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世界
(一)终结性评价本身在关注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过程
IB知识论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撰写一篇从知识论角度论述具体问题的论文,二是提交一份口头陈述作业( Presentation)的说明,呈现申请者就某一学科的知识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知识论的角度所进行的探究过程。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是一种关注结果的评价,那么后者则是关注过程的体现在这份口头陈述作业中,申请者可以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不超过3人)采用演讲、采访、辩论等形式,借助各种道具和媒介支持自已的陈述或论证,然后提交这份陈述的书面说明( Presentation Planning and MarkingDocument)。要较好地完成这份作业,显然需要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和作业过程。
如果说这份作业本身已经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高度重视的话,其打分方式则更体现了这种关注。这份作业之所以
被称为“内评”( InternalAssessment),是因为虽然同样需要提交给考试委员会,但该作业的分数是由任课教师给出的,考试委员会在这项作业上的作用只是审核分数是否公正、合理。为保证作业的规范性,考试委员会建议师生分选题、论证、结论三个阶段来完成这项作业,并对陈述思路作出了规定,考试委员会保留对作业过程的全面审查权(包括提取学生完成这项口头陈述作业时的视频资料)。显然,为保证这项内部评价的高分数及其公正合理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落实知识论课程在各个维度的各项要求,尽最大努力来保证结果的高质量。
(二)终结性评价本身有效引导了知识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上文提到,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口头陈述作业的书面说明。这份说明并陈述的底稿,而是要求申请者就自己的陈述中厘清几个问题,即描述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境;说明自己本次陈述中所关注的核心知识问题;解释自己的现在现实生活情境与这一知识问题之间的联系;概要说明你准备如何发布自己的陈述,包括论点、论据和结论等;说明你的结论对你的现实生活乃至他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
从这几个关注点可以看出,知识论课程虽然关注的是对学生思维方法及论角思维品质的培养,但这种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寻求和鼓励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乃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观念不仅仅是表现在其课程目标中,而是通过具体的评价来保证落实。
就其课程理念而言,前述已经提到,IB知识论课程并不追求就某些问题得到确定性结论,而是要探究不同知识或观念间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综合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IB陈述知识论课程是充分尊重乃至认可对某一问题的多元化理解的,也正因此才形成了它独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反观我们国内的课程,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的培养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仅就人文学科而言,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标准答案及培养获取这一答案的能力仍是现阶段课程实施的关注点。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为例,虽然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尤其是作为最重要评价手段的笔试的答案中,往往是以成人化的、模式化的、统一性的解读要求乃至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从而使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表述成为一句空话。这就使得如何在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课程评价中渗透课程标准的理念而引导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成为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