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并没有让孩子出国的打算,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在高一转入某国际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美国本科申请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发现网络上的信息也比较杂乱,接触了几个中介顾问公司,最终也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我也是走过一些弯路,还曾经有过一些认识误区。现在孩子打算自己申请,所以我也把我研究的一些心得整理成文,希望给他有所参考。
另外这些分享公开,也同时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家长,帮助有意出国的家庭能对这方面有所全面的认识,提前安排,也避免少走一些弯路。
全文约7000字,没有耐心的人谨慎阅读,可能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阅读,建议也可以转发朋友圈进行收藏!
儿子,今天我们来谈第二篇,如何认识美国本科申请?
为什么(WHY?)要先来谈谈认识美国本科申请呢?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美国申请的流程的确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繁琐一些,所以我提议用文档库来有效的管理进程的办法。
只有充分的认识美国本科申请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知道自己到底如何做去达成这个目标。
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观点,而这将对做事的结果有重大的影响。越接近客观,清晰,全面、真实的认识,越对决策和行动有帮助。
这也是多年来我从事儿童情商教学的工作体会,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帮助孩子厘清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的,避免偏见遮蔽了真实的内涵。因为对一个事情没有更清晰,准确,客观真实的认识,很多情绪问题也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
对美国大学本科申请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和目的:
有的人认为申请美国大学就是排名越高越好,有的人就是通过长期准备就是要挑战常春藤,还有的人喜欢美国本科的通识教育,也有的人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选择出国,有的人对这些都无所谓反正家里有钱出去就是开阔眼见。有的人追求孩子快乐幸福就好。有的人会追求性价比,有的人会特别在意就业与薪水,也有的人就想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就希望给孩子找一个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大学,别经不住压力抑郁啦,还有的家长只是希望孩子别出去不好好学习乱玩平平安安就好。
总而言之,什么人都有。
所以说当你先把自己做一个事情的目标和需求理清楚之后,再了解申请本身的游戏规则,那做事情就会更从容有度了。
在一个事情上,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与观点,这就是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
当你要去认识一个事物本质的时候就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在我们中国基础教育体系里比较弱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也就是说可以用多元的视角,通过各种事实,数据,客观的评价与结果去求证一个结论的真伪。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尤其是曾经多年的“创作演讲营”,我都会从很基础的层面教会孩子学习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差别,“事实”与“想象”的差别,如何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如何去有效清晰的表达“观点”,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参加几期的同学应该是很受益的,这也是一个持续锻炼的过程。
我不知道你去美国上学的目标是什么?我只能先说说我的理解和我自己的观点,或者说在意的一些东西。因为有很多家长平时跟我谈起这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常常都是家长在着急,孩子不行动,不知道怎么办?
有很多是孩子目标和家长的不一致,家长又无法说服和引导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无法处理,我平时也经常在帮助他们。
我始终认为上学是自己的事,家长只是做一个辅助和配合。
在这里,我只是想做一个成年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供你参考的。
(一) 美国大学首先从学习角度上总体还是要求比较高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也都有。
所以申请首先要考察一个孩子的学术能力,是不是爱学习,是不是愿意挑战更多学习任务。
同时也不希望孩子紧紧是个书呆子,也希望他们同时积极关注社区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拥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质,并且拥有活动特长。
世界没有最完美的招生体系,在能看到的范围里,我觉得美国这套本科招生体系还是非常棒的。不能说完美没有瑕疵,但是真的是很厉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说,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在于一个人大学毕业十年,二十年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大小。
大学的资源,是希望能够提供到一些有优秀与成功潜质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和目标的。
欧美国家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其实是非常市场化的,一切以商业运营的规律办事,因为他们的办学运营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校友捐助支撑的。
学费即使不便宜,但也是不能全部支撑整个大学运营费用的,考核一所大学的声望就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大学毕业若干年后,校友愿意从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里心甘情愿的捐出多少比例,第二是校友群体中社会成功人士比例多少,当然这里的成功也不是狭义的成功,也有很多人及时收入不高,但是从事公益事业,也令人尊敬。
这样看起来,大学就好像是一个商品,由他的顾客来打分,而这个顾客就是学生本人。同时学生自身也是这个大学商品的一部分,学生十年二十甚至三十年后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反过来决定了大学的声望,而大学的声望决定了校友基金的比例,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美国大学本科的招生体系就是招聘未来成功者,当然这里也不是绝对的,从漫长的人生来讲,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甚至还有很多偶然和运气的成功。
甚至不管怎么排名,美国大学前100名,我看起来都很好,从漫长的人生来讲,从什么大学毕业又未必是真的多么重要。
我欣赏的只是这套招生体系。看起来简简单单的4个申请要求,几乎把选拨人卡的死死的,很有效。一个高中生认认真真去做一次申请的话,是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好处的。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有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也并没有真正的搞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工作中面试,有很多人不能真正说清楚自己的独特优势的,也有很多人最后会干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而平庸一生的,而走国际教育的话,能在高中就真正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喜好和专长是什么?我要成为谁,以及我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还包括我为什么要上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又能给这所大学带来什么?为什么要学某一个专业,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过程非常有意义。
在我们学之郎情商的教学体系里,也会这样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就可以进行自我探索,人生的过程不就是不断探索自我,不断探索世界,找到最佳的位置的幸福过程吗?
5年前我要是跟别人介绍我们学之郎情商的课程里,除了社交,情绪的学习,还有探索自我的部分,大部分家长会懵,好像没这个需求呀,只能说培养自信心吧。但话说回来了,一个自我认识不清的人,也是绝对不可能有自信心的。
大学和申请的学生也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排名靠前的大学先挑人,软硬件好的孩子先挑学校,加之这里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运气的成分。从本科申请来说,综合排名还是有一定的意义,我认为其实单个学校的排名没必要,要一堆一堆的看,基本可以分为五档,TOP5,TOP15,TOP30,TOP60, 不同堆里的大学资源有差异。
随着竞争的激烈,家长和孩子们都越来越再提前准备。
未来孩子的升学竞争力一定会下沉在8-14岁这个阶段规划的!!
教育需要以终为始,每一个家长大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生活,事业更成功吧,既然这套体系比较好,我觉得反而容易让我们父母在养育孩子在方向上少一些困惑了。
美国本科申请反而从本质上为我们作家长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型。生活中常常有家长困恼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小孩,或者只是围绕着应试和升学看的比较短视。如何深入理解了美国申请的本质,朝这个方向准备就好了。
我经常在说,美国大学无外乎就是靠这四个东西来衡量一个学生。
(1) 学校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在年级的GPA排名,这是最重要的,是基础,一般孩子如果年级排名都不是5-10%,那基本就不要申请排名TOP10的学校了吧。
如果一个美国孩子要申请哈佛或斯坦福,恐怕都得年级1%吧,这两所学校每年也就是找3000人左右吧,而美国中学至少3万所,要是年级前两名的都给他提交申请的话,那都6万人了吧。
我带的学生洋洋还刚去美国6所名校游学考察了一番,洋洋妈妈跟我说,还见了斯坦福招生官,她说招生官说我们更看重孩子的公益和特长。我说,你千万别全信美国招生官的,成绩永远是第一的,可能斯坦福会比其他学校分要求低一点点是可能的,但是绝对不是不看分。
这个第一条,就是个硬门槛,先放在一边。
(2) 第二个就是标化成绩,托福+SAT(或者ACT):在竞争低龄化的今天,家长们都早早的让孩子上了战场,不管是存刷题,还是偏英语阅读素质的培养,最后很多孩子都是托福110+,SAT1500-1550甚至更高,真想象不出来,美国招生官拿特别会考试的,有很多优秀提分机构的中国孩子怎么办?其实说白了如果大家都一样其实就是没有可必性。
(3) 第三个就是课外活动:活动列表里有10项,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两三项,有没有独特性,差异化,竞争力。有的孩子走的学术活动路线,从小就是理科尖子,有国际大奖。还有的孩子提体育路线,也是要排名的,或者什么音乐艺术活动等等。活动呢,无外乎就是分有奖的还是没奖的。有奖的那要考虑所以申请的国际生中的你的奖比他人硬,没奖的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独特的活动,总之能体现你的独特性,就像我说的有的孩子高中自己搞了无人机模型,被斯坦福招走了。以前还有一个孩子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关于北大校长的十年报告的用词分析与文化变迁被哈佛招走,最近我听了一个被麻省招走的孩子,那是中国国家数独队成绩最好的选手 。
有奖的靠实力,没奖的靠创意。
重磅级的活动就是要体现一个孩子在一个领域里长期与深入的喜欢和研究成果。
各种类型的孩子都有,比如今年人大有个孩子是画画特长被哈佛招的吧,相信一定也是画功非凡;今天洋洋妈妈跟我聊天,还说到他一个亲戚的孩子是沃顿的,初中就出了一本书,这个活动是被招生官看重而招着的,她刚说到这,我立刻就给他发了个哭脸,想起来刚入高一时我还让你每周写篇日记存起来,三年合起来出本书,谈谈你的高中生活与学习心得。真是大人一厢情愿,往事灰灰湮灭,不堪回首,儿子,这事你懂的。
活动考察的本质其实也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实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需要坚持,需要热爱。更需要情商呀。
还拿洋洋举例子,4岁学雅马哈,一直十几年,很早就拿了亚洲原创儿童音乐大赛第二名吧。是全亚洲,这个奖很厉害,洋洋在日本这个圈子里都是非常有名的,也被日本某电视台采访过洋洋的一天生活。
我还记得当年洋洋在我的创作演讲营里面做过一个主题:如何发展一门特长?最后就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喜欢热爱一项活动,拥有梦想,坚持,不断克服困难,你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特长。
早几年前,我就在思考,虎妈也许并没有错,至少跟狼爸不同,没打孩子,说不定跟孩子也很聊的来,很有信任感,也是悉心教养的,就像我常说的那种“坚定而又温暖”的风格。
洋洋就是经常是到处全国全世界的参加比赛,同时也要很好的完成学业的呀。
在学之郎那一段日子里,也是洋妈最焦虑的一段,学之郎情商也给了洋洋很大的帮助,到现在洋洋还记得我们那次去平遥的夏令营,一直说收获很大。
通过活动来考察一个人确实在心理学上也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迁移”,说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就像洋洋这样的可能未来不从事音乐,去做一名工程师,那也可能很大程度会是优秀的。
竞争是一个好东西,只要是尊重孩子,积极引导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去探索,活动特长的培养是一个好的教育手段。
我最近讲的从容育儿网课接下来应该马上讲到如何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现实中,经常有很多是家长着急,有的孩子是对很多活动兴趣班没感觉,还有的是问:倪老师,怎么我孩子一个特长兴趣往往都坚持不下来就容易放弃呢?还有困惑到底怎么才能发现我家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呢?
今天还碰到一个家长说:自己孩子初一了,孩子说人生只有一次,她要按自己的方式活个痛快。并且还说不需要改变命运,所以不需要太拼命。我当时听完都晕掉了,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感觉天地那么小,想法比较极端吗?
我平时也经常说的很多家长是把快乐教育走偏了,小孩子一定是要大人来引领的。所以我就提出过学之郎情商的第一性原理:“快乐,引领,竞争力”。
这里的快乐不是享乐,不是逃避困难和压力,是探索自己的过程,追求目标,克服困难,梦想成真的快乐。是帮助他人,快乐他人从而快乐自己的快乐。
另外就是需要引领,很多家长是没能力去引领新时代的很多小孩,他们求助学之郎,就是想寻求专业的帮助。
所以说,对于一开始申请目标比较高一些的家庭来说,到了高中做活动规划可能就晚了。活动不是规划出来的,是逐步探索,做出来的。
重要的是早期,激发兴趣很重要,需要方法,需要情商,没有情商都没有坚持的能力,无法挑战压力和抗挫折。现在也有低年龄段的准备出国留学的家庭找到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
(四)最后一个就是文书啦。因为过去我有七年多教小学生和初中生演讲写作的经历,体会还是比较多的。
文书其实就是把前三项系统整合为一个有冲击力的整体,呈现给招生官,让他不得不招你,或者说被吸引和打动。文书很重要,在硬件实力相同的情况下,文书才是让一个孩子申请胜出的重要砝码。
这恐怕需要一个高中生好好给自己短暂的18年做一个复盘,也需要很多的头脑风暴,做最好的一个整体呈现,市面上也有好的文书顾问,可以帮忙指导与修改。但写是要靠孩子不断写不断改的,关键是要有经历,有体会,挖掘只是个过程,或者说如何更好的做文字,故事,段落逻辑的组合,在这个方面爸爸倒是可以陪着你一起讨论。
伴随着申请,孩子的自主性,时间管理能力,抗压力,目标感,情绪能力这些才更是关键,我们又做的是8-14岁的情商课程,对未来准备走国际路线的孩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
最后回到第一项说说学校成绩
李老师一直有一个观点,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思维活动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单纯的补课不一定就能提高孩子成绩,很多提前学,高强度学习这些如果安排不当,反而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与情绪。
李老师本身在这方面就是个有点传奇的经历,她高中的时候就是从高一全班倒数第一名最后高考考到全年级第一名的人,她的学习方法论现在很多孩子都还是可以用的。
我们有一套思维活动课,原来有个女学员黄若然就上过,本来是为了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去年就去报了“高效小学生”这门训练,没想到也是因为得意于这门课程的训练,现在在班上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妈妈就天天在感叹,这个课真好,这个课真好。
搞清楚了申请的目标,再搞清楚申请的规则,就去挑战自己的目标就好了。也是因为你上高中我才开始研究美本申请,一下子仿佛打开了我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突然这一两年,情绪问题的孩子越发激增,我也迫切的体会到我们的课程能在早期帮助到很多准备出国留学的家庭。
在我看来目前40-50%的小学生是有多多少少的厌学情绪的,看着那些孩子每周来上一次视频课,先不说他们的变化和进步,就是有一个理解他们懂他们的老师陪伴着聊天也会有很大好处的。
何况是真的学习情绪技能,一点一滴影响孩子的未来,养成习惯,提升竞争力。
关于你的高中生活,总体我还是没怎么管的,因为我认为你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会有成长,至于考什么大学排名什么的,在自己的实力基础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好。
另外我感觉美国大学要是申请定位30-60之间的学校,区别都不大,关键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申请成功。通过这个申请过程能更深入的发现自己,探索世界。申请美国大学主要就是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安安静静的好好学习4年,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个基础,无他。如果周围有同学不爱学习,那就别受他人的影响,离他们远点!
并且美国还有灵活的转学系统,本科都可以转学的,如果想转排名好一些的学校,自己再继续努力搞好大一大二的GPA就好了。我个人其实更看重这个过程对一个高中生的洗礼,如果你努力思考了,行动了,我相信就有收获,结果并不那么重要。
爸爸在研究美本申请的过程中收获最大,还是深刻的认识到在早期培养和规划才是最重要的,这方面我们就没有太多基础。
在前一段的时候,你说提出来要自己申请,不找中介,还真是把我吓了一跳,后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中介到底提供的是什么价值?
我想了很久,如果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如果只是申请30-60这个排名的学校,我觉得其实也真是可以学生自己独立来做,确实也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历练。
我曾经还因为你这个想法很担心,我后来网上找到了一个外地的爸爸,去年的时候,她姑娘就是自己申请的,老爸一起参与,还申请到了非常好的圣母大学。
我仔细看过了这位爸爸的文字分享,也在生活中发现你越来越具备成熟的想法,慢慢这种担心和恐惧就消失了,当然文书修改方面,还是可以另外再找一些专业人士帮忙的。
回头看,把这两年好好梳理清楚,正视美本申请的特点,全力以赴就好啦。说起来都有些惭愧,这些年尽是忙乎别人家孩子的事,反而是自己孩子的事管的少了。
随着时间推进,我再来接着写其他的5项
(三)关于选择专业与个人发展的思考
(四)活动规划到底如何安排
(五)如何写文书
(六)关于申请中的时间管理
(七)申请策略建议
以上
爸爸2018年6月29日北京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