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很多来到国际学校后不适应或者进步缓慢的学生,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的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不匹配。我在很多次为家长和学校沟通的会议上都深刻感受到:坐在我两边的家长和老师在交流和理解上的不同频率。浅层次有关学生的行为,如上课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尚可沟通;深层次的概念,比如,谈到对于学习的ownership,和在课外活动中展现出来的initiative,就只能是家长似懂若懂地意会,然后礼貌地点点头,最后谢谢老师的建议。至于这些概念,其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具有这些价值观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若没有理解两种文化的教育者为家长讲解,家长真的是不能理解。因此,每次开完家长会后,学生的行为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但至于这样的改变能持续多久,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这些深层次价值观的不理解,看出了家长对于国际教育认识的不成熟。认识上的不成熟,表现在对于国际教育的“结果”和“过程”认识的割裂。
比如,家长能看到的结果是孩子完成了IB课程,看得到他们完成的分数是6分还是7分,家长看不到的是这个评价是对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具有开放心态的(open-minded), 敢于冒险的(risk taker), 善于反思的 (reflective), 具有好奇心的学习者、思考者和沟通者的评价,以及怎么在家庭环境里促成这些IB重视的品质的习得,甚至在这些品质上做孩子的榜样。
比如,家长能认识到的结果是我的孩子得做课外活动来扩充简历,我得出钱让孩子参加做背景提升公司提供的项目,家长不了解的是大学青睐长期坚持的1-2项课外活动,是因为大学认为课外活动的运动场、练功房和排练剧场是孩子坚毅力(grit)、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领导力 (leadership) 培养的道场,关键不是他们做的活动有多少或有多么讨巧,而是他们在这其中有没有发展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并找到用自己的专长来服务社会的途径。
比如,家长能看到的结果是写好大学申请文书要花很长时间,要写好几稿,家长不知道的过程是之所以花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训练出把大脑里凌乱闪现的想法形成、整理、归类,然后用成年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更何况是用自己的第二语言来表达。家长没有认识到,其实在家每日的晚餐桌上就可以练习把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晚餐桌上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父母甚至还能给学生做这样的榜样,当孩子的想法被否定后,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把否定自己的想法当做是对我这个人价值的否定。
以中国人的方式养娃,却让孩子接受西方人的评价;期望孩子爬藤的结果,却没有破解能上藤校的杰出人才成长的过程;愿意花重金来博一个结果,却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塑造一个出结果的过程。
如果家长只问结果,他们将无法体会学生在达成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从中国家庭文化到国际学校文化的跨越,并为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而由衷地喜悦;面对只问结果的父母,学生可能会陷入两难局面,并把压力积郁在自己内心里,造成心理健康隐患。
如果学校和国际教育者停留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不能再向前一步,把评价标准所基于的价值体系用中国家长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学校将收获有限的家长参与,并不能尽最大可能地支持他们手中的中国学生发展。
作为身处国际教育这个局里的人,无论是学校、家长、学生还是校外教育者,都在从事一项无比艰巨的工作。能同时在心里容纳两种接近对立的文化,不逃避这个挑战,不盲从于更容易的做法,同时不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信仰。祝福这些已经走在更为艰难的道路上的勇敢人,也希望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所有人能够合力,共同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健康环境。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