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莹Beth 图|pixabay
编辑|齐琰
我女儿就读于北京某所国际学校。这周,学校组织讲座,专门给小学3-5年级家长讲解刚刚出炉的ISA报告。
所谓ISA,全称为International School Assessment,是全球很多国际学校参与其中的、为了横向了解各校之间孩子的学习水平的一种测试,包括数学、英文阅读、记叙文英文写作和议论文英文写作,共四部分。今年,全球参加ISA测试的学生共有75000名,来自于73个国家和地区的359所国际学校。
平日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小讲座不少,来参与其中的家长通常不是很多(很多家长因为工作时间排不开,或者家校有一定距离),但是这天,整个讲座区域坐得满满的,家长们边听边提问,高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可谓空前。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没有正式考试的,什么期中、期末考试,孩子们完全没有经历过。偶尔有个小考,也不能称作考试,最多就算是个随堂小测验,也仅仅是老师为了了解孩子们对某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当然也就被老师私藏了,孩子们压根不会把这种小测验当回事,家长们更是无从知晓。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ISA报告一出来,家长会对考试结果这么感兴趣了,因为大家都想知道孩子的成绩究竟处在什么位置。
从家长(中国家长居多)与讲解老师的问答中,不难听出两方在考试成绩的理解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家长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关注孩子分数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分数。而外国老师则比较客观,不会仅仅因为一年一次的考试分数而仓促判定一个孩子的水平,而是始终关注孩子整体学习的持续进步。
当然校方会从中分析原因,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总而言之,这份报告还是参考目的为主。
其实,考试和分数是一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中国家长长大的,不管我们现在有多不喜欢公立学校的各种大考小考和成绩排名,我们从心理上还是认可这种以分数评判孩子学习成果的方式的,不论我们的孩子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
这也是很多送孩子读国际学校的中国家长所面临的最大的理念差异,尤其是小学阶段。
我曾听过很多家长抱怨学校不考试、没有成绩,因此无从知晓孩子的学习成果,再加上国际学校小学阶段孩子普遍家庭作业少,每天回家大把的空闲时间(暂不论课后班的话题),再看看孩子的数学、中文,貌似也没学什么东西,家长就开始水土不服了,原先送孩子上国际学校所期许的目标也全都丢掉了。
那么让我们盘点一下,国际学校小学阶段令中国家长们感到水土不服的都有哪些方面呢?
没有课本,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尽管老师每周会发邮件)
课表上除了中文、音乐、美术、体育,剩下大片的空白时间段,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没有班级老师家长微信群,不会有人随时告诉你今天发生什么了,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没有考试,更没有考试成绩,不了解孩子在班级和年级中所处的位置(就算你去问班主任,他也不会告诉你)
数学从来不讲求算得快和举一反三,掰手指头是家常便饭(如果你去问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他会觉得你是外星人)
中文识字、成语、写作没有哪一项看得过去(毕竟中文课时少,跟公立学校没得比),如果从一年级就入学国际学校,同时起步学中文和英文,他还有可能会告诉你中文太难了,甚至对中文产生“恨意”,分分钟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生了个外国娃!
因为孩子在国际学校就读,我经常被身边的朋友和家长咨询。问及他们想送孩子读国际学校的初衷,大多数人会说,国际学校老师尊重孩子,学业压力负担小,感觉孩子应该可以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
但是国际学校里作业少,不考试,当孩子真的“快乐学习”了,家长又不淡定了。
我自己就曾经感慨过,女儿学的、玩的越开心,我这个当妈的焦虑感就越强。这个真真切切是我在适应国际学校教育方式上的心路历程。
国际学校教授的更多是技能(soft skill),引导探究式的学习(inquire-based learning),和如何学习的能力,而中国家长从小接受的是结果导向式的教育,我们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对结果的认知去衡量孩子们现在的学习成果,而忽略了他们优秀的一面。
而这正是中国家长们水土不服的根源,国际学校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短期内看不到我们期盼的结果。
那么国际教育的长期结果又如何呢?时至毕业季,正好采访了几名今年12年级的毕业生,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对未来的自我规划。
听起来,这不正是我们对孩子一直以来期许的吗?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家长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静待花开吗?
所以,但凡再有咨询我对国际学校的感受的家长,我都会很坦白地告诉他们,作为家长,如果你不能从内心真正接纳并做好准备,逐渐习惯国际教育的理念及方法,那么国际学校这条路就未必真正适合你的家庭,注意是“家庭”,而不是“孩子”。或者你可以等到中学阶段再重新考虑这条道路。
我周围很多家庭,在与国际教育磨合的过程中就在实行双轨制,白天孩子在国际学校学习,放学后送到课外机构或者在家请家教补习数学、中文、写作、语法等等。再往后,补物理化学,各科都有。双轨制的家庭感觉更像是那些移居海外但又水土不服的人群,呼吸着国外的空气,却依旧吃着中餐。
但是,双轨制也确实是很多家庭的现状。如我这般不给报补习班,完全散养的家长真是少之又少,好在我想通了需求——孩子能够快乐学习、认真玩耍,而我可以接受她成绩不拔尖,立志做到不当焦虑的家长,只要她保持探索的热情。
对于身边大多数的双轨制家庭,其实我们并无可厚非,我认为,只要家长和孩子能客观地看待两边的学习方式和目的,真正做到大人不焦虑、孩子不抵触,那么国际教育+家庭个性化的额外学习未尝不是孩子教育的另一条出路。
对于那些之前咨询过我的家长们,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多了解国际学校的方方面面,再认真考虑一下,是否真正认可国际教育,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让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
剥开表面的美好,每个中国家庭都会经历一个水土不服的阶段,做好准备迎接它,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抛开我们脑袋里的套路(我们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方法了),不要把我们水土不服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转嫁给孩子,记得我们是想要他们更快乐的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对于家长而言,跟随孩子的脚步,自己本身也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慢慢的,你会发现,你已经追不上孩子的脚步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