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确定去纽卡一年制口笔译读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答应麦肯博士要写一篇英国高翻硕士的申请经验,但是由于毕业事务较为繁杂,自己也参加了不少活动,所以拖了几个月,直到今天才把它写好。虽然之前也有不少学长学姐写过经验,但是又过了一年,发现体验还是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所以我还是回忆一下申请过程,希望给后来的同学一些启发。
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翻译系 2018届毕业生
学术成绩:百分制均分在90左右,申请时均分排名专业第二名(2/18,我们人不太多)放弃了保研资格出国。
语言成绩:雅思8分(听力8.5 阅读8 口语8 写作7)
专八优秀(86分),专四优秀(87分)
CATTI 二笔 三口通过,正在等待二口结果
大学期间学习交流经历:在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交换一学期。大一暑假去哥伦比亚做了一个半月的海外志愿者,在中学教英语。
一些说明:
在英国硕士的申请里本科学校背景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从口译方面来看,虽然其他的一些学校对背景不那么看重,但是巴斯大学是很看本科院校背景的,据反馈985、211和其他一些外语类院校的才有可能通过初审。同样,均分也是很重要的硬条件,85分和90分是分档的标准,85以下的同学就不是很占优势。
另外,大三去美国顶尖的工科学院罗斯豪曼理工学院(北航嘛,还是和工科学校合作得多)学习,选了几门文科选修课,体验国外的文科教学模式,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使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申请帮助很大。感谢母校的培养,四年严谨充实的教学,让我在背景上没有低人一头。
雅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读翻译的话,还是要努力考出好的成绩,为后面的申请做铺垫。为了适应英国高翻院校的要求,最好能将小分都考到7以上,同时口语和听力尽量考得惊艳一些。
另外,我有过一些翻译方面的实践经历,但是不算特别多,不过翻译实践其实并不是决定你申请结果的重要因素,在我申请过程中基本没有考察。
申请过程总体来说比较平静,有一些小的波澜,算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纽卡斯尔大学:申请一年制MA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获录取
巴斯大学:申请MA Interpreting & Translating 和 MA Translatingwith Business Interpreting,由于一些原因,过了几个月之后放在了候补里面,在后面会详述
利兹大学:申请 M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Bidirectional)被调剂到 MA Transl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这个过程也很迷,之后详述
威斯敏斯特大学:申请MA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获录取
曼彻斯特大学:申请M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很迷,因为通过初审之后面试时间冲突,就发邮件推迟面试时间,那边就很牛逼地说,如果有时间再给我下一轮面试,最后没有给我面试,但是我也不是很在意了。
【呜呜呜大二决定出国的时候本来还是很喜欢美国的,但是蒙特雷太贵了,除它之外没有太多选择,因此还是放弃了。】
下面我按我申请的时间顺序来讲一下各个学校笔试和面试的全过程。
※ 初审阶段:
首先大家在留学之前都会考虑中介的问题。是否选择中介是个人的偏好,这个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可以,毕竟我们是英语专业的,文书什么的对自己来说其实都是没问题的。我的申请过程还是委托了中介来帮忙处理,自己在北京实地走访挑选了中介。首先我个人的性格有时候是谨慎和粗心相结合的那一种,有的事情如果没有人和我一起确认好的话,我可能会无法放心,这一点以后要改改。再者,因为口译的申请是很难的,很多精力要放在面试和翻译的练习上,我想把重心更多放在翻译本身上面。一年的申请过程下来,我的中介总体还是很负责的,但是中间也出现过有惊无险的插曲。
我的申请交得不算是很早,大概在大四的十一月十来号陆续递交了申请,因为硬性条件过关,初审也很快就过了。在我递交的这五所学校六个专业中,在面试之前还需要通过一些测试的有巴斯大学、利兹大学和威斯敏斯特大学。(各校测试题目链接附文后。)
巴斯大学的前期测试是交传录音测试,在收到邮件后的48小时之内完成,做完之后签署电子版的affidavit,表明是本人做的题就行。今年交传的英译汉讲的是心理学上去抑制效应(disinhibitioneffect),大概说的是大家在网络空间中因为匿名,就感受不到监督,没有了约束,就产生网络暴力等现象。题目内容也不算太简单,有的词还是要听个几次才能辨别清楚,为了保险起见我听了很多次。汉译英是一个邮轮旅游的广告,内容还是挺平实的。另外其实由于有48小时的时间,你甚至可以翻译好了来朗读,录音就行了,只不过朗读痕迹不要太明显。(这个大家其实都明白哈哈哈哈哈但是还是不要太明显啊)。同时巴斯在面试之前也有一个笔译测试,这个我会放在面试里面一起说。
利兹大学所有上Specialized Translation这门课的人都需要参加一个笔译测试。这个时间很长,可以慢慢做,我11月23号收到的试题,让我12月31号交上就行。英译汉的内容大概是利兹大学和对外经贸两个大学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联合推出两人戏剧的改编版。汉译英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三峡》这篇的节选,当时没想到是这么文学的材料,翻了几天,还拿给老师看了看。最后一看原文,最难翻的地方他并没有选过来……还是可以写好的。
威斯敏斯特也是限时交上,11月20号发来测试题,要求12月4号之前交上。但是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我和中介都没有按时收到试题,到12月4号之前一两天才看见,那时候就有点方了,联系了校方,结果校方很爽快地把我递交的时间延长到了12月15号。英译汉是讲自行车之国荷兰的一些情况,汉译英是介绍北京旅游的一些情况,都不是很难。
※ 终期面试阶段:
这些笔试和录音一轮一轮地做下来以后,就走到了面试环节。整个申请过程中,大约从十月开始四月结束,视译是我的练习重点,这段时间一直在练习,几乎不在考试的时间就是在练习视译、看各种外刊中度过的,到申请的后期,就一直在积累新闻素材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里我按照实际面试的时间顺序来讲一下面试经历,这其中也有很多和其他学长学姐不一样的地方。最后我会大概总结一下对这几个学校考试的印象,供学弟学妹参考。
其实我整个面试过程基本都是围绕着巴斯和纽卡的内容准备的,一直在练习视译,这也让我利兹的面试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利兹的Skype面试是我的第一个面试,面试时间1月23号。这场面试是我整个申请过程中波澜最大的环节。利兹该项目的面试人和负责人现在是王斌华教授,因为他是江西籍,和我是老乡,同是江西人的麦肯博士就非常热情地帮我提前举荐了一下,当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利兹应该没问题了,加上利兹的题目没有巴斯和纽卡容易搜到,很多学长学姐没有申请它,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有非常努力地去找经验帖,基本是没有准备就上去考试的。
面试内容大概分三块,整个面试过程中王教授都非常严肃。第一块是Warm-up 闲聊环节,王教授知道我是北航的,就开始问北航翻译系多少人,课程设置如何,我为什么要做口译,认为做口译需要一些什么品质什么的(这个问题很尴尬,他当时问的是“what does it take to be an interpreter”, 这个take我听了两遍都没听清楚,口音加上电脑的音质问题,弄得我十分尴尬,也怪我对这个问法没做好准备),还有一些其他的小问题。这个闲聊环节持续大概十分钟。
第二块是无笔记复述,两段内容都不是特别难,是播放的音频,每条大约三分钟(时间的话我其实没什么概念)。英译汉是讲的multitasking的一些坏处,汉译英讲的是中国人互送礼物的一些规矩。我之前很少练复述,但是这两段做下来,觉得自己首先抓住了它的分点,另外分点下面的举例说明我也加上了不少细节,自己认为完成得还行。但是结束的时候问了一下王教授做得怎么样,他说了一句“not that bad”,我顿时心里凉了。
接下来的第三块是时事评论,我自己疏忽大意造成了凉凉的结局。王教授让我讲一讲最近英国的新闻(这个问法可以说是很随便了),但是英国那几天刚好特别平静,只有一个煤气爆炸,那段时间特朗普就职一周年,很多人在评论他的过往展望他的未来,加上平时对美国更为关注些【是梁静茹给我的勇气让我不看英国消息吗???】特朗普和美国的事我倒是掌握了一箩筐。结果只好尴尬地说英国最近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除了脱欧这种一直在进行的事,还有一些党争之类的,然后就把话题转到美国,说了半天。如果晚些面试,赶上了1月31日特蕾莎·梅访华的话,我也许能说两箩筐,但是没有如果,lol。
最后王教授严肃地花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说我的不足,说我英语还不够好,复述也不够好要多练,发音也要改善(那时的我一脸大雾,本人的美式发音还是十分纯正的),另外每个国家的新闻都要积累。最后问我愿不愿意调剂到新开的公共服务口译项目。整个面试37分钟,面完之后我整个人都很懵,被问了这个问题的我觉得很崩。1月25号,两天以后,把我调剂到公共服务口译的offer下来了,我申请的心态因此受到了挑战,觉得自己不像自己想的那样有实力,谁让我被他评价了7分钟,除了第一句是好话,其他全是缺点呢?老乡把我批得这么惨,让我更加怀疑自己是否够格。
威敏的Skype面试2月2号进行,我之前也调过一次时间,校方又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大概面试前两天通知的,还是傅冰教授在考试。本来应该采用视频面试,但是我不小心拨成了电话,傅冰教授也接了,用【中文】确认了我的信息之后,开始了一段源语复述。
复述的内容感觉比利兹要长些,由傅冰老师朗读,讲的是day-light saving time,就是夏天的时候美国表要往前拨一个小时,冬天要往回拨一个小时,能够节省能源。因为去年美国调时间的时候我刚好在美国交换,对这种时间设置有了些了解,所以还是很流畅地用英文说了下来,其中不记得的细节自己添油加醋了一下。整个面试六七分钟就结束了,第二天收到了offer。
现在就要讲讲纽卡了。二月面完威敏之后,就一直在担心之中度过,因为巴斯发的邮件是说把我安排进skype视频面试,视频面试是二月开始,天天担心自己会突然面试(事实证明他们真的能拖)。因此就在对自己的怀疑之中努力地练习。到了开学前,纽卡通知我3月24号在王府井面试。就在那个星期,我看到了令我爆炸的消息:我知道的两个威敏和巴斯笔试就被刷的实力一般的人,通过了利兹的考试被正常录取。当时我整个人的怒火熊熊地燃了起来,想着自己居然因为面试官的一席话一直在否定自己,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分组发了如下的一条朋友圈,拼了命地练了四五天。
虽然北航离王府井也不远,但是为了静静,还是提前订好宾馆。仍然记得去宾馆前三天没正经洗澡(如果赶澡堂的时间就没法自习),在宾馆一边洗澡一遍bb特朗普的贸易战。
面试的过程有惊无险。找到房间后,一头白发的Eric很绅士地把我带进去。一开始是自我介绍,Eric会记下考生的英文名,做笔记,之后针对考生的介绍提问,问问考生家里有几口人,家乡是哪里之类的问题。我借机自己交换和去哥伦比亚做志愿好好发挥了一下。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视译环节。虽说纽卡的视译可以提前看一下,但是看的那一会,除了知道这个文章是说什么东西的,里面的内容其实并不会进入大脑。首先是汉译英,Eric先随便抽了张纸条给我,我一看,是面试的酒店发出的地球一小时关灯倡议,流畅无停顿地说了下来。之后Eric又给我拿了一张特别迷的材料,内容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对10大谣言辟谣,有什么“晚上吃了饭喝酸奶会不会长胖是假的”,“姨妈期间狂吃也不会长胖是假的”之类的话题。但是有的词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说,比如我记得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肠道内科主任”我就卡住了,这个“肠道内科”憋了半天说了个“intestine department”,一下把我的sorry都急出来了。一页A4纸并不会翻完,之后Eric会提问,比如当时我月经说的是period,他就问我知不知道更正式的说法怎么说,我说menstruation。再后来就是英译汉,英译汉只有一篇,讲的是英国神经毒剂的事情,因为提前说过相关话题,就把内容顺下来了,中间可能有些说得不准确的地方,但是没有停顿。整个视译环节还是没有平时的练习放松,由于有些紧张,只是一直在说,脑子里其实很空白。
之后Eric突然问了我一句如何看待习大大的修宪,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关于时事的提问环节,但是当时并没有注意,就感情用事地发表了些自己的看法,后来追忆起来,应该更仔细地对待这个问题的,虽然他没有说这就是下一个环节,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意想不到了。Eric问我是不是申请的一年制,我说是的,他说他看我的雅思分数也是够一年制的,又问我是不是请了中介,我比较实诚地说是(后来听同学说要是去美国学校,这样说估计就凉了)。Eric说我中介在二月底填面试信息的时候,把我报成了两年制,让我留一个自己的邮箱,以便能把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那时候真的是被暖到不行啊啊啊啊啊啊!!】再后来就结束了,Eric把我客气地送出门,我还有点激动,不小心说瓢了嘴,说了个have a good time..我本来想说have a nice day的(虽然好像也不太合适)。
接下来的我一直在揣摩面试的最后Eric让我留邮箱等等举动,也了解了一下别的房间面试的题目。另一个房间应该是Dr.Valeria面试的,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室友就抽到了一些法案的翻译,各种重复的“保证……保证……”让她在选词方面很头大。后来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同时巴斯也没有面试的消息。这期间中介的文书老师诚恳地道歉,说自己当时填信息的时候太急,填成了两年制。发邮件询问纽卡,得知会在4月9-15号之间出成绩。我在4月10号晚上突然得知巴斯笔试,写完的时候收到了纽卡一年制的offer。当时就是两个感觉:“我还是能行的”“我终于上岸了”。
事后听说了一个说法,一般同学都是一条汉译英一条英译汉的,我却多出了一条汉译英,有人说如果多说就代表要录取一年制。我觉得也可能因为自我介绍环节里,Eric发现了我算是个有故事的人,就多问了一些吧,啊哈哈哈哈。
我的这条巴斯经验,会和以前的学长学姐都有些不同。说到巴斯,我不后悔,但只是觉得很遗憾。其实巴斯和曼大是最早通知我面试的大学,巴斯在12月20多号就通知我要参加1月8号北京的笔试,如果通过了的话第二天面试。然而那一天我有一门期末考试,加上还有严格的毕业设计开题答辩,以及对自己没信心,觉得没准备好,就通知巴斯调后了。曼彻斯特大学通知我的时间大概是一月十几号,也是被期末考试夹击的时间,我也选择了调整时间。
一般的巴斯面试还是分为自我介绍、即兴演讲、视译、最后的提问环节四个环节。自打我推迟了一月份的第一轮面试,得到了二月份起开始skype面试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巴斯的消息。中间等得很慌乱,尤其是考完纽卡之后,近八个月的煎熬让我想要赶紧结束申请,同时也借着纽卡的余温一鼓作气。我甚至都憋不住了,在那周参加完毕设中期答辩后,还到学校研究生歌手大赛当了个评委,结果当评委的当晚就收到了笔试和面试通知。
笔试是两天之后的晚上收到的,限时一个小时,内容并不是很简单,时间有点紧张,差点没做完,同时还要再签一个affidavit。如果是正常实地面试,应该是去考场考试,等待第二天面试。笔试交上去的时候,对方发邮件说面试会在next few weeks来做,我就放松了警惕,结果大概一周以后,发通知告诉我两天之后面试。那一天练视译和即兴新闻评论的心情,真的是如同食翔一般复杂,但确实又想要赶紧结束一切。
4月18日,在学校的酒店里打开电脑等待下午五点的面试,心跳得很快,就像要窒息似的。真正开始面试,紧张的感觉就忘了,因为看到Miguel和Kumar的头挤在小小的屏幕里,真的很喜感。但是接下来的面试内容就完全出乎我意料了。我因为写作7分,就申请了巴斯的新专业MA Translation with BusinessInterpreting保底,大家也知道,新专业是偏笔译的(Miguel在面试时给我的官方解释是三分之一的口译,三分之二的笔译)。但是其实我并不想去这个专业,也没有看相关的经验,一切都是按照口笔译专业来准备的。可是一开始,Kumar问我的问题,就让我吃了一惊:“我看你申请了MATBI,以后要和商业打交道,你觉得和英国人做生意需要注意什么?”啊??我完全蒙了,不应该考时事的吗?我只好硬着头皮扯了一些,英国人可能比较保守,做生意要特别讲规矩,中国人可能找关系的情况较多,不讲规矩,还提到一些中国企业进入英国被英国政府调查,努力地想往时事上靠一靠。
大概扯了几分钟,Miguel针对我提到的东西提了一两个问题,就开始了视译环节。用电脑看他们分享的屏幕,里面有扫描的报纸,需要他来滑动调整内容,整个人都看得不是很舒服。英译汉讲的好像是一些疾病不能在家庭里得到良好的照顾,后面的内容都还行,就是开头第一句话里面的每个词都很偏很文学,我停顿了好几秒才开始,根据自己的猜想说了一下意思。汉译英是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一篇文章,我翻完一栏报纸,甚至都没意识到下一栏就在右边,一直等着Miguel往下面滑进度条,非常尴尬,流畅度还行。总之盯着电脑屏幕看,确实很不堪,他们都说我engaging,我不是engaging,只是不趴在电脑上真的看不到这些字lol。结束了翻译之后,Miguel又让我重新看了看英译汉第一句话,把它的意思弄对了,同时说skype面试确实不是很方便,也说了句我的视译还可以。
最后的提问环节,Kumar还执着地问我“如何和英国人做生意”,这时候我是真的没词了,我的词刚刚都说尽了,顿时就非常后悔,自己为啥要申一个这个专业保底,说好的时事呢?准备了半天完全没有考。加上口笔译专业估计人招得差不多了,根本没有给我提这个方面的问题。后来又提到巴斯给我面试太晚了,而且三月底他们来北京面试,本来也是能安排我现场面试的,但是仍然还是拖到了最后。Miguel客气地道了个歉。然后提到了其他学校,我就说我已经交了纽卡的留位费了,Miguel还友好地说,本来可以商量晚点交,等巴斯的结果的。回去之后,我如释重负地总结了一下面试的情况。
谁知道这个结果一等就是两个半月,等到了我毕业离校之后,前后催了三四次,出来了一个候补通知。这根本等不起啊,emmmm。我虽然在这两个半月里做了很多事,内心也没有那么大的牵挂了,但是想到这个莫名其妙杳无音信的两个半月,想到自己准备的传统口笔译考察话题完全没有考,心里还是有点酸。当然,纽卡也很好,我只是有些遗憾,但是完全不后悔。八个月的申请,在此收尾,我又放飞了自我。在此想和各位学弟学妹说,如果想要申请新专业保底,要往business方面做一点准备,如果像我这样完全没有兴趣,干脆就不要给巴斯交这50镑的新专业申请费了。
纽卡:进了纽卡还是超级开心的,整个面试过程十分暖心,Eric虽然不会在脸上写上好恶,但是还是十分友好的,不会像利兹那样给我冰封后透心凉的感觉。中介的错误也被Eric找出来改正了。另外考试的题目也很规范,准备了很多题目,不同房间的人抽到的完全不一样,大大减少给后来面试的人泄题的情况(其他的学校就不同,我会在后面说到)。很期待这样的纽卡了!
巴斯:巴斯是大家的梦想第一校,但也没想到在一轮轮考试这个梦校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苦衷。先说说好的部分吧,面试官们都是特别绅士特别友善,尤其是Miguel,可能是Kumar有一些印度口音,我听起来有点费劲的缘故吧,面试官还会道歉说把你面试安排这么晚,让你等了很久,不好意思啊,这是最后一轮了,在所有人面完之后我们会尽快给出结果啊巴拉巴拉的。然而,这些说法也没有落到实处,我4月18号面试,到了我毕业的六月底,还没有出结果,中间发的邮件也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最终到了7月初回复我是在候补名单里。虽然可能还有那么0.01%的可能性吧,但是到了暑假,就算真的录取,接下来的事也来不及办了。另外我能感觉到,因为面试得晚,可能已经有计划地在问我新专业的问题,而丝毫不牵扯老专业。问题是我明明申请了两个专业,应该两个专业的问题兼顾才对,只问其中一个未免偏颇了。另外,skype确实比面对面的感觉要差了太多太多。
除了我以外,有一位纽卡一年制的同学1月就面试了巴斯,过了三个月以后收到了拒信。其中她也催过,但是都没有回音。我不知道是什么因素让结果三个月出不来。另一位同学说,他3月30号在北京面试,只有5个人左右在面试,他是4月中旬收到拒信的,可能他们来一次中国,一轮面试考试不了太多人。如果我能被安排到3月30日的北京面试,就能接着纽卡的热乎劲一鼓作气,四月中旬就能收到结果。之前的经验帖里估计都是马上就能接到录取的大神吧,但是我还是要代表我们小辣鸡来讲一下巴斯,希望以后的效率能高一点,就算是发拒信也要快一点。
威敏:考试过程轻松,内容不难,除了那位被利兹录取的朋友卡了笔试,我身边去考了的人全都发了offer,另外复述内容都是一样的,你如果认识前面考试的人,直接问他们就好了。
利兹:面试的过程已经讲得挺清楚了,觉得它挑人很迷,一年应该是招了十几个人。另外有同学说它复述环节的内容也是重复的,问问之前考试的人就能得知。另外,它的面经不好找,后来我才发现利兹会口有个官方微博,里面的博主还是会回答一些问题的。它把我调剂的新的会议服务口译专业也是今年新开的,所以也不想理会了。
曼大:最后说说没有面试的曼大。去申请曼大,一是当时觉得它世界排名高,如果其他考不上的话,去曼大也还说得过去,另外就是因为给我写推荐信的老师前些年在曼大访学。老师反映说,笔译才是看家的好专业,但是特别偏理论,不愿意读理论的同学慎重,掌门人Mona Baker好像也已经退休了,可能会影响实力。至于它的会议口译,也是近些年才开起来的,听一位刚刚毕业的学姐说,每届人数挺少(她这届好像是6个),能参与的实践有的届多有的届就少,校友圈子还没有建立起来,回国找工作可能没有巴斯纽卡说出来有优势。另一些参加了他们面试的人说感觉面试比较迷,他们的面试是提前48小时给你一篇汉语和一篇英语文章,用目标语做个summary,再根据文章内容提一些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很文学,然后再问一些时事。由于他们说“面试人数太多,把你放在下一轮”然后就没了回音,其他的事情我也不是很了解了。
申请口译注定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过程,难度也很大,需要在不断的等待和面试之中度过,我们本身也是较为小众的专业,很少有人了解其中的困难。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翻译水平提高了很多。我同专业读口译的同学都选择了保研国内高翻,没有人和我一起练习,我又是一个喜欢自己准备自己复习的人,所以八个月的时间里,我总是一个人站在教学楼大厅的窗台和阳台练,或者是在大教室里不出声地练。因为我们不是语言类大学,没有专门的语言教室,口译教室也不能想去就去,设备也比较老旧,所以我基本都是自己练习,就这样孤独地面对着一轮一轮考试。我是一个学习时想要躲避人流的人,所以图书馆和比较火爆的教学楼我都不去,只去人少的老楼。最后毕业的时候,没有忘了到我奋斗过的地方留下几张毕业照。
其实我一开始的预想是顺利进入利兹,然后把纽卡放弃,冲一冲巴斯。但是利兹这一波操作打乱了这所谓平顺的计划,也让我发现了自己之前想要放弃纽卡是多么的愚蠢。利兹的风波现在看来,对我确确实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它流过的眼泪都是值得的。
我是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人,大学期间也经常在各种演出和音乐会上台,有好事的或者有演出时候在朋友圈比较活跃,蛰伏的时候就会一言不发。于是在得到纽卡offer的第二天,我决定发一个长票圈(有些吹逼的成分……但是那时候确实有点激动),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我有学可上了。虽然后来心里已经云淡风轻,但是那时候的感觉仍然是铭刻于心的。在此我把它分享给所有即将接受大四挑战的同学,愿你们升学和就业的路上即使历经风雨,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