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标化千篇一律
出彩的活动万里挑一
懂行的申请者都知道2018年申请拼的一定是课外活动
成绩相当的高手过招
最后一定是课外活动定成败
然而每年申请季都会听到这些声音
活动远不如我的TA竟然被我的梦校录了
同样类型的活动,凭什么TA拿offer?
TA的活动并不多竟也能上TOP30
难道我的活动不好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才是“好”的课外活动
本文作者:H某某
很多同学刚进入到国际部的时候被眼花缭乱的社团冲昏了头脑,觉得什么都看起来很有意思,也都愿意报名尝试一下。然而残忍的事实是IGCSE那么多科目,你完全没有时间每周都去参加四五个社团活动。
于是就都变成蜻蜓点水般的“谢谢参与”,只有广度,没有深度,显得不够走心,也很难有outstanding的表现。
高一的学生和家长最大的困惑就是那么活动我到底怎么办?
我要不要都参加?
顾问建议: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学有余力,可以去选择几个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社团,了解一下活动内容是什么,小伙伴们大致在做什么,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今后对此会有长期的兴趣,为高二活动的取舍和深入参与做好准备。
我们喜欢的东西会很多,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非常有限。在正确的时间完成正确的事情,这才是聪明孩子的选择。
三分钟热度在社团参与中并不少见,一些活动费时费力,或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失去对它的新鲜感和魅力。这时候能否持之以恒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在填写自己的课外活动时要填到“每周做几个小时,每年做几周”。一定是持续的活动对大学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更容易在这个领域做出些成绩来。
如何才能有持续性?
顾问建议:
二是选择自己的擅长,因为从一到二永远比从零到一要容易实现。所以当你一时找不到自己真爱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从小开始培养的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十八般武艺里面,有没有一两项是愿意接着做的。这样在持续性上就可以衔接起来,而且做出成绩的可能性也更大。
课外活动有很多种类:academic,volunteer, arts and music, etc. 每个种类都有它自己的stereotype学生,尤其是在成绩普遍优秀的亚洲群体中,越是符合一个泛滥的stereotype就越容易让你的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黯然失色泯然众人。
美国大学都很追捧diversity,你要不就用碾压性的实力与同类竞争者硬刚,要不就需要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秀,才能得到dream school的青睐。例如我就是一个要读物理专业同时打辩论的女生,在理科校里就是稀缺群体。
在西方招生官眼里,什么是典型的亚洲群体?
男生,理工科,成绩优秀,而且这个群体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例如,累及女生。
顾问建议:
爱好活动不一定非要有多高雅,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知微见著。譬如做饭和拍照片其实都是大有学问的活动。只是同学们在选择这样的活动时要多注意“有内涵”,从中要有成长、收获、和体会才算好的课外活动。
到底哪些是课外活动?
哪些是好的课外活动?
是不是只有高大上课外活动才有帮助?
顾问建议:课内学习之外的所有活动都是课外活动。
不是必须到尼珀尔,柬埔寨支教才算了解民间疾苦
不是帮助到北京周边缺少教育资源的小朋友就很了不起
不是非要到非洲去看动物大迁徙才算科学考察
爬爬香山、捡捡落叶、分析当地的植被特点也是一个小研究
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活动内容。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周边的人群,在生活中反思,尝试和创造。也许仅仅是在家里照顾刚刚出生的小妹妹,你也能做得与众不同,成为真正意思上的“高大上”。
我的课外活动
讲起我的课外活动,我认为支撑我做完、做好的最大动力就是热爱。我的两个课外活动都比较需要熬,需要贡献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和思考。
譬如物理比赛会给出一个很深很困难的开放性课题去做调研。这与平时的上课学习不一样,因为在设计一个实验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样做是否可行,是否会成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无穷尽探索。
有时候一个小错误就足以推翻之前建立的所有理论,稍不留神会造成先前所有实验数据的作废,一个小问题也可以阻止整个实验的进展。不断有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涌现出来,我们就要积极地寻求并不一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导致它所需要的精力几乎是无穷尽的,你总是可以做的更好更完善,灵感思路稍纵即逝,又害怕睡一觉就忘记了,所以早八晚九地泡实验室是常有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课题,就很容易感到厌烦和退缩,想要敷衍了事甚至直接弃坑。但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喜欢物理的逻辑和钻研感,对身边的神奇电器很感兴趣,不把一个道理研究明白不会轻易罢休,同时很享受琢磨清楚的成就感。过程中当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热爱足以支撑我休息一下重新投入,不抛弃不放弃。
辩论是一件远比它所看起来更困难的事情。除去一本正经地吵架,我们要在两分钟内组织语言和稿子,四分钟内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同时我们的辩题从动物实验、太空探索聊到UN常任理事国,再到犯罪和经济全球化,都十分学术,并不是可以随意引用生活中的常识作为论据,也不像传统的中辩论讲的是价值和三观。
所以辩手们一般会提前一两个月开始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从大学论文读到时事新闻,正反方各方面的证据都要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比赛中“无语凝噎”。写出来的稿子每一句话每一个措辞都要小心翼翼反复斟酌,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被对方抓住小辫子不放,甚至干脆直接拿来对付自己。
辩论的竞争和冲突也十分直接,如果实力不够,在场上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讲道理讲不过别人,眼睁睁的看着裁判判了对手赢,进入到elimination round就直接被淘汰没有机会继续比赛了。
所以不服输的我们经常会准备到深夜,比赛期间甚至通宵只睡两三个小时。这期间要感谢有其他debaters的支持,像个大家庭一样互帮互助。
2018申请季在即,时日无多!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