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发出《我的留学我来说之一:散步溢出的灵感》以后,有群友提议“现在新生选课时期,关心课业故事。”或许普通孩子的学业,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先说专业选择的框架吧。
这个系列,是因7月7日三个即将大三的留学生实习和学业分享会而产生。分享会是刘老师一起散步聊天,反复提到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等话题而诞生。“专业”可以说是专门的学业或学问。大学四年里在总学分体系内,一般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学分集中在某一个领域方向,即是所谓专业。美国大学采用比较灵活的专业加辅修的制度,允许学生同时修双专业。三个孩子专业选定的过程,和我们高考完马上决定专业方向的方式有相当大的不同。一般说来,除了极少数大学的热门和特殊专业不接受其他专业半路转入以外,留学生们大多具有在大二前经过尝试再选定专业的权利。有选择权,才有纠结;有纠结,才需要哲学;哲学的故事,一直在路上。历史和未来,都注定是经验和教训并存,体验过程的五味,有犹豫也有坚决,有一点理想也有一些现实。
大学生阶段性的认识,不一定成熟,但自以为真实。
爽爽定专业:理想探索和现实把握
普高毕业的爽爽,是三个孩子里生日稍早一点的“老大”,入读美国凯尼恩文理学院前,有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曾抱着学习人类学专业的初衷迈入美国大门,大二下学期却选定了物理专业和俄语专业。小伙子“关于专业选择,其实是最值得一讲的”。听下来发现,他享受探索专业和享受知识本身之后,也给自己赫然创造了一座小山待攀。先说俄语专业。俄语是爽爽一直坚持热爱的语种,没有想到真会当成专业。即使在他高中最艰难的托福冲刺时期,也保持了对俄语见缝插针似的时间投入,“就是喜欢俄语那个感觉”,学俄语,起初是因为喜欢俄罗斯音乐,进而在更多的了解之后,喜欢俄罗斯文化和她的民族精神,觉得有其非常独特之处。有个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曾用诗句如此描述“无法用理性去认识俄罗斯,无法用普通的尺子去丈量她;她有着独特的气质--你只能去相信她。”爽爽被俄语相关文化打动之深,甚至导致有段时间对美剧里的英文都有些排斥。到了大学,大一修习俄语课程,暑假时又参加了为时八周的明德学院著名的语言课程。在明德学院,全浸入式学习俄语,学习俄罗斯文化。俄语水平与日俱增,具备了当做专业的基础。关于大二下才选定的物理类专业,从入学前就被建议过。而对于他最初拟定的人类学专业,至少有一个家长困惑过就业方向。在父母民主的旗号之下,小伙子还是有机会尝试所爱课程之后自做取舍。大一“天真的想学人类学。这个是与高中看到的一些分子人类学的东西有关的”,当时就以为美国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也是掌握知识就好。“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美国人类学更侧重于当今,而不是古代,更侧重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人跟环境之间互动,它更虚,而不是知识性,所以比起理工科来,你更难学好。”大一还为人类学专业学习了并不十分热爱的生物,“当时就想,反正有四年,干嘛要那么急着选专业,其实到大二下学期选专业就有点晚了,所以如果你想学哪个领域,最好大一先上两门课。这样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里上更多的课,可以更早地把最基础的课程完成,拓展的课还可以有出国交流的机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想学物理专业,又想去俄罗斯。那就必须去俄罗斯同时找到一个物理课学,才能保证四年毕业,感觉特别的难。”
之所以不选择人类学,“说实话是不好拿分”。他认为“咱国内是文科好拿分,理科不好拿分,而他们那边艺术最难拿分,然后是文科,最后才是理科。因为人类学不是知识性,所以你要想考虑GPA的话,还是理科好一些。”小伙子认为,人类学考完不知道对错,而理科类,则很容易判断到底是否掌握知识和技能。
只是,在问到哪门课有意思时,除了俄语,他还是说人类学有意思。
带着暂时选定的专业,小伙子即将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交换一个学期。我和孩子们去过俄罗斯,所以脑子里的问号很具体“真的决定要去那个连洗手间都只见俄语的国家吗?”只是,除了最诚恳的尊重和祝福,就只有关注。
其实,定下数学经济学专业后,遗憾不止于此。以牛牛从小学下意识学得比较轻松和主动的课程,以及高中接受过的一次测评看,可以判断牛牛对生物有一点直觉。只是小伙子初中惊叹过化学的奇妙,也评价过“知道物理有趣,但不知道这么有趣。”问到大学什么课最喜欢?小伙子说还是文科课最有趣,比如心理学、哲学,听着听着就发现太有价值了…..只能说,知识的海洋充满诱惑,浅尝快乐,深耕不易,都需要艰苦的过程;也只能说,没有绝对的专业。如果真的决定用行动主动喜欢某些课程,不是没有机会旁听或者选修,只是没有专业课那么深入和全面而已。
很多大学的改革中,在逐渐缩小专业必修课范围,美国的少数大学甚至让学生自行设计所学专业课程,或者主修两个专业,或者主修加辅修,有相当大的灵活程度。因为,谁能断定,在今后职业的旅程中,开花结果的的到底是哪门课程的种子呢?再就是,没有绝对的专业,各个大学人为设定的系列专业必修课,不是圣旨,没有完美,也是需要与时俱进、可以完善的。比如适应时代需求的一些技能课程,对每个专业都是很好的工具价值。只是有时候需要靠同龄人或者实习中倒逼出工具意识。
之所以旁观且尊重小伙子自己折腾,是男家长六七年前就跟牛牛说过“你喜欢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不要管任何人怎么说。”也是,如果孩子们都听我们的话,这个世界就更好了吗?
康康定专业:笃定计算机兼数学
计算机相关专业,和会计专业一样,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专业。从就业角度看,也是比较接近职业实践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家庭出身的康康,在这三个大学生里,专业理想是最坚定的,主修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康康有家庭熏陶又踏实刻苦,高中阶段在西安就小有名气,跟亲友合作开发的交通相关软件,有相当不错的名气。高中毕业时拿到十门AP课程,其中计算机是5分。申请大学时,就是冲着计算机专业去的,如愿以偿进入工科强校罗斯霍曼学院。问及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哪个更难,答复是“数学更加烧脑一些,不过暂时还不打算放弃。”学校专业课程有“初期简单,越学越难”的情况,幸好有drop课程的制度,下一文再细提。康康有一门数学是大二下学期的“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有名的教授难课,要定义整数、一步一步证明微积分为什么是正确的,这和牛牛学过的以应用为主的数学微积分,不是一个概念。数学课听到复杂处,也能把大家逗得一乐。说到专业事项,先得了解一下罗斯霍曼这个比较特殊的工程强校。学校是四个本科年级,再加上很少研究生大概2000左右。专业设置里,几乎都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全部课程都是教授讲课,而且十几个学生小班课居多,逃课的学生,很难逃过老师的法眼,老师会因为学生旷课太多而降低分数等级。康康最初被问到是否在修计算机工程专业时,他强调自己学的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两年下来,已经学了十来门计算机课程。以康康自己的形容是“还都是比较基础的课程,软件和硬件都有。”
既然选择了喜欢且有积累的专业,是否会轻松一些?康康说“大一以后都很累。春季这个学期,很少两点以前能睡觉”。熬过一次通宵,是合作项目,忙完天亮,就商量是否需要睡觉一小时再准时赶八点钟的presentation(展示或者演讲)。康康还是决定睡了一个小时。要是睡过了怎么办?康康的答复是“多上几个闹钟呗!同学也会互相叫一下,毕竟是一个组嘛”。为了撑住课业,抓住时间午休,也是一种理性。问及是否其他人也都这么累,答复是肯定的。那,有退学的吗?答复是有消失一学期再回选校的,还有转学到大城市试试不同的大学再打道回归的。
死磕理工科的同时,即使在工程为主的学校,还是需要满足通识课学分要求才能毕业。所幸,学校允许学生上海外夏校,前提是拿着夏校的教学大纲,向学校申请是否可行。据我所知,有两个我国国内的夏校,换过罗斯霍曼的学分。
关于计算机技术,现在算是浪潮之巅了。他们怎么看我们这些计算机专业世界的“半文盲”呢?小孩们对这问题哈哈一乐“难道会跟看猴子一样吗?”康康的眼睛里没有鄙视链“不懂计算机,这没什么啊!否则人家怎么看我不懂经济学这事呢?!”对于计算机是否会有一天取代人类的职业的讨论,他的观点是“如果人的职业真的被取代,一定会有新的工作机会产生。比如使用和修理计算机。”这个观点,和前几天见到过的小计算机迷东东一样乐观,那个高二孩子认为,将来一百年,计算机都是热门,靠着计算机技术,教育可以更加普及,从而也会一定程度上解决机器取代人的问题。
对于同台分享的两位老兄,面向未来、适应社会,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呢?小伙子说学点matlab或者R语言等纯应用的就好。基础编程方面,康康根据几种计算机语言的优势和不足,在编程课程的选择方面,观点是:如果一定要学,学点python编程,语法很规范,自带库很强大,不用自己写多少,能用就好了。上大学前学一点编程,有什么途径建议?爽推荐万门大学,牛推荐可汗学院,只是可汗学院需要VPN,全英文。
回归计算机专业通识课的分享会本来的话题,似乎已经不再是主要话题。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孩子需要很多通用性的知识技能,或许没有错,但是学生毕竟时间有限,规划的作用毕竟有限,或许只有到了职场上自己根据岗位、根据成败得失去磨练全面功夫了。
2019夏校已经接近尾声
错过申请时机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2020夏校了
还是8个字
“尽早准备,尽早申请”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翰林夏校规划师为您解疑答惑👇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