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学校教授的是国际课程,而不是中国本土的基础教育体系。 国际课程在引进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又将会如何发展? 国际课程在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1、国际高中的困惑 就目前国际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国际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全盘引进方式,即完全放弃国内基础教育内容,全部采用国外教育体系,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全部国际化。
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家长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但事实上割断了学生接受中国本土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身语言条件的限制,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考核形式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创造最大的个人价值,而彻底脱离本土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无本之木并不是国际化教育的初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选择K12国际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保留孩子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机会。北京鼎石学校“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成功就是市场选择的表现。
另一种方式是部分引进国际课程,占用部分学时,同时还教授部分国内基础教育内容,例如数学是国内课程,或者大部分基础科学采用国内课程,配以部分AP课程或标化考试课程。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兼顾了国内外的课程的优势部分,但实际上两种课程在内部是完全独立并无联系的,学生同时用两种思维逻辑方式来学习,无法真正将国际化教学的精髓融汇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
中式教育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承,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西方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两种教学理念生硬的拼凑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
2、中国教育政策对国际课程管控的加强 鉴于目前各地民办学校在开设国际课程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对国际课程进行规范管理。
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办国际课程的政策规范 2016年10月19日,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在市教科院召开了‘上海市涉外民办学校政策解读会议’,会议就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对目前涉外中小学开办国际课程等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并做出明确批示。上海市教委认为,整顿民办学校的国际课程很有必要。具体措施如下:
● 暂停涉外民办学校的审批。
● 完善民办中小学的审批流程,尤其加强对对中外合资、外资、内资(有外资背景)的学校课程审核;禁止国际课程的整建制引入,在民办学校课程设置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基础型课程的三个板块中,不能触碰基础型课程红线。
● 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教学过程的监管:在教材管理上,学校、区教育局、教委、区教育局要强化主体责任,督导并审核所有教材。
● 外资或中外合资背景的民办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外资退出方案,严格审核并督导融合境外课程的中小学校,牢牢把握国家主权意识和意识形态。
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出现以外国人命名的学校名字,不能全是融合课程或拓展型课程,不能整建制引入国外课程。” 随后,2016年11月24日,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市高中国际课程境外教材审查工作会议。会上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高中国际课程境外教材审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指出,今后将对上海以“中外融合”课程形式开展国际课程试点的21所国际高中,和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形式开展国际课程的试点高中学校所采用的进口教材进行审查。要求各试点学校填写《新增高中国际课程境外教材审查表》,《审查表》中除要求填写教材,学科,出版单位等基础信息外,重点要求审核该教材是否存在与我国政治观点及意识形态相悖或有异议的内容,若有需如实详细填写具体页码以及涉及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深圳市教委关于民办高中国际课程的管理举措 深圳市于2016年11月17日发布了《2016年度深圳市民办高中学校国际课程实验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并于2016年12月组织专家评估小组对15所开展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的民办高中学校,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活动、运行管理、培养质量、专题研究及满意度等方面开展评估。
2017年3月2日,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了民办学校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五个规范”和“五个加强”。“五个规范”就是要求学校规范宣传名称、规范招生行为、规范课程设置、规范运行管理和规范教材引进与使用。
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表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将受到限制,小学初中的阶段只能做附课引进,纯西式国际教育即将在非外籍子女学校消失,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的规范更加明确,监管力度加强。日本的基础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公立基础教育对国际课程的生存挤压 作为本土公立体制基础教育补充的国际课程,一直以来以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兴趣培养人格塑造为自己的主打优势,同时加之以能够更好接轨国外本科教学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申请国外优秀大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事实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改革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今天的公立体制教育虽然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但相比十二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将在未来唱“主角” 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重在改变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意见》明确,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综合素质评价”要在中考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意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评价重点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由此,“综合素质评价”将逐步在未来的中考升学中“唱主角”。
作为中国应试教育标志的高考改革也已经在全国30个省份陆续启动,其中上海已经在2014年启动,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北京等其他地区在2017,2018年陆续启动,2020,2021年全部正式实施。
本轮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 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作为全中国公立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其改革势必牵动千家万户,虽然仍然无法摆脱目前以知识记忆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体制,但可以看出中国基础教育在努力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迈进,如此改革,对于那些本就处于对两种课程体系选择犹豫之中的家长,或多或少会起到一些拉动作用。
中国高考成绩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校承认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们可以直接用高考成绩来申请外国大学,这无疑对国际课程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当然,国外院校在接受我国学生申请时,虽然认可高考成绩,但也只是把高考成绩作为一项指标,和其他指标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高考成绩之外,还要求提供雅思或TOEFL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很多大学还会进行面试考察。
公立基础教育最大的优势-学费 根据新学说数据库统计,目前中国国际学校平均学费大约为109854元/年,其中以北京上海最高,已经达到了16万元/年。中西部地区平均学费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其平均学费为29000元/年。而公立学校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北京高中学费为平均数千万,教授公立课程的民办学校学费为1-3万元/年,由此可见,选择国际课程对于家庭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投入。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