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孩子现在的成绩也可以,虽然不是头几名,数学英语也到了一百三十多分,语文差点,维持在一百二十多分,老师都说了,这样下去,考个国内好点的大学没问题。可是,过去一年,我受够了陪读的生活,孩子也受够了刷题的日子。长此以往,我们俩都得崩溃,这个家也会。”
这段话让我第一次开始问自己,我要选择什么样路?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在体制内的路上,我还能走多久?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体制内的路只有一条,但体制外,有无限种可能。朋友提起她最近这一年的探寻:有的家长半年在家上网课,半年带孩子去外面游历,边走边凑路费;有的家长给孩子上私熟,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专修某一技能;还有的家长选择给孩子读国际学校,申请国外大学;更有的家长自己办理移民,让孩子以后能享受当地居民的教育资源……
我从小偏科,数学成绩恨不能擦着及格线,语文是喜欢的,仅限于文学作品,英语在公司上班时要写邮件,基本处于哑巴模式,然后,我现在要盯着孩子刷题(内容完全不懂),背英语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及各种文科理科的天书般的内容。当了一年高一生家长,跟得上气不接下气,孩子也刚刚能到中等,而我,似乎已现后劲不足。
很多人说初中三年是个分水岭,这几年学习结束后,已经可以基本判断出孩子在初升高时的状况。朋友说,三年之前,没有给孩子报名学科类辅导班,这样能跟到中等已属不易。可是想想之后漫长的年,一个鸡血的妈,加一个渐渐妥协的娃,那画面,不敢想。不想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人生,说起来自私,却也是实情。所以,果断转学。
开学后,我家娃就要上高二了。不是优等生,不是班干部,不是特长生,不是……普娃的标配,她的未来在哪儿?
国际化教育是单行道,到了体制外岂不是就转不回来了?
国际化教育不如体制内教育“扎实”,所谓的“快乐教育”会不会荒废了孩子的学习时间?
我们做啥都是一窝蜂,那最后申请国外大学还不是僧多粥少,变成一种洋高考?
会不会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孩子变得不中不洋呢?
说到单行道的问题,其实体制内才是单行道,完全没有任何课程和考试的选择。虽然因为无数人挤在这条路上,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孤单,但方向确实是极为单一的。
考虑到升学概率的话,体制内风险更大。有些城市的普通高中生升学率已经低于50%左右,那意味着现在这些满怀憧憬的初中小朋友有一半左右根本就不可能上普高,更不用说什么大学呢。
更何况,12到15岁的时候是一个人必然有的“漫游阶段”,会产生对人生的无穷困惑,此时,给孩子时间,非常重要。
但现在体制内中考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需要通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分岔口。如果是在中学不停地准备考试的情况下,连续六年以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就根本没有空档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己的优势科目,最终不过是在拼体力和意志力而已。假如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体力和意志力过人,那就要自求多福了。
也有家长说可以先读体制内,实在不行了再读体制外。可是主动的选择和被动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到了山穷水尽才想出国读书,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孩子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学校的选择也不理想。
所以一直握在手中的表面上的多个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意义。反过来,国际学校的选择,如果放眼到世界,远远比国内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选择上也大得多。
针对国际教育最大的误解,就是教得不扎实,因此不好。扎实是什么意思呢?从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说,“扎实”可以说就是限定的知识范围内“考不倒”。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生时间有限,扎实却意味着投入大量时间。
那么,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理科,哪一科目不是都应该扎实?如果学习绘画、钢琴、运动,那么基本功是否也要扎实?那时间和注意力怎么分配呢?
值得学习的知识正不断扩张疆土,新兴学科、综合学科纷纷涌现,那么,哪些知识应当教?教到什么样的深度? 其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所谓的知识扎实,也许只是在巨大而且不断扩展的知识草原里,挖出一些深深的兔子洞而已。
所以,当成年人们抱怨中学的知识都忘光光,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但是整个青少年时间却又都花在刷题上时,意味着:
我们教授的大部分知识在学习者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投注在这些知识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带来很好的回报;
我们的教学中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回报率较高的知识。
如果我们还是不加反省地以“扎实深入”自诩,只是要学生牢牢展望各种思路和答案,那么,会不会我们实际上就是把孩子禁锢在当时当日的已知世界里面,那么如何面对未来呢?
写出好文章,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强的情感和智力投入,这在体制内却被认为是非常浪费精力和时间的行为。熟练地在指定时间内应用模板俗套写出应试文章,其实就是“低度使用智能”的典型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记忆时发现,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只有思考过的东西才能被牢靠地记住。靠刷题背诵强记的内容,会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吗?
选择国际学校路线,是为了使得这个学习和申请大学的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并不是为了躲避竞争。
如果是体制内学校,说实在的,家长除了去让孩子上培训班,然后天天督促孩子读书,其实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学校的应试训练已经非常流程化和专业化,即使家长自己的学历和学养都很高,除了出钱以外,根本无从着力,只能看着学校雪花般堆集的卷子兴叹。
而国际学校的路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是用一个单纯的分数的维度来录取学生,也就是对一个学生是用多个分析维度来衡量的。
成长期的孩子并没有非常坚定和清晰的自我认识,当成人社会以非常单一的维度(比如分数)来衡量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用很单一的维度来评估自己,并且全力朝这那个方向使劲。
如果社会对他们的衡量有更复杂的维度,比如说创造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公共意识等等,他们出于自我效能感的追求,自然而然地愿意从各个方面来发展自己。
而在这些方面,成熟的家长可以帮助指导他们的地方就多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社会沉淀都可以用得上。孩子现在所学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以什么样的原则选择学校 ,做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搜集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富有教益意义的过程。
当我们现在说某个孩子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时,其实背后含义几乎就是等同于:他考了多少分。专业和学校,根本不可能体现出孩子的个人特质、个人爱好。
因为在“分数”这个单一维度考虑下,多数学生只是看自己属于哪个分数线,就自然地去选择在那个段位上可能录取线最高的学校和专业。而最后选择什么工作,就更是只剩下“毕业起薪”这样的单一维度。
但是如果评价维度多了, 那么当我们说这个孩子最后读上了哪个学校的那个系,其实是更能和他的禀赋、个人兴趣和努力方向挂上钩的。选择大学和专业是人生的关键节点,我认为,国际化教育体系中的孩子能够在这一关键节点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
但是另外有一点我想指出:我们一直把语数英作为主课,花了那么多时间学英语,但高中毕业的那点英语水平完全派不上用场,不觉得更可惜吗?
哎,其实原因在于,花的时间还不够。
真正的知识就好像是自行车,可以带我们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孩子跟外教学会一些日常对话,然后会做学校的英语卷子得到高分,在体制内就算很不错了。但是这其实是颇为粗浅的语言知识而已。这种程度的知识,其实根本没法带着我们去到哪里。
如果期望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自然是需要能做深度阅读和流畅写作,这原本就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的。时间有限,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很多认识的家长的朋友圈,一方面发的是“未来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人工智能时代孩子需要更强的创造力”等内容,但另一方面,却又在发“现阶段应试最重要”、“还是高考最公平”、哪里的培训班限时促销等等,这在旁观者看起来简直是一种精神分裂的现象。
不过细想,这也符合人性,就是在信息量过大的情况下,造成的决策瘫痪。展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果的时间需要20年的岁月,对孩子的教育决策,其实是在极其少的数据下做出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决策,多数家长确实会宁可随大流,感觉心理上更安全。
如果家长们出于思维定式,还是决定采取随大流的教育路径,让孩子专心应试,那么就好像是给孩子戴上了心理的“赛马眼罩”。
马眼睛在两侧,视野是360度,本来是个极大的生存优势,视野大意味着它们接受的信息多。但是,赛马师却因此就给它们带上眼罩,遮蔽马匹的视野,令其专心赛跑,将注意力集中在前进方向。
赛马为人所驯养,生命中的唯一职责就是在限定的赛道奔跑,所以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是自由寻找牧草的马匹,眼罩就是极大的劣势了。同样,如果孩子一生只生活在学校,唯一职责就是考试,那这种策略也许还有它的道理吧。
这种心理上的眼罩,会伴随孩子的终身。即使在四野茫茫水草丰美的草原,也只会盯着眼前的方向一个劲猛跑。
没人拥有可以准确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可辨别的趋势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决策瘫痪和随大流其实是最要不得的。
前几天和朋友谈起过,在做父母之前,往往看待孩子有一种“班主任”心态:这孩子怎么不努力? 这孩子聪明我喜欢……但是真的为人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地不那么从成就上衡量,而是会从过程中来考虑。教育的过程其实比结果重要,这点并非空洞的大话。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到了高一才送去国际高中,之前也就是普通的乖女孩而已。可是过了一年,我看到她的历史考试作品,是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后,当堂写的关于斯大林的长篇文章,用词的成熟老道姑且不论,就是其论述的严整深入,也比我这个高中历史从来没下过第二名的强得多了。再过一年,她的历史作业已经变成越战中美国护士的命运,以及对伦敦恐袭的背景分析了。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教育内容。对于十几岁的有知识素养的孩子,这些本来就是应当关心,也有能力理解和参与讨论的话题。我相信,只有给予孩子足够严肃,足够深入的智力挑战,才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出兼顾兴趣的能力,或者是具有能力的兴趣。
而经过这样的过程后,我觉得,不考虑最后的升学,至少孩子可以有放松的心态和充分的智力刺激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得到自省的能力,也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愿望。这样就好了。人患不知足,可不能期待太多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