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教育存在两个基本的偏差:一是过度强调知识和考试导向,二是教育受社会功利主义态度绑架,整个社会和教育都急功近利,只看到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的和内在的价值追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
中国教育处于发展与转型的阶段,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当下中国国内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受社会功利主义态度绑架。
眼下的中国,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许多行业都走向与资本结合的道路。这种影响也深深的波及到了教育领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无论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无论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太过于看重分数,为了考试成功,学生主动或被动养成了机械化、单向度的解题能手。为了读一个重点初中、高中,拿到一张名牌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学生付出了太多,用整个青春作为抵押。更可怕的也许是,即便抵押掉了青春,也未必能取得他们所期盼的结果。
钱颖一教授在讲到如何转变当下教育现状时,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二、学校应更多的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三,引导学生有更长期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那么如何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实现教育的优先改良呢?
很多人都选择了国际化教育,因为这种教育的核心与上面钱教授所提到的建议不谋而合。
国际教育的核心:用国外一些优秀课程的长板来弥补现行教育的短板
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自信心,有梦想、会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就是“用国外一些优秀课程的长板来弥补现行教育的短板”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帮助每一位孩子,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最好的发展,获得自己可能获得的成就,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学校存在的意义和承载的使命,绝不仅仅是升学、选拔人才、增进知识这么狭隘。
近几年,国际化学校近几年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学校数量从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现在的近千所。这一发展趋势并不意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学校对中国学生的开放性加强,带来了前几年出国留学人数的激增。而出国留学需要提前作许多准备,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因为公立学校是采取以中国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如果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那想要出国留学的孩子就可能会在留学需要的英语能力和考试方法上准备不足。这样,家长就会主动去寻找什么样的学校能解决孩子的需求。有求就有供,很自然,大家会想到国际化学校。
国际化学校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孩子出国有了出口,另一方面也是带来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未来中国的市场可能能够容纳2-3千所国际化学校,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好的、面对本土需求的国际化学校出现,能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和世界视野的课程,能在高中阶段引入IB、AP、Alevel课程。但是,国际化学校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并接受国际教育。
公立学校到国际学校,学生转型的关键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太辛苦,学得吃力成绩也不理想,于是就放弃中国的中考、高考,开始考虑国际课程。
这些家长有一种共同的认知:首先国际课程比较轻松,第二就是觉得反正不走高考这条路了,读一个国际课程,拿一个文凭,未来也能够申请国外大学。
这可能不是很正确的想法,在进入国际课程之前一定要转变这种想法。
学习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通的,不管你是怎样的学生,你未来走到哪里,在中国读大学也好,到国外去读大学也罢,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具备某些素质的话,走到哪里都不能成为很好的学生。
家长们需要清楚的是,国际教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的评估方式和培养方式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学生需要做自我情绪的管理者、自我价值的管理者和自我行为的管理者!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