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Fall对于不少申请er来说都堪比噩梦,疫情导致的考试取消、美本Offer的骤然"缩水"和不再友好的保底院校,都让不少人感慨这又是“最难申请季”。
而在这个申请季,有方的W同学也是把苦吃了个遍:大考取消、临时决定申美、DDL堆在一起压力爆炸...但她却依然“有惊无险”地取得了喜人的录取成绩:拿下了CMU和IC的双Offer!
有方W同学 / 国内国际高中
⭐英美双申
斩获CMU和帝国理工双Offer
⭐个人履历:
· 标化:托福113 (25),无SAT/ACT
· 活动:夏校,志愿者,校内社团社长
· 科研:经济统计方向
在“地狱级难度”申请下,她大获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邀请了有方W同学,一起来回顾她曲折但“幸运”的申请季!
#以下为W同学第一人称叙述
01申英转混申的心路历程
从申英到混申,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我是 A-level 体系的,最初只打算申请英国方向。基本从高一开始我就把重心放在赛事上,努力提升校内GPA,但其实英国大学没有那么看重GPA、赛事和活动等,直到快开始申请,我才意识到只有剑桥会看校内GPA。但是我也不想这些努力白费,所以考虑了申美。
疫情所迫,北京大考取消改为POE评分政策,导致我的小分不够理想,冲击TOP英本难度太大,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申美上。
我的申请过程曲折但也很幸运。我比较建议学弟学妹混申,英国大学的梯度太大,很容易一脚踩空,美国的话可选择的学校数量会更多,机会也会更多。但还是要基于自己的能力,毕竟申美要准备的会多很多。
恭喜你拿到 CMU 和 IC 的 Offer!在收到这两个 Offer 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IC 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毕竟有 MAT 的成绩在那里,我感觉不会和预期差太多。
CMU 的 Offer 真的让我很意外!我前期准备都在申英,美本申请这一块可以说是零基础,对这所学校的录取难度和条件知之甚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申请的。
而且在我看来,CMU 难度是要和剑桥大约齐平的。所以我被剑桥拒了之后,其实就预感CMU 应该没戏了,没想到会收到 Offer!目前我更偏向选择 CMU,因为未来有转计算机专业的可能,CMU的计算机大家都懂,而且我以后打算申请美研。
为什么喜欢数学并选其作为主要申请方向?你如何看待数学跟经济金融建模的关系?
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我的数学成绩相对于其他几科成绩一直都更好。不过我的想法其实也一直在变,高一的时候想学生化、去当医生,结果发现这方面我学得确实一般。高二我还考虑过计算机,但是没有很强的编程基础,而且CS专业巨难申,所以就选数学了。
如果未来想从事其他理科方向的工作,数学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数学包含内容很多,广度也很大。它和经济金融建模都可以被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我觉得数学和经济金融建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学为经济金融建模提供理论基础,而建模则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
你觉得这一段科研经历对申请数学专业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帮助很大,不管是文书内容,还是和招生官聊天,这段科研经历都是“重头戏”!而且我还拿这个项目去打了科研赛事,所获的奖项也是个申请中的加分点。而且这个科研对我申请美本的个人形象塑造很关键,学校老师为我撰写推荐信时也是围绕这段经历展开。
文书里围绕科研项目我体现了三点:
● 学术上的能力
● 自己对于科研的热爱
● 研究内容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我申请的是数学专业,英本的一篇 PS,美本主文书和CMU小文书很多都是围绕这个科研项目展开的,科研的方法、过程、结果到收获都有写进去。
如果你想和她一样利用科研经历拿下梦校,扫码联系我们,开始你的科研之路!
02HiMCM🆚科研
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背提?
在做科研之前,你在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大概到什么程度?科研项目和你打过的 HiMCM有什么区别?
有科研的想法还得追溯到我高二的时候打HiMCM。虽然看起来不是科研赛事,但它让我明确了自己在数学这个大类下更偏向哪个具体方向:比起纯数学,我更喜欢偏统计应用的数学建模。并且我也想挑战下自己,在这一领域有更加深入的尝试,所以在高二下学期找到了有方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项目和平时的知识储备几乎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我参加 HiMCM 和科研项目使用的编程软件不同,所以当时不少东西都是从头开始学。好在有方为我规划了预备课程,让我补足了科研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巧。
HiMCM 是在给出题目后的短期之内快速出结果,赛事本身提供的数据集也是有限的,解决方法也通常是用常用的那几种往上套,自我发挥的空间比较小,很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
做科研项目、去参加科研类的赛事是不同的体验。首先前期耗时会更长,而且做科研项目几乎是自拟题目。个人参加会居多,所以更考察自己的学术、表达和研究能力。所以相比之下,科研对能力的考察会更加全面,也更有挑战性。
可以简单描述一下你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项目吗?
是围绕空气污染去展开的一个项目,算是个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大家一直都在喊口号要保护环境,但落实到具体的数据、细节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去讨论的地方!
我的项目是研究人类在哪一个成长阶段所受到的空气污染对其的身体伤害是最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精确的找到重点保护人群,并予以对应的保护措施。
和导师面试的过程给你的感觉如何?最后为什么选择F博士作为导师?
有方为我匹配了大约四位导师进行面试,整体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每个导师的特点都很鲜明也都很专业,他们会给我解释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初步拟定的课题大纲,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引人深思的课题内容,有些偏向人文,有些偏向政治,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想做的科研也有了一定的概念。
最后我选择了跟 F 博士开展我的项目,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语速非常快,表达非常清晰,专业度非常高!面试过程中清晰表达了课题的大体思路以及未来的研究目标。
事实证明他真的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课程饱和度高,信息量都很大,虽然他为人比较严肃、对待作业质量要求高,但很耐心!
那你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方的老师给到了你什么样的支持?
项目开展到一半的时候,大概五月份左右正好赶上大考,实在是没法上课,耽误了有两三周的课,就导致后期进度比较赶。还好教学管理老师介入非常及时也很到位,一直在和导师协调重新安排课表,最后比原先预定的课程数量超出去了好几节课!多亏了这些及时的协调,项目才有一个完整的结果。
在科研项目中,无论是学习模型原理、整理数据、编写代码还是写论文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清理数据集的工作量非常大,也很耗时间。最难受的是后期的结果还和实际预期不太相符,导致需要去不停检查数据和代码中的错误。
我的导师F博士是引导我每节课都去写一小部分的论文,根据运行结果进行编辑,这样最后压力不会特别大。但一开始我写的部分用语比较幼稚,而且随着研究的进展,课题的细化,我感觉文章动不动就需要大改一下,从头再来,所以我最后还是在截止前的两三天爆肝狂写,才成功完稿。
现在市面上的一些科研课程可能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那你觉得这样长期的科研跟这种课程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呢?
我没有体验过短期的科研,但完整的科研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拟题,到看相关论文,然后去清理数据,处理数据,最后撰写结论完成论文。这整个过程需要导师的指引和自己对于课题的理解以及深入的思考。
如果是一个月的那种科研的话,我猜想它的课题,研究思路甚至结果应该都已经被导师拟定好了,内容不会有很大的创新,对所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依旧与已存在的论文一致,这就好比已经有人把路铺好了。而在完整的科研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数据使用不够全面,运行结果和预期有偏差。
03兴趣和热爱是我自驱力的来源
这个项目结束后对科研有什么改观?进大学后,你还会想做相关研究吗?
之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了解,我周围一些同学做的科研感觉就是一天到晚看论文、写笔记,然后再找文献,没有创新感觉有点无聊的。
但我真的参与后就发现科研其实也可以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能也和我选择的是应用数学有关)科研没有那么想的那么高大上,深不可测,它其实是反映真实生活的一个研究渠道。
我个人是更喜欢我尝试的这种应用性的课题,不会在文献上花过多的时间。不过初次尝试科研肯定是有压力的,但我感觉只要有兴趣、确实喜欢自己所做的项目,就会产生自驱力,不会特别煎熬。
关于之后的科研规划,我在文书里也有写!像是现在这个项目中的一些瑕疵,之后我会尝试用大学我学到的东西去完善这篇论文。然后我也很期待大学的研究资源,像是很多大学会在暑期或假期开设一系列的研究课题,这样就可以有机会加入到教授的研究小组里。
经历了这次科研项目,你觉得你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
首先肯定是学术能力,学习内容和研究方法大多都是高于校内锁血的难度,同时也提升了我撰写学术论文和最后答辩时的表达能力。还有就是做科研必备的逻辑性!这个是比较潜移默化的,感觉是在科研过程不经意间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很多不曾了解的文献也为我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拓宽了我的视野。在自己的科研项目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我开始理解那些前端科学家的思考和他们研究的社会价值。
最后还有抗压能力,在最后准备提交论文阶段,因为有校内和申请上的诸多事情,那段时间的压力很大,但坚持下来发现自己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确实提升了。
对于想做这个同方向研究的学弟学妹,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兴趣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也很有难度,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我认为高一进行科研会更合适,我是在高二下学期开始的课程,那时7/8月份正处于开始准备申请的时间,托福SAT着急出分以及备考MAT,事情都挤在一起压力也比较大。
选题的时候可以更关注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可以选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这种研究题目相对比较好理解,利于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选题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应用,突出个人亮点。
感谢W同学的慷慨分享,也再次恭喜她收获梦校的Offer!在和W同学的沟通中,小师姐也是感慨万分:对于学生来说仅此一次的申请季,意外似乎总是层出不穷,每个环节都充满“惊喜”。
但我们也能从她的故事中看到,硬实力永远是申请的“本钱”!如果你想给自己的申请季多添上“一重保险”,不妨听取W同学的建议,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一次深入的尝试,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