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也叫“无巴掌日”,比较严谨的说法是“国际反体罚日”。由于以前美国打骂甚至是虐待孩子的现象频有发生,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在1998年发起这一倡导,目的是声援体罚受害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权利,并将日期设定为4月30日。
中国的“棍棒教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流传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几句话,认为打和骂可以解决90%的问题。不要以为打了孩子就没事儿了,很多人一句“小孩不记仇”就自我安慰过去了,那么你打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想让孩子“长记性”?
现在回忆起童年,有的人全是温暖趣事;而有的人却不愿回忆童年。许多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被打骂”是他们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甚至等他们长大以后,会不自觉将暴力的手伸向自己的孩子,形成“恶”的循环,而暴力对待小孩后,自身又后悔不已。
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个场景:当孩子不听话或哭闹的时候,气急败坏的家长,经常会随手抓起身边可及的“武器”体罚孩子。
扫帚、皮带、鸡毛掸子……都是最常见的“武器”。
许多人都以为只是打几下,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但其实,“伤害”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严重……
后脑勺:可能会引起一些呼吸衰竭并发症。
太阳穴:可能会对视神经发育不利。
拧耳朵: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
打屁股:可能造成孩子脊椎损伤。
……
还有研究发现,在一些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身上,会有类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源于爆发性伤害,还会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自杀、自伤倾向…
泉州师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雅茹表示,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打 ”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但是打,只是暂时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对问题行为的解决没有好处,只会让亲子相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了一则数据: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为什么家长会“打小孩”?常见原因:不好好写作业,不听大人的话,以前讲过“不可以”的事情又再次、甚至多次出现,在学校跟小朋友打架了等等,归结下来,主要是因为“惹大人生气了”。
那么,“大人为什么会生气”?大概是小孩没有达到大人自己的预期目标吧。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先从“大人”入手了。
“大人”的自我管理
打孩子其实是父母对自己情绪管理欠佳的表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需要在孩子面前爆发并发泄,也是对自己现阶段生活不满意的一种体现。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错的,但作为成年人,要做情绪的“管理者”而不是“被操纵者”,要学会及时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及时做出调整。
另外,作为家长,不要一味“鸡娃”,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家人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就跟着“有样学样”了。
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孩子那幼小的肩膀怎么能抗的起来?每个家长都应该有自己的事情去做,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共同学习,积极向上,家庭氛围好了,孩子能差到哪儿去呢?
当然了,“打小孩”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儿,孩子作为“打小孩”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大概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要确保孩子这颗幼苗“不长歪”还是需要学习一些技巧的。
摒弃暴力教育
首先,对于幼儿阶段的小孩来说,当他做错事情时,家长需要在他哭闹过后严肃的跟他“聊一聊”,需要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认真引导,比如用他喜欢的玩具或者绘本里的角色,引导他体会他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好的。
其次,惩罚孩子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或公众场所惩罚、打骂孩子。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中进行教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一定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跟孩子的交流沟通其实在生活中很容易做到,放学后、饭桌上、散步中、郊游中都是可以的,有心理学家发现,在放松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说出心事,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更容易深入,自然也就更利于家长和孩子关系的发展。
我们呼吁…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呼吁家长们珍爱孩子,摒弃暴力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更多的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中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