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经济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P经济学考试、AP经济学课程、不同体系(IB、A-LEVEL、IGCSE、AP)的经济学课程、家长关心的问题以及经济学美高的学术活动及规划。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部分内容,为准备进入经济学或商科领域的同学打下基础。
问题1 AP经济学考试——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AP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两个独立的科目进行考试。
微观经济学主要涉及美国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和美国在微观市场上的调控政策。微观经济学主要检查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同时也涉及相关的资源配置理论。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以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的是我们日常谈论的国家经济状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经济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等。宏观经济学主要以美国的国情和政治体制为基础,研究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调控美国的经济。相对来说,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较为困难。
在难度上,微观经济学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会更简单一些。这是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消费者,对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例如供求关系)能够更容易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宏观经济学涉及的一些概念(例如GDP、失业率等)可能超出了初高中学生们的日常经验,因此会听起来更具挑战性。
在内容上,宏观经济学需要学生累积大量的知识。如果之前的学习中存在一些疏漏,或某些知识点没有理解清晰,那么后续的学习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后续的知识点是基于前面的知识点展开的,可能需要借用前面的内容。相比之下,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对分散,就像数学中的几何和代数一样,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会互相影响。因此,总体来说,微观经济学的难度要稍微简单一些。
问题2 AP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5分率
每年的宏观经济5分率相对于微观经济来说要低一些,且随着时间推移,考试的难度也在增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宏观经济的5分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微观经济的5分率仍然要比宏观经济难一些。疫情的影响也是导致5分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考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从出题难度来看,其实并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难度并没有加深。
与其他科目如历史相比,宏观和微观经济的5分率仍然相对较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分享的5分率是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对于中国学生,特别是尚学明德的AP学生来说,5分率要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AP经济考试有一定的套路,某些问题几乎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会换一些数字、公司名称或国家名称等。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做解释,如解释某个定理,这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解释。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因为题目的细节会改变,逻辑顺序有时会完全相反,这就需要我们反向思考。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答,AP经济考试并不是特别难。
经济科目在低年级(如8年级、9年级)或我国初中阶段并未涉及,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对于AP经济考试来说,深度不会特别深入,即使有些内容可能相对较难,但出题时也不会涉及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相对而言,得分还是比较容易的。
问题3 没拿到5分,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英语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其中的教材和题目涉及了大量的阅读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经济学所要求的阅读量更大。有些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可能无法理解题目内容,并且阅读速度很慢。而AP经济学的选择题部分要求在70分钟内完成60道题,再加上填写答题卡的时间,平均需要一分钟完成一道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绘图也是一个困扰学生的原因。AP经济学对图像的要求非常多,需要频繁地绘制图表。然而,许多学生在几何学或者代数学的坐标轴基础不够扎实。例如,对于一个函数图像,x轴和y轴分别代表两个数据,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个图像表示的意义或者变化。他们可能能够理解图像所对应的文字描述,但无法准确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因此,在绘图和图像理解方面,学生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第三个原因是学生对日常常识或经济实践了解有限。尽管个别学生可能对国际经济时事有兴趣并了解一些相关内容,但大多数学生对全球经济或社会发展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当经济学理论通过举例来解释时,学生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让学生了解他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看是否能够将这些新鲜事物应用到经济学的例子中,以便更快地理解。
美高经济学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P经济学考试、AP经济学课程、不同体系的经济学课程、家长关心的问题以及经济学美高的学术活动和规划。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同学们可以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这些信息对大家有所帮助。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