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幼儿园、小学等阶段比作教育的起跑线,从这些“起跑线”出发的升学路径便成了“跑道”。每个人的教育路径,是不是都应该从“起跑线”发力,沿着既定的“跑道”,一门心思跑下去呢?如果有人中途想转换“跑道”怎么办?“换跑道”会走弯路吗?那条“弯路”到底有多弯?
近年来,国际化教育分流了一大部分早有计划赴海外求学的学生,而公立高中依然是高考的绝对主场。对于公立高中“出国党”而言,他们选择的无疑是一条和两边跑道的同龄人都不相同的升学之路。从一路中规中矩的国内教育到海外留学,由于授课方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大相径庭,公立高中“出国党”们需要承受双重压力。压力之下,他们怎样完美或不完美地实现自己的大学之路?
最近,小编采访了四名毕业于上海公立高中的学生,分别来自上外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进才中学,他们都将在这个夏天过后踏上去美国留学的新征程。接下来四周,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G同学
学会逆风飞翔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托福:112 SAT:1560
南加州大学传媒专业
Q:上外附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你在高中以及小学、初中阶段接触过国际课程吗?
上外附中是公立高中,它似乎介于体制内和外之间。我们的课程都是以高考为升学路径,只有英语用的是外国语教材。体制内的学校都觉得我们像是体制外的学校,但是和上中国际、平和双语相比,我们还是很保守的公立普高。
高一刚入校的时候,学校曾尝试开AP课程班,更像选修课性质。高二的时候会有一些拓展课程,比如可以一周选一节英语新闻写作、英语辩论等。今年下学期,高三开始做高考和非高考的分流,比如非高考的每周数学课有四个方向:数学文化、微积分、空间几何还有方程思想。可惜非高考的课时安排要照顾高考课程(因为这两年学校高考的人多了),有些老师会来不及完成教学目标。
Q:身边的同学参加高考和留学的比例是怎样的?大家对出国留学怎么看?学校的老师们对于考国外的大学是什么态度?会不会给予一些特别的照顾和帮助?
上外附中其实是有点特殊的,我们不是高考大校。这一届300多毕业生,大概100多出国,103个保送(外国语中学嘛,主要是各个重点大学的语言类专业),剩下100出头参加高考。今年参加高考的人算是非常多了,以前更少,一个年级也就十几个。
身边同学有很多人认真比较过出国和不出国两个选项——比如不少学霸放弃出国,是觉得性价比太低;还有不少同学因为“同校竞争”太激烈,英语考不出来(上外附中英语尖子生太多,学生质量高,而高校不可能在一所学校录取太多),不得不放弃出国。
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对出国比较理解和支持,偶尔会有老教师对出国有些看法。总体上来说会照顾一些,比如知道近期有AP、SAT考试等会调整一下月考时间,或者暂停新课等等。
Q:为什么想出国读大学?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想法?正式准备申请是什么时候?
其实初中开始进了上外附中,出国就已经是一个天然选项了,高考反而是没有想过的事。再加上我性格外向,很喜欢社交,也很早就有了学传媒的想法,我感觉出国留学很适合自己。初三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新加坡政府支持的去新加坡读高中的项目,后来因为那边对口的高中不是很适合就放弃了。但是受到这个项目的启发,我有了正式的出国规划,高中三年因为兴趣也做了许多课外活动。高二开始准备托福、SAT这些标准化考试,高三正式进入申请季。
Q:对于高考,你的看法是什么?如果在国内读大学,最可能的目标院校是什么?
高考还是非常公平的。它跟留学其实是各有利弊,留学申请对一个人是多方面的考察(要看成绩、看文书、看活动等等),高考就是一考定局。留学申请更好的地方就是,它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申请时的结果也跟所在学校有关,学校资源不多的话申请表就没法做得很出彩。高考虽然死板,但也相对公平,不管你其他的条件。这两条路,没有哪个更好,只是看自己更适合哪条。
不出国的话,参加高考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应该会保送上外或者复旦吧。
Q:有没有接触过体制外双语学校或者是美高的学生?相对而言,作为公立高中的学生有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差别对于申请学校是否有比较大的影响?
我们(上外附中学生)的优势在于英文功底比较扎实,读、写、语法基本功好,跟体制外双语学校学生相比,我们考SAT的优势可能更大。劣势也很明显,体制外学校还有美高的学生本身已经在国际课程体系(AP、IB)之内,可以提前适应,大学比较欢迎,甚至愿意降低标化要求去录取;他们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尤其是美高更有一些受美国高校认可的活动。另外,在一个以留学为升学目标的学校里,申请大学压力相对较小,公立高中学生阻力更大。
这种差别对申请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感觉公立高中学生申请美国大学越来越难了,录取结果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Q:怎么评价自己的高中生涯?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依然是要出国留学,会不会还选择自己的高中?会考虑读体制外的学校吗?
即便重新选择,我也不会考虑读体制外的双语学校。他们的学生也许更加活跃更国际化,但我还是挺喜欢也挺适应传统的中国课堂的。读体制外双语高中,可能会让我在同样条件下申请到更好的学校,但人生又不只考大学这一件事。
上外附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自己主动发掘资源、抓住机会的能力,怎样平衡压力。即便学校的公立性质在留学申请时不加分,我也从中学会了怎样在一个不太有利的环境里逆风飞翔。我不想为了申请大学丢掉这些重要的“软实力”。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国际生身份,上海的学校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申请国外大学的结果都不会差太多,但我们一年能省十几万学费呢。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