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问题必须整体思考,如果一味地减减减,恐怕效果也不大。既然不好减,我们就换一种思维方式——“增”和“变”。要想消除一块地的荒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就这么简单。
首先,把作业变成课业,你这么一变的话,作业的范围就扩大了。把一时变成多时,把一地变成多地,把一人变成多人,把一科变成多科,从一维变成多维,作业的形式、内容和主体不一样了,课业负担就可能会减轻一些。
其次,把封闭的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课堂。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达,紧紧抓住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科的价值。芳草地国际学校在学科价值方面尤其关注以下四点:爱不爱学习,会不会合作,能不能发现创新),有没有用处。以此为着力点,我想结果会更好。
再次,在课程方面要着力。我们要把学校课程建构好、实施好。学校课程的建构,不一定打破学科界限就好——只要有分科考试,分科教学就不会取消。无论是ACT,还是RCT,抑或是A-level考试,都没有放弃分科考试,“芬兰将成为第一个取消分科教学的国家,代之以现象教学”同样被证失实。
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要努力把握住学科课程的本质,同时要借鉴国外主题教学方式,软化学科边界。北京市提出了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主题课程学习中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各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这非常有意义。变三级课程为学校课程,完成整体建构,不失为一条减负的路子。
最后一点就是考试一定要变。考试永远不会过时,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所以,要想减负,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将十分关键。
北京考试进行的改革,现在说非常成功、领先可能为时尚早,但是作为一线校长、教师,我们感觉到它对北京的教育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高考方案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说这是高中和大学的事儿,在我看来,高考和小学的关系也很密切。每年9月份开学第一周,芳草地国际学校都会尝试着让小学生做一做当年的中、高考题。
比如,“我们教室的灯管有多长?”“唱一遍国歌大概需要用多长时间?”“天安门广场国旗有多宽?”……每次在做完这些试卷后,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开展研讨,说一说做这些考题的感受。
有的孩子说,“这种试题模式很好,考试科目综合化”;有的孩子说,“这种试题考察的知识面广泛,接近生活,让我们对知识活学活用、考宽了、考活了……”在这些基础上,孩子们还给老师今后的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面对这种新颖的考试形式,我们小学的教育怎么办?结合中高考试题的变化,我们学校也尝试着改造自己的试题。每年的期末考试试题中都会有10%的新题。通过这些新题让孩子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体会到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关系。
比如,让学生阅读小儿感冒颗粒的说明书,根据说明回答问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甚至“学校举行网络联欢会的主题及节目”也会出现在试卷中。这种灵活的试题,看似是在考查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其实意在传递一个信号:重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这种新颖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从“考宽考活”到“教宽教活”,最终到学生的“学宽学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也促进了学校课程形式的变革,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学。考试不变,课程、课堂、课业都变不了,负担也很难降下来。
作者:刘飞(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图片:来自网络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