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申请人来说,在标准化考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果想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顺利申请到心仪的名校,就需要在文书方面下足了功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书是否精彩出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你最终的申请结果。
但很多申请者在极其痛苦难熬的文书写作过程里,都绞尽脑汁,几近抓狂。翻来覆去之后,还是觉得自己十七八岁的人生里,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了不起的大事可以叙述。对此,哈维·穆德学院的招生办主任Peter Osgood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如何呈现你的文字的,你是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学生有时会问:“我要怎样才能写出一份真的很棒的申请文书呢?”Peter的答复是:有些人可以把很普通的话题写成一篇动人的文章,也有些人可以把一段有趣的经历写得让人读起来乏味无比。
弗吉尼亚大学前招生办主任Parke Muth,在从事招生工作近三十年招生工作后说:“每个人都有非凡的故事,尽管我们多数人都没有察觉这件事。一个故事的非凡之处在于你讲述的方式。如果你能学会讲述一个对你而言重要的故事,那将会让你受益匪浅。”
”
然而,正如中国学生已经对美国大学的文书套路烂熟于心一样,招生官们也早已洞察了中国学生的文书套路。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招生官Christian Tanja无奈地坦言,他已经很难在中国学生的文书里说出一个出挑的故事,因为他们的故事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我看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常常觉得他们写得都差不多,他们的分数都很高,学术知识也很扎实,甚至连课外活动都安排得很系统。你总是可以看到他们参加“根与芽”项目,在“仁人家园”做公益,或者在安徽省的志愿者经历。你看到几乎千篇一律的简历和文书,而这些却不一定能使人眼前一亮,他们并不一定能让我了解这个学生个性的独特之处,他们只是不会出错的标准答案而已。我不是说这样的文书有多糟糕,它不会为一个学生扣分,但这种文书也一定不会为他们加分。
不只是Tanja,来自Swarthmore的招生官Andrea Pien对此也深有同感,她笑说:“做志愿者,这当然是个不错的话题。但几乎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做过志愿者。”
而在Parke Muth看来,这其中最大的误区在于:要想让自己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通常都会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做过的最杰出的事情说给别人听。然而这却并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Parke Muth解释道: 对于多数17、18岁的年轻人,你们杰出的经历其实大同小异。而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便你在高中表现优异,不要忘记,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在高中也一样是佼佼者。所以你需要全面仔细地衡量。不要仅仅因为你是高中模联社的社长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尽管这在中国的确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但它并不能真正打动别人,因为还有成百上千的人也把他们在模联社的活动当作很了不起的经历。他们以为这能使他们的文书脱颖而出,但其实并没有。
这并不是说,学生会与志愿者经历没有意义,而是提醒大家:不要让文书陷入格式化和程序化之中。假如这些确实是你的热情所在,你的经历必然会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然而,如果你只是复制与模仿过去成功的案例,那么这些所谓“杰出”的标签本身并没有丝毫用处,反而会让你看起来不那么“真实”。
避免评论历史名人
对招生官来说,讨论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文书是非常无聊的。他们也上过高中,早已经知道这些历史人物了。而且,招生官能从你描述的乔治华盛顿、居里夫人的字里行间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吗?
文书表达的一定要是“关于你”的。你要表达的,是你认为有趣的或者是一段独特的经历。即使这篇文章提示要求你写别人或一个重要事件,记得招生委员会的根本目的是了解你,而不是写一段历史或你最近读过的一本书。”
避免选择一个听起来不错但是你并不关心的话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是想招收那些做了很多社区服务工作的学生,这是真实的,因为大学赞扬你为社区做贡献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得写关于社区服务工作的事,尤其是当你觉得这些服务工作对塑造你自己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时,那就更没必要写了。其他话题也是如此。
父母离异、家人过世让我重生
人生几何,在这么小年纪经历类似的挫折确实不容易。不过只可惜这种类似的情感太多人拥有了。无论家庭变故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大,请记住:控制住自己,写文书不是发泄感情,写文书是为了讨好招生官!
当然,如果父母的离异给你带来的成长只是故事的一个小的插曲或者背景信息,那自然无妨。只是大家一定切忌大面积诉苦、发泄感情。
只身来到异国他乡,我容易么?
无论是交换生、美高学生、SM1项目、UWC学生,相信高中阶段来到异国他乡一定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了。离开父母呵护、适应新环境、突破文化鸿沟、坚持自我文化价值...这些东西大概是我人生的最大成就了吧!
只可惜这项成就全世界所有留学生都拥有或即将拥有。说来人类会说话这件事也应该值得我们沾沾自喜呢,只可惜貌似绝大部分人类都拥有该技能。写这些所有申请者都会经历的素材、恐怕很难出彩吧?
我挑灯夜读看我多用功!
如果你是向高考党诉苦说准备出国留学比准备高考还累,我觉得起码你还能得到一些同情。你告诉招生官这些事那简直就是在挠老虎的痒痒。
首先美国学生大部分的文书一两周就全部写完了,找自己的英语老师或Counsellor看一两稿也就交了。你头悬梁锥刺股的备考经历很难引起招生官的共鸣。
其次,招生官可不想看到你为了备考或文书花这么长时间。比如一个申请者裸考SAT 1530分,另一个申请者把所有SAT真题刷了5遍考了1530分,哪位申请者的学术能力更能得到认可呢?
此刻,我终于重新发现了自己
任何与personal identity相关的文书素材都不免落入俗套。因为其主题无非于勇敢地做自己或勇敢的接受自己。无论你想表现自己出轨的经历、自己重新认知作为中国人的identity或是自己作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请千万避免落入“勇敢地”之类的套路。
建议你尝试换一个角度更深入的对问题进行探讨,抛弃那些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形成定论的政治正确的思想主题。
来到贫困山区激发菩萨心
文字媒介在传播人们对贫困同情方面的效率是极低的。你在中国贫困状况上的触动招生官是很难感知的。素材前期描写如果激不起共鸣,后期的感情发泄就会显得俗气而形式化。这也是发愤图强类文章的通病。
我从小生活在贫民窟...
没有人会为你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苦难感动,因为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已经被定格为一个诉苦者了。诉说别人的苦难叫情怀,诉说自己的苦难就叫懦弱。你相当于拿自己的经历换取别人同情心,让读者感觉作者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而是一个沉溺于过去的人。
当然,如果你的生活背景只是为后文铺垫,或作为文章背景材料的话,那自然没有问题。只是请记住:文章的主题一定要正能量。曾经的苦难对于你只能是一种人生财富或传播爱的动力,并不是你炫耀的资本。
我是下一个牛顿
假如你的文章写的是自己如何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条神奇的科学现象,并因此打开了科学的大门,疯狂的爱上了科学,那么不好意思,你的文章跟大部分三流中介代写的流水线文章撞车了。
志愿者、支教、模联...
近年来,这类活动已经几乎成为了凑数活动的代名词。10个申请者里面有8个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你还会把文章的主题定格为“其实我的志愿者行为是功利的,是值得反省的”这样看似在做深刻的自我检讨实则不能更俗的主题么?
当然,如果你真的用心投入到如上活动中的某一个,我相信你文书的真情实感与细节描写会让AO对你活动真实真切性产生信心的。
一个领导的自我修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学生家长在各大三流咨询师的忽悠下开始相信孩子的领导力是进入顶尖名校的必要前提。于是大家都恨不得在文书中多提几句自己是如何克服万难带领松散的团队走向成功的,熟不知这样其实弄巧成拙。
首先美国顶尖大学是想要招收能够引领人类进步或者能够为校园贡献多样性的学生。领导型人才只是这类人群中的一类。再者,领导力是最难通过文书表现的个人能力,因为你多多少少需要把自己的形象放在一个高于其他人的位置。
上刀山下火海,只为一览众山小
无论是爬山、学习还是练习乐器、组织活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咬牙坚持到了最后变得更加坚强”这种写作套路简直是中国小学生优秀作文模板!
大家一定要记住:Show not tell是写文书的第一原则!当你想要表达自己某个方面特点的时候,切忌直接地刻画自己的人物形象表明自己优点。自己的优点一定要从侧面表达,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与判断。类似于“我历经了千辛万苦”这样的表述简直就是在直接告诉读者“你看我有多坚强”。然而想必大家一定知道,“直接告诉别人自己的优点”简直就是装逼的定义。
小学是组长,初中是班长,高中是委员
一定要珍惜PS字数限制内的每一句话,因为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让你的申请变得生动、让AO感受你的内在世界、你的声音的机会。毕竟你的活动、奖项、分数在AO眼里只是冷冰冰的数字与事实。你的PS会一直提醒着AO:我是在跟一个申请者,一个人,一个有故事的人,打交道。
在PS里面表现自己的“成就”不仅意味着你放弃了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更是很容易让AO产生反感,直接导致全聚德。表现“成就”会让读者觉得你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你所做的活动,你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虚荣与功利性目的上。
本文整理自微信公众号WE《我们》杂志,文章仅作公益分享。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