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11年级的同学们而言,这个学期确实非常忙碌。新学年的课程都有所增加,同时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比赛挑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此外,还有许多兴趣爱好需要去探索和挑选,夏校的申请也已经开始了,但却无从下手。在如此繁忙的状况下,如何尽早掌握科研、学术活动、夏校方面的要点,以及了解它们的特点,才能更快地筛选出符合自身条件的活动呢?
数学夏校/科研项目/国际学术活动资料及试题,扫码免费领
暑期来临,抓住黄金备考期,可了解热门学术活动及课程辅导
更多科研项目等你来咨询
01科研必懂
近年来,高中生科研越来越火,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卷”科研大军之中,这也让一部分家长和同学感到困惑:高中生做科研很难做出突破性的成就,但大家都在冲,这究竟是制造焦虑的“智商税”,还是其背后自有一套逻辑?
想要消除这一疑问,就要了解2个问题:高中生科研在美本大学眼中是什么样的?科研有哪些分类,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Top 30看重科研经历
很多大学都在官网招生页面上直接写明了对于学生“学术经历”的期待,以哈佛和宾大为例:
哈佛大学表示,无论学生日后是否会攻读博士学位或成为教授,他们都希望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挑战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潜力极限,比如是否选过难度较大的课,是否有尝试拓展自己各方面的极限,是否真正将计划落地执行等。
而科研作为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学术活动,需要同学们不断探索,亲自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充分体现你在学术探索领域的“极限”。
宾大则直接表明在2022 Fall录取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做过科研。
此外,宾大官网补充说明了为什们这些做过科研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科研经历既能证明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有明确的学术追求,又能显示他们对兴趣方向的了解更为深入,可以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此外,由于科研的探索上限非常高,获得成果也能帮助大学进一步了解你与其他竞争者的学术差距。
由此可见,科研越来越火是必然的,名校的“科研控”属性,也将是大势所趋。
02学术活动须知
Top 30的学生都在参加、倍受大学认可的高含金量学术活动有哪些?有几项学术活动值得特别关注:
《纽约时报》系列写作学术活动:无论未来选择什么专业,NYT主办的系列写作学术活动都是非常棒的学术活动加分项。该系列学术活动的综合获奖率低于1%,平均每场学术活动都有近万份作品参赛,最终只从中选出10个Winners奖项。
Concord Review:简称TCR,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高中生的历史学术论文季刊。对于喜欢历史的同学而言,如果论文有幸发表,基本意味着“半只脚”踏入了Top 30名校。
国际海洋保护艺术大赛:将环保与艺术相结合,既有理工科内涵的呈现,又能展现选手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跨学科性非常强,体现文理兼修的特性。
丘成桐科学奖:是目前美本录取热门学术活动中少有的由中国主办的学术活动,近年该学术活动愈发受美国名校认可,不久前还被MIT官网收录为官方推荐学术活动,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不过也有很多同学、家长困惑,我刚刚步入高中,还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学术活动怎么选?部分学术活动专业度非常强,是不是等到11年级参加才好?
不同年级如何精准选择学术活动
对于9-11年级的同学,想要快速对心仪的学术活动做取舍,可以对应不同年级对科研的要求,围绕学术探索、学术探究和需要产出这3个维度进行。
1.九年级同学
这一年,确定兴趣方向是最重要的任务。
9年级同学可以主选两类学术活动:一类是CTB、FBLA、环保马拉松等,涵盖众多交叉学科,能够辅助探索兴趣的学术活动;另一类是NYT夏季读写学术活动、全美艺术与写作大赛等体现写作能力、人文素养的高含金量“百搭”学术活动。
2.十年级同学
进入10年级,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兴趣方向,这一年深入探究兴趣领域是重点。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方向,选择该领域内含金量高、认可度强的学术活动。比如喜欢经济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哈佛国际经济学论文学术活动、NEC,喜欢理工的同学可以选择康莱德挑战赛等有一定深度的科创学术活动。
3.十一年级同学
11年级同学的主要任务是挑战突破自我,在原有学术活动获奖的基础上尝试获取难度更高的奖项。
这一阶段的同学,可根据自身情况主要选择自身领域内最顶尖的学术活动,比如理工科的丘成桐科学奖,人文历史方向的TCR等。
不论是否得奖,能获得一份代表当下自身最高水平的产出,依旧可以在申请中印证自己的实力。
03夏校要点
夏校是提前体验大学生活,近距离接触教授、梦校的好机会,但并不是所有夏校都对申请有所帮助。
因此,如何辨别高含金量夏校就成了一门必需的学问。
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先根据同学的年级筛选出现阶段适合申请的夏校,再通过比对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班级规模、推荐信、录取难度和自身需求这6点进行评判。
需要注意的是,这6点中有一部分与我们平时的认知有所出入。
尤其是授课老师,这一点我们需要去看夏校的授课老师是学校的教授还是博士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士生授课就不好。实际上,这一项需要我们了解的是授课导师是否来自本校。
如果参加哥大的某个夏校,但这个夏校的老师并不是哥大的老师或博士生,那么这位老师写的推荐信对于申请哥大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此外,有些夏校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获得推荐信,班级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你与教授的接触程度,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推荐信的深度和质量。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