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7月1日,第三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国翻译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口支援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承办。
6月3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旭升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及纪委书记罗旭、《中国翻译》主编黄友义和《翻译界》主编马会娟先后做了大会致辞,肯定了在新疆大学举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全国翻译研讨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专家们的主旨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国家翻译史实践和中国原创翻译理论的创建。
6月30日下午举办了三个平行分论坛,共设置教师教育研究、翻译教育与文化外译、理论探讨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翻译研究、变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实践探索六个具体议题。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参会者基于“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商讨了新时代翻译学人的历史担当,并展望了翻译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7月1日上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长栓、青岛大学教授卞建华和新疆大学教授谢旭升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就中国翻译理论的创新、翻译中的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翻译中的政治性与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翻译界》副主编孙三军就本次论坛的发言情况做了汇总报告;青岛大学教授卞建华代表第四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承办方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于7月5日至7月25日在北京举办。
来自美国、巴西、委内瑞拉、德国、法国、波兰、俄罗斯、韩国、泰国、印度和意大利等34个国家的38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将应邀来华参加本期研修。
北京班开班仪式于2018年7月6日9:00-10:00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38位青年汉学家将接受为期3天的专家集中授课,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张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达巍、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四位专家深入探讨专业课题,之后分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术机构和高校开展为期约两周的对口研修。
为体验多民族发展理念,感受人文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生态文化,汉学家们还将前往贵州省,考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情况。(CCTSS)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际能源发展战略,发现和培养新时代高端能源翻译人才,推进能源翻译学科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决定于2018年6月-11月举办第三届全国能源翻译大赛。大赛由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能源分会指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承办。参赛对象为各高校英语和翻译学习者、行业内人士以及其他热爱翻译事业的人士,不限国籍、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
赛程安排如下。
1 .初赛
时间:2018年6月18日至8月18日
初试试题地址:
参赛选手登陆contest.51chaoqun.com,并将稿件投递至吾译超群翻译平台,登录账号手机号码+密码登录(须先行注册)
初赛安排:初赛试题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英译汉占总分40%;参赛选手须在2018年6月18日至8月18日期间将译文录入至大赛平台。
成绩公布:初赛成绩及复赛名单将于2018年9月20日公布在此次大赛指定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
2.复赛
时间:2018年9月26日
复赛安排:复赛分笔译和口译两大部分;复赛采取网络投稿形式,详情将在指定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布。
成绩公布:复赛成绩及决赛名单将于10月5日公布在指定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
3.决赛
时间:2018年11月3日
地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决赛安排:具体安排与决赛名单同时公布。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
一等奖奖金2000元(1名)
二等奖奖金1000元(2名)
三等奖奖金500元(3名)
优秀奖奖金300元(10名)
联系方式:
马老师 010-89734629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号)
6月29日,深圳市翻译协会秘书长潘晶与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陈德鸿进行深港两地翻译届深入合作洽谈会议。会议上,双方达成共识,建立深港语言联盟,深圳译协与香港译协发挥各自翻译优势,致力于形成深港"一带一路"国际语言联盟。同时,深圳译协邀请陈德鸿率香港翻译学会和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团队参与公示语纠错团队项目,借助香港国际标识翻译标准给予深圳公示语工作参考意见。此外,陈德鸿表示愿为深圳市翻译协会给予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与深圳译协共同推动深港语言联盟工作。陈德鸿表示了对建立人才库的期望,希望深圳译协为人才库输送人才资源,共同创建深港两地国际语言人才库。会议最后,双方明确了下半年的合作计划。(深圳市翻译协会)
6月30日至7月1日,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杂志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新世纪外国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主持。包括4位长江学者,8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5位知名期刊主编在内的来自1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境内外学者荟萃,国际译联会刊Babel主编Frans De Laet教授,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等境外知名学者列席其中。会上中青年学者云集,60名知名教授和100余名青年学者以及30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会议讨论。
开幕式上,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表示,新时代外国语言与文化的教学与科研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此次会议的召开切合了时代之需、学术之需。他和大家分享了关于新时代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他指出,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把外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与载体,要在夯实外国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实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从而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外语基本扎实、外国语言文化专业知识丰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服务国家建设的新时代外语复合型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并弘扬人文教育的价值理想,另一方面,还要深化以课程为核心的外语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许钧简要介绍了当前外语相关学科建设发展的背景及方向。他表示,外国语言与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今时代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相关学科发展最好的时代,如何搞好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是与会成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他相信,通过此次交流研讨,一定会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意义。他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外国语言文学、文字、文化协同发展,促进学术、学科、学人协同发展,促进学院、学科、学界携手发展。
会上,《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宁,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Babel主编Frans De Laet,《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申丹,我校教授阮炜,《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浙江大学周启超,澳门大学教授李德凤,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黄国文等12位学界大家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发言内容涉及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叙事学、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等多个研究方向,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设置四个分论坛,90人在分论坛发言,研讨范围覆盖翻译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学研究三大领域,大家的讨论热烈而深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近日,“多语与家庭”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工作坊暨博士生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协办。100多位专家学者与博士生在研讨会上作了报告,参会代表分别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等境内外60多所高校。会议主题是“多语与家庭”,旨在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寻找理解与解决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家庭语言规划问题的途径;并帮助青年学者及博士生科学把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进而培养一批致力于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具有学术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学术人才。
研讨会得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高雪松教授的学术指导,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和外语学院院长马萧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主旨报告专家有: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国家语委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赵世举,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文学院多语研究中心主任Elizabeth Lanza,英国巴斯大学教育学院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新南威尔士大学高雪松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谷明樾教授及华南师范大学李娅玲等。
李宇明对中国的家庭语言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他指出,家庭语言规划涉及家庭语言生活,公民的个人语言能力及国家语言政策等三个方面,意义重大。原因有三:其一,个人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政策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其二,家庭语言规划对语言投资有导向作用,能产出更高回报;其三,中国独生子女的语言研究、“二胎”现象带来的语言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复得的“语言实验室”,将产生重大的学术价值。最后他呼吁,要将“多语与家庭”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帮助解决家庭语言生活的社会实际问题。
赵世举探讨了以发展需求为导向尊重语言规律的多语主义,他从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主张区分不同视域的多语主张,兼顾语言不同功能的多语立场,确立发展需求驱动的多语理念,构建和谐互通的多语格局,以及维护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多语生态。
Elizabeth Lanza和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都指出,家庭语言规划研究应当拓展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跳出传统研究的藩篱,运用多种新的研究工具,为家庭语言政策的探究提供多层面、跨语境、多模态的研究范式。(国际青年应用语言学者联盟)
近日,专利翻译人才培养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及行业企业的近30名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贺莺代表中心致欢迎词。她在致辞中回顾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在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尝试,并表示学校愿与各参会同仁一道,以全球化的视野抢抓机遇,以市场化的视角谋划未来,共同培养“语言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综合素质突出”的“外语+知识产权”人才。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包括RWS中国公司总经理王华伟、江苏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杰、试译宝总经理师建胜、知识产权出版社翻译事业部主任胡新华等行业专家及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郭先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郭银玲、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艳英、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陆志国、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富茂、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冯正斌、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MTI教育中心主任许家绍等专家学者。
与会嘉宾就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瓶颈、语言服务行业内职业发展空间及资源共享机制等话题展开探讨。嘉宾们一致认为,校企应联合致力于以更为开阔的就业视野、更为深刻的行业理解、更为全面的职业规划、更为灵活的学习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知识产权语言服务行业。
此外,与会嘉宾就举办全国专利翻译研讨会及成立全国知识产权翻译联盟等主题展开探讨,气氛活跃,反响热烈。与会单位一致同意将择机共同发起成立“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联盟”,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国内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及智力支持。
本次会议从国家战略、高校育人、企业发展三者结合的视角,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梳理国内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既往经验,探讨“外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推动国内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及建议。(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议当日将同步发布翻译服务诚信经营平台,暨全国翻译生产中心揭牌仪式。(译直播公众号)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方梦之将发表“我对科技翻译的回顾与认识”的主旨演讲;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刚强将发表“道利器,翻译之基”的主旨演讲;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师建胜将发表“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翻译教育与翻译职业选择”的主旨演讲。
当天将由首届全国科技翻译学术活动组委会秘书长、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卫民以及首届全国科技翻译学术活动组委会主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何刚强共同宣布启动首届全国科技翻译学术活动。(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主讲专家包括: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主任高明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建波、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俊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高建。
联系人:
洪世英 15801099239
(语言与翻译公众号)
培训主题为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技术应用与教学,主训模块包括:翻译技术技能培训(A技术写作 B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C翻译与本地化技术)、翻译技术案例实操(A主流辅助翻译工具 B译后编辑工具应用)、翻译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A课程设计 B教学案例 C教学资源建设)。
讲座嘉宾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教授柴明颎、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特聘教授韩子满、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教授韩林涛、北京大学语言信息工程系教授俞敬松、广外大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华树、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克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院长赵军峰、《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等。
联系人:
陈老师 13917441119
卫老师 18817355363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公众号)
本届论坛将邀请多位跨文化商务沟通以及企业传播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商务部“一带一路”官员以及中外企业精英做主旨发言,拟采取嘉宾主旨演讲及分组发言的方式,重点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理论与方法、策略、效果、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议题。
会议议题包括:跨文化商务传播理论与方法 、“一带一路”跨文化沟通、“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研究 、在华外国企业的跨文化研究、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文化企业传播 、社交媒体与跨文化企业传播、跨文化企业话语研究、企业跨文化传播效能评价体系 、其它跨文化商务沟通议题。(本条据业内人士分享)
联系人:
何林 17826010524;
徐粲 13856540318;
钱正霖 13851904425
(外语学术科研网)
任课老师包括:荷兰特文特大学传播系主任Menno de Jong,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设计副教授Maria Wolters,美国明州大都会大学副教授周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教授俞敬松,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讲师高志军等。
课程内容包括:
一、技术写作概览
二、国内外技术文档法律法规研读
三、用户分析
四、信息设计
五、写作技术基础
六、达尔文信息分类架构(上)
七、达尔文信息分类架构(下)
八、轻量级标记语言
九、技术文档发布技术
十、技术文档质量评估
会务咨询:
中国标准化协会 刘璐 010-68481976
课程内容咨询: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高志军 010-61273510
(北京大学技术传播协会)
活动内容:1.介绍《考核》细则;2.讲解口译难题;3.现场中日交传大赛
口译大赛形式: 现场交替传译(中日文短句对译),现场有评委老师评分。
报名资格:
日语专业人士,学生,爱好者等均可报名免费参加。
联系人:
陈裕明 13510950110
(深圳市翻译协会)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CBI理念及课程体系的发展和探索、跨文化研究与外语教师科研、跨文化交际教学与教师发展、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与经验分享、CBI体系与“互联网+”技术的汇聚融合。
主讲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程朝翔、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常俊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赵永青、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史宝辉、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夏洋等。
会议联系人:
李颖 黄瑞明 010-62754382
毕强贞15879180848
邮箱:cbipup@163.com
(北大外文学堂)
研修班围绕“语料库在研究中相关应用问题”为核心开展系列研修,推动各高校语料库建设及应用,辅助高校基于特色语料库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指导教师运用语料库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并申报项目将是本次研修的重点。
研修班邀请的讲师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胡开宝、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洪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李晓倩等。研修班主要研修以下内容:语料库的设计与研制、常用语料库软件的应用、语料库在外语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语料库应用论文写作、语料库应用项目申报等。
联系人:
陈淑玲 18560135900
于金芝 13854186767
邮箱:3166586255@qq.com
(译国译民公众号)
会议主题为:“语言服务与人类生活”
主要议题包括:
1. 语言产品(服务)的消费与供给问题
2. 公共语言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3. 行业语言服务的相关问题研究
4. 省域特色语言资源与语言产业发展研究
5.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相关学科建设问题
6. 语言产业、语言服务与国家语言政策、语言规划
7. 辞书产业及辞书相关理论
联系人:
戴宗杰 18669709536
李连伟 13605358046;
帅柳娟 18811008929;
(语言产业研究公众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完成国家教育改革中有关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有力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对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启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语言+地区研究”培养模式为重点,创新办学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升级课程设置,专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亚非非通用语高素质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亟待解决国内非通用语专业在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如何突破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真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二是如何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在有限学时内实现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与地区研究三位一体的跨学科培养;三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宽口径与国际化,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多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改革与实践,目前,亚非学院已具备较完善的、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地区研究”非通用语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实现语种科学布局,建设国际领先的、完备的亚非语种群。2014年至今,分阶段加强亚非非通用语新语种布局与课程建设,在原有本科外语专业基础上,增设阿姆哈拉语、孟加拉语等8种外语选修课,新申报尼泊尔语、祖鲁语、阿塞拜疆语等23种新语种专业,覆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七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对象国,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亚非语种群基地。
第二,加强地区研究学科建设,建立语种群、学科群、地区研究交叉体系,深化人才培养内涵。通过整合学院、学校、国内、国际教学资源与专家团队,新增设“亚非地区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语种、学科、地区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各学科门类及丰富的国别区域课程,并承担“一带一路”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教学团队。经过4年优秀人才“外引内培”战略,学院现有师资覆盖文学、法学、人类学、宗教学等11个学科,辐射东南亚等7个地区。
第四,构建“一轴两线”创新课程体系,打造系统的专业课程。以升级专业语言课程为核心,实现相近语种技能课程交叉,探索培养掌握两门非通用语复语型人才新路径。
第五,通过“非通用语+国际商务”复合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国际交流合作三大平台,实现多元化、宽口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第一、第二课堂衔接,打造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90%以上本科生具有半年以上海外“非通用语+学科专业”学习经历。
与此同时,这项教育改革实践也具备诸多创新性。创立了国内首个“非通用语+地区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国别区域研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累了经验。覆盖多国别区域、多语种、多方向的新本科教学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技能与知识组合,解决了传统外语人才仅掌握语言技能或简单对象国知识,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对匮乏的问题。多元化、宽口径、国际化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了国际亚非非通用语、地区研究教学与科研机构合作,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作为“一带一路”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语言+地区研究”这项教育改革成果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他们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在亚非地区的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作者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美国劳工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口笔译成美国最具潜力的新兴专业。数据显示,口笔译行业,2010年雇佣人数有58400人,到2020年预计增长42.2%,10年工资中位数为43300刀,未来就业前景将持续保持强劲,尤其需要更多小语种的翻译人员,如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而对于那些志在学成后回国发展的美国留学生们,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这组数据和国内关于就业前景调查对比,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医药专业、同声传译、外语、汽车维修等都是前景较好,需求量交大的职业/专业。
而就收入情况而言,根据福布斯的统计显示,2015年度美国收入最高的本科专业排名第一的是石油工程,早期收入就达到了102300刀,而中期更是增长到了176300刀!
余下九个专业分别是:精算师、核能工程、化学工程、电子通讯工程、电子和计算机工程(CSE)、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
根据我国16年的最新统计,毕业后三年收入最高的十大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当前收入最高的职业主要都集中在了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而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势头也正保持增长,除此之外经济、对外交流、艺术等专业的热度也很旺。(鸿美留学公众号)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成绩日前已经公布,高考本科志愿开始填报,不少新增专业吸引了考生和家长关注。
经教育部备案审批,2017年度全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包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一系列“新工科”专业。
今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介绍,“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服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以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据统计,今年共有250余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一系列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
“小语种”专业成为高校专业另一支“新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克兰语等专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宋强说,该校新增设的4个非通用语专业,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才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对于解决目前非通用语专业人才不足与强烈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
受访专家表示,小语种教学将有助于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强化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紧密联系,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
此外,为顺应传播行业发展,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还新增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认为,相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很多高校的专业师资和科研准备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滞后性。这给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宋建武建议,推动新学科建设,应坚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原则,尤其是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进一步推动高校与领军企业的深度融合、教学结合。通过更频繁的互动、更密切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从而培养出符合未来业界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新华社)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