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竟然有人说中国国际教育就是国际玩笑?也有不少朋友予以反驳。在这些文章中,新校长传媒的文章阐述比较全面。下面一些观点供各位参考:
中国的国际教育,究竟是不是个“玩笑”?
这两天,《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一文刷屏教育人的朋友圈,引发激烈讨论。
我们尝试对各方的部分观点做了梳理,从中也许可以快速看到这场舆论漩涡背后的核心问题:中国的国际教育真的是个“国际玩笑”吗?它的困境有哪些?价值在哪里?
/文章批判的国际教育到底是什么/
——“蓝橡树”
国际教育,在文中到底指什么?我刚开始看标题,还吓一跳,以为作者冲着国际学校来了,结果发现又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作者在中间声明“不是反对中国的国际学校”,那看来是指在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学生了。
可这个界限,其实很难划分。很多在国内本土接受国际课程的孩子,有不少人会在中途(尤以初中或高中最为明显)直接转入其他国家入学,难道说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的就ok,只要出去,就得一棍子打死是吗?这怎么看怎么武断,标题太容易让人误解,且概念模糊。
——“K12谈”
/去国外学习,是可悲的事情/
——陈堃
在中国人胸襟开阔的年代,全民学习外国文化(信仰佛教)、出国游学,正如唐朝玄奘“出国”取经又“回国”讲学”。中国早期的佛寺,一直是国际教育机构,玄奘带着一帮留过学的老师,夹杂着几个外教(比如鸠摩罗什),用进口的教材,学习外语搞搞翻译,在中国教授外国文化。强盛的中国,来自于一个开放的心态。而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是开放的窗口。
——“爸爸真棒”
/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在中国/
前半句完全正确——“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但这和后半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对中国孩子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中国,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孩子要学习的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学知识,要学习的是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学习的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融通,甚至要学习的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时,怎能说“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当然我并不是说最好的教育不能在中国,只是这句话的语言逻辑确实有问题。
——“新学说”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自嗨/
CEO 和一把手是在印度出生,在印度接受基础教育直至本科教育的印度人,遍地是例子。
看世界 100 强企业,如果不算中国国企,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的 CEO,也是个大写的零。所以你说我们讲国际教育,不是自嗨是什么?
国内的国际教育国际学校真正大规模火热,也就是最近三到五年的事。2010年推广A-Level的时候,还没多少人知道国际教育是什么。
算算,新一批国际学校的学生还在国内读书,送出去的娃们,大多数还在大学里,最早的顶多也就刚毕业了一两年,更多在国外工作七八年以上的都是国内本科毕业的,出去读研究生的。
——“蓝橡树”
作者提到毕业以后,用大量人名及数据列举了印度雇员相比中国雇员在美国的辉煌发展,那为什么非得是留在美国发展才算厉害呢?为什么就不能是在国外留学回国创业的励志版本呢?你看中国当前的蓬勃经济发展,90后,00后动不动就是融资,创业大势远远碾压前辈,且不论有多少人能大浪淘金,但这种“回来”的精神本就是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一种势能啊。
——“K12谈”
/印度教育教出来比较“通透”的人/
——“新学说”
/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恰恰就是因为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计算方法,使很多中国家长认为给孩子花最多的钱就会有最好的教育。
——“新学说”
/国际教育的内涵/
——里京
百年一遇:
我谈两点我的个人看法:1,对比TW/HK的教育,我们在60-70年代的文化断层,是至今无法弥补的;2,现今教育体制和政策朝令夕改,缺乏持久长期的稳定和坚持,是广泛共识,现在的出国留学风气,与其说是追求精英教育,倒不如说是避险情绪。
吉祥三宝:
我觉得如果以五年为单位做同龄对比,会不会更公允一些?结论还会不会一样?因为毕竟国内的“出国留学”风才十几年,其中包括小留学生,这一批人还未来得及成长为高层吧?而印度,和中东一样,家境稍好的都去国外上大学(因为印度没有好大学),此传统由来已久,拿咱十几年的发展去跟人家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的英语和西方思维比,是不公平的。
逸衡 :
我还是赞成李一诺的观点。事实上现在的教育还是证明失败的,我在跨国公司,纽约近千个中国员工,做到中层干部一个手都不到。另外,只有中国的新员工(应届毕业生)抱怨入职培训几个月以后就没有人管他们,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习惯接受指令,自己没有主观能动性。
老庞:
国际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轨道,向内或者向外,如何完美地有机结合最重要。历史的大唐不存在专门的国际教育问题,但绝对是教育国际化最好的时代。
Ade:
国际教育,于我们中国大陆地区来说,确实还是在一个摸索期,虽然过了最早的开垦阶段,但距离成熟和真正的本土化确实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我们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也是一批已经完成家庭原始积累的先驱部队。但,教育,始终就是教育!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深耕,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一批批学生的不断被尝试,需要一代代的教师一节节课的备,讲,练,修,才能越来越清晰的路!事实上,真正优质的教育,不论中西,都是趋同的!大家如果认真的去看看我们老祖宗的很多教育理念,其实会发现,所谓的创新教育,批判性思维等,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史里一直都有!
Melody:
国际教育不代表是就抛弃掉自己的东西,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后,一次聚会大家讲故事,这个学生以流利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了一个圣经的故事,结果其他同学反应平平,因为西方学生他们早就熟知了,如果是一个东方的传说,可能会更加有意思吧。我很同意一诺文章里有一句话,是说"要用国际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或其他,都是能用国际的语言来讲述和传播自己文化的,未来中国的孩子在国际上能站稳脚跟甚至出类拔萃的可能,也不仅是他们多么"国际化",而是他们能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熟知和热爱自己的文化,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并且能够表达。
佚名:
文章说了很多的表象,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
清华毕业的她当然应该知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匮之才是中国教育的本质问题,只是她没有(不敢或不愿)说出来而已。就好比,面对一片盐碱地,怎么指责庄稼长不好都是容易的,可是,你想过改良土壤吗?能够改良土壤吗?说到教育问题,总是爱拿印度说事儿,那也不妨来个比较,印度就好比是一片原生态的林地,可能杂乱无章,但树木成长顺其自然,物竞天择,脱颖而出的良才比比皆是;中国就是一片盐碱化过的棉地,品种单一,修枝频繁,杂草很少但要产量高是很难的,更重要的是,棉花地里是长不出红豆杉的。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一文引发热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戳中了当前中国国际教育的诸多痛点,即使是原文中备受认可的“本土国际化培养”理念,也在落地中遇到不少问题。
“蓝橡树”评论认为,中国国际教育要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需攻破三大难题:
1. 人才瓶颈
优秀的国际教育要求培养“全人”,但现在的教育实施主体老师,大多擅长的都是专业的学科知识,本身就缺乏国际教育熏陶,不具备国际教育能力。
还有一部分老师,能够接受和理解国际教育理念,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念变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实现最后的教学成果缺少概念和经验。
2. 体系化难题
难以体系化,一方面是因为时间不够,形成体系需要积淀;另一方面也回到上面的一个问题,没有合适的人。
3. 家长教育
“国际本土化”是一个颇新的理念,能力的培养是个长线过程,绝大部分家长着眼的可能还是SAT高分和藤校录取。
当然,中国的国际化教育起步晚,避免不了新生事物成长中可能遇见的诸多问题,但我们也理应倍加珍惜今天的教育格局,珍惜当下中国成百上千的国际学校,所提供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请给他们一些耐心,国际教育就像一片正待开发的土壤,它的问题终会在不断改良当中生出丰沃,因为,教育始终是厚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