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标化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GPA近满分,托福110+,SAT1550+?完美的标化成绩已经成为标配,这也使得中国学生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难以在数万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这时,高质的科研产出往往会是你简历上的一抹亮色,它很有可能助你从同质化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但是对于科研,我们往往有着很多误解。
有人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少数成熟科学家的工作,普通学生很难参与真正的科研。
还有人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对某一学科拥有全面成熟的认识,低年级同学,或刚涉猎某一领域的同学并没有做科研的能力。
英国利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小猴子的经历可能会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入学刚一年的他,已经发表了3篇EI会议论文。此外,他还在ViaX参加了三项科研项目,预计还将发表三篇SCI,三篇顶会论文。
在小猴子看来,有助申请的论文产出只是科研带给他最基本的收获。科研项目的经历和产出让他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申请目标。更重要的是,科研培养的高效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对他本科阶段的学习也多有裨益,更是他将会受用一生的能力。
那么,
低年级同学应该如何开始科研之旅?
科研将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研究生申请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我们来看看小猴子有哪些经验分享。
学员介绍
小猴子:英国利兹大学 机械工程专业 大一学生
均分:87.3,专业第二
参与科研项目:
Multi-agent system
End-to-end learning for auyonomous driving car
Learning-based SLAM
Q1:为什么在本科的低年级阶段,就对科研有这么强的兴趣?
A1:首先是想在之后进入更好的学校读书,而这些学校对科研的要求比较高。
这些学校需要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当时参加ViaX的几个科研项目就是为了锻炼科研的能力,最好是要有产出。
现在人工智能很火,再加上从小我就对机器人很感兴趣,所以最后选择去做机器人。做机器人也有很多方向,可以做控制,可以做感知,可以做决策。我报的这些项目分别对应了这三个方向。并且因为本科专业是机械,所以我是几乎做完了机器人的每一个方向。
Q2:你想申请什么学校,科研项目对申请有哪些帮助呢?
A2:想申的学校比较好。比如,比如麻省理工的CSAIL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的Robotics Institute的博士,然后帝国理工的Robotics Vision博士。
科研对申请肯定是有帮助的。按照英国的学制,过60分就可以读本校的硕士。但是要想申请G5等更好的学校,尤其是申请直博,就需要很强的研究背景。
我申请的都是博士项目。他们会从你的publication中侧面去看你的能力。其次,在视频interview的过程中,他也会考你参加了哪些project,你的research进行到什么程度。
项目以外,我已经发过3篇EI了。刘导的项目预计产出两篇SCI,control领域两篇顶级期刊和两篇顶级会议。跟高导的项目是两篇机器人领域顶级的会议。
这些产出去申请博士的话,科研方面是比较够用的。
Q3:你在参加这些项目之前有哪些预期?现在看预期有实现吗?
A3:我最开始的预期比较低,只要有publication就行了。之后在刘导的谆谆教诲下,知道了期刊和会议都是分等级的,不能单纯的只看影响因子,会有一些圈内公认的期刊和会议。
现在来说,当然达到了预期,因为肯定会有publication,更多的收获是远超预期的。
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么做科研,怎么去找研究点,怎么开始做一个研究,怎么多人团队协作,包括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一些基本概念的知晓。
做过第一个科研以后,我之后上手的项目都很快,无论是计算机、机械工程,还是电子信息领域。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都很大。
再接下来就是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什么会议和期刊比较好,认可度比较高,该投什么期刊会议。
我经常会和教授们交流,发现他们看重学生的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研究能力,尤其是PhD阶段。这个也是ViaX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
Q4:在做这些项目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是怎样去解决这些困难的?
A4:有的。最开始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不懂,论文读不懂,学东西也经常会忘。
比如做刘导项目的时候,先修需要学线性代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我经常学一部分就会忘一部分。一直就处于这种尴尬状态的时候就跟刘导沟通了这个问题。刘导告诉我其实重要的不是你学了之后不会忘,做PhD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需要用这个知识的时候很快的把它学起来。
这句话改变了我对research的看法,现在即使是忘了之后也不怕,重要的是快速学习能力。
和高导做CS项目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不是科班出生,所以编程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后来高导推荐了附加的学习材料,也和他不断交流怎么去使用工具,怎么去做,慢慢就克服了。
之前我也在自学CS,但是自学遇到问题堆在一起之后,就很想放弃,但是高导他给了一些建议之后就好多了。
Q5:英国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的模式,科研资源和科研训练是怎样的?
A5:我们本科的教育称之为research based,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比如我们有一门课设计与制造课程,这门课老师不会讲课,是纯自学。他会给你阅读的书单和材料,给你每周的阅读安排。
这个其实跟做research非常像,因为research也需要自己去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最后再来做research。
在科研项目中培养了我自主探索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本科的各个领域的学习中都是可以用得上的。
这门课最后的考试是非常开放性的,考了比较多超纲的内容。但是我跟我一起做项目的朋友那门课的成绩都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有经验知道怎么去通过自学的方式加强自己对于某一领域、某个点的理解。
但是即使是海外的学校,给本科生带来的research方面的资源和收获也不是很多。因为它很少允许学生去做核心的任务,比如设计算法,思考核心点等等,更多的是去处理数据。
即使有一些research based项目,可以做一些成果,但是最后的产出也很难发paper。
小猴子就读的利兹大学是英国12所精英大学之一
Q6:离申请还有一年,在做科研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体会想和同学分享?
A6:首先,如果你想要在申请的时候有publication,科研就要早一点开始。因为投稿以后,会有审核和发表的周期。尤其是SCI的周期可能会长达一年,所以尽量越早做越好。
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但是并不是把理论知识都学完才可以做研究的。大部分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点,不是一个面。你只是需要把你要去做的那个点的先修学完就行了。低年级也是完全可以开始做科研的。
早开始有一个优势是你学的软件,你的科研能力可以用在你的日常学习里。我和我朋友一起做科研,然后我们俩写的lab report在利兹大学永远都是最高分。我们用LaTex去排版,我们的排版能力要比其他用word的同学要强,我们写Matlab code的那种仿真能力也比别人强。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学东西少去看那种很厚一本的书,你可以去找一些斯坦福或者其他学校的notes和slides,通过这些去快速学习,不懂再去查资料,会比看书和听课要快得多。
Q7:当时为什么要向你的朋友推荐我们的平台和项目?
A7:首先就是我们都想申比较好的学校,土木的Kevin,还有和我做项目的Jellon,我们三个都希望去最Top的学校,所以我向他们推荐了ViaX的项目。
当时我们的预期是申到英国G5的master就已经不错了,现在来看的话可能会有更高的期待。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