 / 视觉中国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和灵魂所在,王校长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部分和我们详细地阐述了融育北美的校园文化。
显性文化
在学校随处可见的地方,都应该是显性文化的彰显,展现着学校独特鲜明的文化基因。在王校长看来,好的文化环境是由在校师生亲力亲为布置的。因为表面看是布置文化环境,但实际上是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理解的外化,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这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表彰,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化育,是一种每时每刻都在强化的引领。
隐性文化
说到隐性文化,不得不谈的就是学校的办学愿景、理念和目标,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点,是课程建设的原点,是孩子发展的起点。对此,王校长也和我们深入沟通了融育北美隐性文化。
”
中西融合
国际教育,不等于外国教育,好的国际课程应该是一种融合的课程——既有国际化视野,又坚守本土情怀。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而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振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东方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国际上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那种以西方价值观做“普世价值”的时代将渐行渐远,东方文化将成为未来国际主流文化值观也不是没有可能。”王校长说,“对于中国孩子来讲,本身就具有中国文化的优势,如果我们抛弃掉这种优势,而是号称以纯粹的‘英式’‘美式’来办学,采用全西方文化课程、全外教授课,则是舍本逐末,抛弃了我们固有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具有本土情怀,文化要有根,视野才会国际化。国际,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而非是纯粹国外的。”
在课程设置上,融育北美采用中国的文学文化类、社会人文类、艺术修养类课程用汉语教学,然后再与全套的用英文学习的美国课程融合。让学生能兼具中西方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在科学、技术类的设置上,以西方的课程为主,让学生拥有探究意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西融合的基础教育,取各文化中的优秀之处,让孩子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能在中西文明的对撞、融合、共生中成长定型。
文理融通
我们重视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但不搞所谓的STEM教育或者单独设置相关课程,STEM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重视西方的科学精神、实证主义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但绝不搞所谓的“数理高中”,因为,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不能偏废,甚至,人文底蕴的涵养,要重于、先于科学素养的建设。做到“文理融通”才是正道。
家校融汇
很多孩子的成长都会因为有一个能改变孩子的“关键人”,这个“关键人”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班主任、老师、校长;变化的产生,可能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也可能是基于环境的熏染孕育。
如果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感受到的环境氛围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左的,也会导致孩子无法顺利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因此,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对孩子做引导,更要对家长进行引领和教育,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培养孩子。
学校会不会走得很远,会不会培养出能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人,应该与融育学校能否真正做到这个三个“融”相关吧。
贤者,德才兼备之人,融育的育人理念,就是培养贤者。对此,王校长也针对目前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了“融育价值观”。
责任和尊重
“责己严,任天下”,“尊天道,重人伦”:
在王校长看来,“责任”和“尊重”,正是目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部分孩子们最缺少的品格。
王校长说:“如果孩子们身上没有责任担当,进而就没有的理想情怀。即使是所谓的对自己有规划的,也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非出于社会责任。有些孩子除了跟随自己内心欲望之外,其他的与他都不相关。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要把“责任”“尊重”作为价值观,首先融入到教师队伍的血液中去,然后融入到学生的学业中。家国情怀,天道人伦,应该永远是最该被弘扬被尊重的主题。
融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能力,要具有全球胜任力,以上种种,应该是孩子们最终成才的最起码的一个基础。
诚实和宽容
“诚立人,实兴业”,“宽胸怀,容世界”:
立人兴业都要靠诚实,以诚实为基础。我们想要让孩子具备领袖气质。只有别人对你有足够的信赖,你的胸怀足够宽广,你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容得了和你意见相左的人,才具备领袖气质。这些都离不开诚实和宽容。
在融育北美,这四点价值观都融入进日常课程,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过成长来外化。
图 / 视觉中国
基础教育领域,国际教育的课程多种多样,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王校长将目前流行的国际课程按自己的标准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认证类课程”,主要以国际文凭组织认证的IB课程和英式的三大考试局的A-LEVEL课程为代表。学校取得相关组织认证授权后,对课程进行实施和评估。
第二类是学历类的课程。主要指国内的学校、组织、机构与国外的政府或学校达成某种特定的约定,取得对方政府认证或学校认证,注册国外学籍,毕业之后拿国外的毕业证,按国外的标准实施和评估。这类课程的优势在于教师的选聘和培训,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实施和评估都是按照国外要求进行,资源强大且规范,更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这类课程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高中在中国开设的课程为代表。
第三类是自主研发类课程。注册或者不注册中国学籍,以国内课程汉语授课为主,辅以国外引进教材。教师也是国内教师为主,聘用一些外教或者外方管理人员用来装点门面,使用这类课程的学校不少,但发展都一般,其升学途径多依靠标化考试。本质上和读公立学校没有大区别,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一些考不上普高,家里经济条件尚可的孩子提供了一种继续学习的途径。
至于大家常说的“AP”,根本就不算是一类国际课程,本来是为优秀的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的大学先修,却基于利益,起于“讲故事”,被包装成一类独立的高中课程,目标直指升学,就有点功利主义了。
在王校长看来,课程并无优劣高下之分,重要的是看哪种课程更适合自己的孩子以及哪个学校的这类课程做得更好。比如,A-LEVEL,好好的英式课程,在中国很多学校,为了追求AS和A2的高分,愣是给做成了应试课程,就是一个反例。
第一看校长的情怀,优秀的校长,都具有理想主义色彩,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愿意为了教育梦想而勤勤恳恳地付出。
第二看校长的办学理念——以成长导向的,还是以升学为导向来办学;是力图通过课程来改变人,还是围绕升学做一切工作。
第三个方面看校长的治校方略,看校长是否有能力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否有能力更好地融合中外教师团队,是否有能力更好地协调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各个方面的资源。
第四个方面看校长履历。办学不是短期行为,是长久的发展。理念化为事业是需要时间的,情怀、悟性、定力,缺一不可。如果校长一年一个地方地跳来跳去,不能坚守梦想而只顾个人所谓的发展,怎么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学生呢。
图 / 视觉中国
在王校长看来,目前中国国际学校创办人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本身靠教育起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就是既有学术文化课程的积淀,也有资金的积累,这样的学校将会稳定发展。
第二大类的是将国际学校作为赚钱的工具。把教育做为一种产业,不是一个长期的办学行动,是短期的圈钱行为。用KPI来考核是否营利,讲个故事就开始“A轮B轮C轮”,通过财务方式直奔IPO而去,针对这类投资人,在学校的管理和理念上不会太用心,甚至会出现偏差,家长在选择中也需要特别注意——这类学校不会走得太远。
第三类是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投资人举办的学校。他们不追求短期盈利,想通过办教育来实社会责任感和梦想。这类创办方会精心选聘教育家做校长,追寻着教育理想,打造课程、教师队伍和文化,然后培育出好学生。这类学校将会前景无限好。
所以,家长要擦亮眼睛看“东家”。
1、可以介绍一下学校的师资情况吗?
融育北美完全是按照自己理解的理想的态打造的教师队伍:美国语言文学类的和社会类的课程,都是优秀的美国教师在执教,体育艺术类的,也是外教授课,因为课程理念和国内教师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科学课,也是由外教授课,他们会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会激发孩子们的研究意识,戏剧、规划之类的好多选修课,都是由外教授课。只有高年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是由海归高学历的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我想大家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安排。中国语言文学类、社会人文类、艺术修养类的,聘请国内优秀的教师汉语授课。建校初期,师资配比在1:5左右。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特色是外教老师除了授课外还需要担任学校的副班主任,和学生多接触,便于学生过好出国前的“语言关、生活关、文化关”。每天早间晨读也由外教负责。社团类课程是由中外教师共同辅导。
2、学校没有海外的姐妹学校,是否有什么优势?
融育北美新生入学后,注册美国圣玛丽高中学籍,除了前面说过的汉语授课的中方课程外,采用圣玛丽的课程体系,11年级后为优秀学生额外提供多门(目前七门)AP,其学习过程、评估系统全部按照海外校的评估标准执行,高中毕业时拿美国圣玛丽高中毕业证书。海外课程中心老师每三个月来学校进行一次学术检查。
3、学校一般会招收什么年级和水平的学生?
我们主要招收两个年级,八升九以及九升十,个别优秀的11年级学生也可插班转入。会有两轮考试,第一轮是学术水平测试,包括英语和数学两方面。在考试结束成绩合格后进入第二轮面试,第二轮面试由王校长亲自面试,了解孩子及家庭的各方面情况,重点要了解孩子的规划与梦想,要了解家长的理念和教育观。在两方面综合评价之后择优录取。
4、学校的奖学金设置是什么样的?
融育北美学校未来的定位是要办上海一流、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国际教育。因此,为那些有梦想有能力但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提供了三类奖学金。统称为“融育·慧贤”奖学金。一类是入学奖学金,依据入学成绩和孩子的综合素质及潜质评定,一等为38.4万元,二等为12.8万元,还有其它单项;二类为在校奖学金,根据在校成绩和综合表现每年评定;三类为升学奖学金,根据孩子最终升入的高校档次,最高可享受单人百万人民币的奖学金。总之就是一句话,只要孩子认可并践行融育北美的学校价值观且成绩优异,融育不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把他们拒之门外,他们在高中乃至国外大学的学费将全部由学校通过奖学金发放的方式承担。
注:本文内容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陈莹 执行编辑:崔翼琴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