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美好的愿望把孩子带到新西兰,大家都说这里有新鲜的空气、先进的教育。然而……到了以后却发现 ,空气是不错,但教育却让我大失所望!”类似这样的抱怨,你也一定听了不少。中国父母在国内为教育焦虑,本想换个环境能有所改善,谁知道到了西方国家焦虑反而不减反增:“这么松散的教育、nice的老师,新西兰的学校靠谱吗?”
如何做,才能解决华人家长圈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新西兰的教育体制真的如华人家长眼中那样不可信任吗?新西兰对“人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只有学、的孩子才能有出息吗?学NCEA就等于能力不够吗?
既然我们选择了来新西兰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了解这里的教育理念、体制、文化,学着适当抛弃自己的中国式教育思维,否则,你可能会一直陷在“焦虑”的怪圈中。毕竟,有了“了解”才会有“信任”,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我看来,中国和新西兰教育理念的不同是导致中国家长焦虑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中国,我们教育的重点是在人才选拔上,也就是培养尖子、寻找尖子,所以国内的学校和老师拼命追求的是升学率,绝大多数的家长追求的也是精英式教育。而在新西兰 ,教育的目的是有本质的不同。这里更加关注整体国民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期望能力最弱的孩子也能跟上大部队,所以大多数新西兰学校的重点是放在毕业率上,而不是升学率。
其实,新西兰的教育理念也是多数西方国家的理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全民受教育水平高,国民整体素质高 ;但同时,也造成学校难以顾及能力突出学生的局面,有些学习好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学校教的东西“吃不饱”。这确实是现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另外,东、西方对于孩子成才的界定,也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你接触了很多KIWI 家庭,可能会发现有些KIWI孩子并没有强烈的上大学的欲望,不会像亚裔家庭那样,认为上大学才有出息。新西兰社会对“人才”的界定更加多样化,孩子学习一般,但其他能力突出,也是人才。
比如,KIWI 小孩未必会把医生、律师当做自己的理想职业,而会把当水工,电工,修车技师,或以打理family business等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当你拿到学校的report,看到老师各种表扬的话语,要明白老师并不是在客套,而是发自内心肯定孩子每一项擅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一定与学业有关。可以说,新西兰教育追逐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尽量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所长,培养多样化人才。
再说具体一些,新西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现在: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实践与育人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注重帮助学生将学校学习与未来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在家庭中,家长不会给孩子安排或规划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是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理念中,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新西兰基础教育仅仅围绕培养“人”的理念设计和安排,从校园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活动设置等多方面成体系地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新西兰国家对学生的尊重。
可能说到这里,家长们会更加焦虑了:“学校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那孩子基础知识学不扎实怎么办?”不少华裔家长抱怨学校的作业太少了,于是自己拼命寻找各种资源给孩子布置各种家庭作业。
为什么学校放学这么早?为什么作业这么少?这也是新西兰教育理念决定的:不希望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业上,而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多去尝试,有更多时间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在自由中学会自我管理与约束。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西兰基础教育的特色之一,主要通过这些方法体现:第一,老师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第二,评价学生时,不强调标准答案。
在中国,我们抱怨教育体制让孩子成为学习机器,衡量孩子的标准只有“学习”这个标准,痛恨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然而,换了环境,教育体制变了,可我们还是习惯强压着孩子去学习,这问题究竟是出在体制上,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上呢?
尽管我是做教育培训的,但我最不主张的就是强迫孩子学习。我不反对对能力强的孩子实施精英教育,只要孩子感觉在学校“吃不饱”,课后“加餐”是很必要的,但前提一定是孩子自愿去学,强迫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像我们的学生,有很多考上了英美顶级院校、纽澳医学院,他们当中几乎没有谁是被父母逼着学习的。
相反,那些被迫上补习班的孩子 ,即使人来了,心也不在,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钱。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经常劝说他们的家长,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意愿,再考虑要不要上补习班。精英教育是好,但不适合每一个人。
其实除了学业之外,音乐、戏剧、美术、体育都很重要。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处理问题的方式、跟人交流的态度,都对他们的将来产生影响。新西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差异上。
他们认为学生天生是不同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强的人,可以不断学习,成为科学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人,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熟练的技术能手。像中国家长期待的孩子没有“短板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新西兰家长会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在多年的教育咨询工作中,我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华裔家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给孩子报这个课”,“我想让孩子读医科”……“我想”是家长们最喜欢用的句型。所以,我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发自内心的想法。“孩子是你生的,但他(她)不附属于你。”这是整个新西兰社会对于孩子的认知。我们当父母的,要做的是告诉他们如何独立、出现问题如何处理。
虽然移民多年,但大包大揽,为子女倾尽所有的“牺牲式教育”依旧是华裔圈的普遍现象。
曾有家长问我:“我觉得我孩子英语已经不错了,但学校还让他上ESOL课,你说我用不用去和校长说说别让孩子上了?”我给她的建议是让孩子亲自去找老师说,效果可能远胜于家长去说。因为在新西兰的学校,学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所以可以由学生完成的事情都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学校不会过多地参与或管理。老师包括校长都是随时为学生服务的,他们希望孩子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直接和学校沟通,而不是家长的各种代办。
至于如何解决家长焦虑问题,我的建议是:正视自己孩子的兴趣、特点。对于在学术上有兴趣、有需求的孩子 ,父母可以帮他们多找一些相关的辅导书、上辅导班、上精英教育针对性强的学校,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但如果孩子的兴趣并不在学业,或者有其他你觉得很奇怪的想法,尝试着去尊重,去理解,给孩子多样化成长的空间。
在这里,我想讲一下我家孩子的真实经历。我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高中毕业后成绩不错,完全可以上奥大医学系。我也和其他华人家长一样,觉得孩子将来当医生是个好出路。但我家孩子最后却告诉我,他要放弃医学院的录取,而要去学chiropractic(脊骨神经医学),将来当个脊椎矫正师(脊椎矫正在我看来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医科,更偏重理疗和按摩。)对于我来说,这感觉无异于孩子放弃清华要去蓝翔!
我当时很不理解,也试图劝说孩子不要放弃这么珍贵的学医机会。但孩子却拿出各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研究的数据,告诉我:“妈妈,我不是一时兴起。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科技发展了,家庭医生会被AI(人工智能)代替也不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病情诊断只需要一滴血或在机器上输入你的症状,人工智能医生也可以给你开处方,可能过不了多久这种情况真的会出现!而我学整骨,需要配合大量人工的精细按捏,这是机器难以替代的。”
在孩子有理有据的开导下,我被说服了,同时也明白了一点:我们看问题未必比孩子更成熟、更长远。机器代替人工,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是难以想象,而在现实中,这些不是正在上演吗?谁敢说,我的工作不会是下一个被替代的职业呢?
给孩子一点发现世界、寻找自己的空间,多一点奇怪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坏事。尊重,是家长必修的一课。
在华人家长圈,有一种普遍的误区:能力强的孩子就应该去学、,学NCEA就说明孩子学习不行,没有前途。这种错误的观点甚至导致了Westlake学区房价的下跌(北岸著名公校Westlake决定取消课程,全部采用NCEA体系,造成家长的恐慌,纷纷搬离该学区),家长砸锅卖铁也要挤入提供课程的私立学校。
这种盲目跟风的选择是十分危险的!
NCEA只是不同的课程体系,并不能衡量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的任何录取。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用NCEA成绩申请到哈佛、剑桥的,无论哪所顶级大学,录取的时候参考的学术成绩都是GPA,而不是你学了哪种课程体系。如果想出国留学,NCEA转换成的GPA分数是得到所有国家认可的,不是说只有学国际课程才能留学。
新西兰本地的教育体系NCEA,旨在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不同需求。选择性多,也灵活,给学生提供的平台也多。无论你的能力如何,都可以在NCEA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水平深度的课程。并且,NCEA还会参考平时的成绩进行评分,不会像、那样一锤定音。上NCEA教学水平高的学校,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如果再考到奖学金的话,孩子的竞争力会非常明显。像新晋总理奖学金获得者Andrew Tang就是学习的NCEA课程,他获得了哈佛、剑桥双offer。
则适合能力很突出,且竞争进取心很强的孩子。这门课,最开始是被Aucklande Grammar的老校长引入到新西兰的,当时校长引入这门课的初衷就是:“Aucklande Grammar是所男校,我希望激发男孩子的竞争精神。”所以,尽管这两个国际课程很好,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习。
还要注意的是,和对孩子的英文水平要求要高于NCEA,考试会有些莎士比亚歌剧等内容,这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讲,真的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有些9年级后才来新西兰读书的中国孩子,我就不建议他们选这两门国际课程,因为选择NCEA考到好学校的胜算反而更大。
选课,家长不要人云亦云,选择适合自己家孩子特点的课程,才叫选对了课,盲目跟风弄不好花了钱又害了孩子。
大家都知道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相信大部分华裔家长对孩子是尽心尽力的,但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父母真不是无师自通的,毕竟孩子是一个大活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其实新西兰有很多parents course,有中文也有英文的,只是很多华裔家长不知道。
作为一名三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华人家长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类似的课程,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们一直在督促孩子考个好成绩,但在教育孩子的考试中,我们家长有没有同样严格要求自己呢?毕竟,我们的考卷是孩子的人生和未来,而我们所得分数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