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交到朋友,是否和当地的同学有共同语言?学习状态如何,是否会因为初到而焦头烂额没有自信?又或者,是否通过留学生活更加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呢......
这位进了达特茅斯的女生分享的十条经验,而其中的一半都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孩子们,更需要家长把这些实践过的真理再次认真地回味……
我的三个有趣事情中有两个都是关于我在柬埔寨的经历。由于与我学的环境还有经济专业息息相关,又和从小在海外的成长有关系,每次我一介绍完后大家都可以瞬间记住我。
所有我觉得“搞事情”是很重要的,因为就算规模小,没有成功,它让你不会浪费空闲的时间,也会展现出与你生活经历和脑袋里的想法有关的一些灵感。这样一来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多的人也会愿意来了解你。因为你有趣的是经历,不是八卦或者“ohyea last night's party was fun"这样停留在表面的fun,之后的对话的时长和深度都会更难忘。
我记得她在开学之初就跟我说过这个感受,但是当时我只对她说了那为什么要逼着自己找不投缘的朋友呢。也许之后她也发现跟我讨论这种问题完全得不到她想要的安慰和鼓励,所以也就没再找我了。
的确,如果你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现在身边没有找到特别交心的朋友,那不是你的错,可能因为真的不投缘。我身边有一个圈子,但是我并不想消耗精力去混,因为里面有一些歧视女士的男生。那么,如果选择了全身心投入这个圈子,就是勉强自己为了fit in 而fit in。而我的室友,在一边也不喜欢那些人的基础上,一边也想融入。她真的很痛苦。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家长抱怨“哎呀,我找不到朋友。”因为“找朋友”在成人世界中是一个缘分的必然结果,不是因为害怕不够cool的必须选项。而面对不喜欢的人,be business-like 是我可以做到最好的礼貌。
市面上现在很多鸡汤文都不断强调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如果不交到美国朋友就是一个失败。和美国人交朋友是很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和美国人”交朋友当成一个目的去沟通,是非常愚蠢的。
达特茅斯的国际生也只有100来号人,其中中国学生每届10个左右。在这样的群体中,想要交到很多美国朋友似乎很简单。稍微和他们一样一点,去fratshouse的每周派对并一边喝酒一边发snapchat,假装或不假装自己干些很cool或者混蛋的事情并发在snapchat上,然后第二天聊天时不时谈到,身边很容易就有一群人会关心。可是,这样的你是你想要成为的人吗?这样的美国朋友是长久的,值得交往的吗?
美国的大学有一种“conformed”的流行文化,只要变得和大家一样,在表面上fit in是很简单的事情。我刚去新加坡的时候也经历这样一段迷失自己identity的过程,但是稍微成熟点就会发现这样做法的愚蠢。
如果现在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发现交心的朋友都是中国人,不要被那些鸡汤文打击到。美国人不是神,他们是正常的有自己性格的人。不投缘的话为何要勉强,人生嘛,开心最重要~
而和这些大佬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自信地相信自己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在和亚马逊vp见面的时候,他主动问我们prime video的未来在哪,于是我们组为此做了一个小展示,没想到与他原本的策划不谋而合,侧面佐实了他的想法。之后顺其自然地搭上了联系。
这就是我学到的networking的精髓。这不是我求你帮我的交易;而是我有什么,你有什么,我们来交换。这样一来,你才会有底气,有底气才会显出你的与众不同,而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唯唯诺诺。
而久经社会历练的那些大佬,往往还真需要这些freshness.
为什么会不要想太多就去做呢?虽然三思而后行是美好传统美德,但是每件事情都会有risks和trade-offs。如果一开始看上了有兴趣了,就去做,中途失败了再重新考虑要不要再来一次。就算决定放弃,之前这段尝试-失败的经历也会让你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看来,没有任何损失对吧。有人说“时间浪费了”,省省吧,这时间你不做事情也是刷剧打游戏发呆去了,还不如干点事情。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就算在达特茅斯这种地方,厕所的隔间可能就是从小耳濡目染在麦肯锡工作的爷爷讲故事的小孩,或者高中时候参加全美模联的冠军就是你的同桌,你也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你不相信自己的话别人更不会相信了。
之前读的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叫 Principlesby Ray Dalio,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先别judge,这个人跟一般华尔街的人不一样。他更牛逼,而且自己一步一步创立的公司。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其实成功不是玄学,每一个人不仅可以成功,还可以正确做出所有的判断,不论个人素质,能力还是股票。而方法很简单,第一步就是告诉自己,youreally suck at this!this指的是你真正的缺点。
这样的掩饰在短期内让自己心情舒畅,但是长期下来一点都不会进步。而很多人和我一样,沉迷在这舒畅中不可自拔。而当我正视自己的缺点:数论基础弱,要通过不断做中等题提升后,分数一下就提高了很多。
这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 face your weakness, and then work on it;face your another weakness, and then work your a** off 是最powerful的建议。没有之一。
人是视觉动物,也是judgemental的动物。第一印象决定的不仅是你的重要性,更是别人认知到的你对这次会面的态度。
这关于,却不仅仅关于面试。平时见不同的人,穿着打扮也要心中有数。见教授或者上课的时候休闲和认真的装扮可以在教授心中留下好印象。可是和校友约coffee chat的时候再穿着hoodie+短裤+球鞋可能这就是最后一次coffee chat了。
smart casual这个词是我见过的最深奥的词,没有之一。这个度,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品味,见解和购买能力了。5000元的潮牌和打折50元的gap基本衬衫,后者加分会超出50元的价格。
这个学期我只买了几件衣服,但是不再是高中的f21这种休闲衣服,当然也不是富二代的高级爆款。但是都是比较简洁修身不会抢风头同时会加分的款式。我觉得这些穿着的确是有帮到我的。
而最大的感触就是,与其花10个小时复习,不如花2个小时预习。先自己看课本,然后打印出老师的slides,扫一遍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上课老师讲的时候记下所有关键词句-因为你已经读过课本了,所以这个时候也知道哪是重点。而不懂的地方,当场问老师。课下后有时间再看看slides,然后去老师的office hour。除此之外,预习的时候可以尝试做下周的作业,不会的话提前一周问老师,不仅不会run into deadline前很多人都堵着老师的尴尬场景,还可以提升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
这样一来,下一周的时候,你的晚上可以做essay相关的deadline。而不用动脑筋的problem sets和需要扯淡的essay一起来,头痛不已。
这样高效利用上课的时间,复习可能就不需要10个小时还不懂,可能一般时间就很稳啦。这个方法是我的男朋友告诉我的,我自己也还在继续尝试这个方法中,希望可以不断完善~
每次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心中都会有一种母性油然而生。我会觉得这些centers的老师每天上班并没有人找他们,他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抱着一种母性还有吃自助餐的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去各种地方享受resources,有一种把关爱给他人造福自己的自豪感。我做过的最夸张三个享受资源的例子是
1.去学校医院看眼睛,有了免费按摩和眼药水,还有主动提出帮我定期检查眼睛的福利。
2.去西海岸的活动的经费学校全部报销,因为我给负责人和奖学金办公室写了一个申请说有点贵。
3.报了普拉提每周两次的体育课,班上只有5个人,感觉请了私教的感觉。
大学就像一个resort,吃喝玩乐学样样都有,我们也有相应的责任和压力,但是太多人都过分关注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而没看到这么多资源都在那里等着你去享用。教授在这个resort里面就是里面的各种咨询师,他们没有病人去找他们的话,工作也是很无聊的对吧。
所以,如果你现在想象你在一个大的度假村,你会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呢?
这让我一进大学就有和同年级孩子不同的心理。别误会,不仅仅是求职方面的有针对性,更是遇到困难不会被打击,看事情有自己判断,和情感的成熟。尤其是美国孩子因为从小不让碰酒,一到大学一个个就像被释放的鸭子。兴奋,无助,激动,自卑...喝酒就喝酒,瞎激动个啥?有一种小学的时候班上男生偷了爸爸的一支烟带到学校故意含在嘴里给全班同学看的感觉。而大两岁的你们,在新加坡八成也去过酒吧的你们,会觉得滑稽,不能理解,也许还会有left out的感觉。
但是其实这不是left out,只是你比他们早一步而已。我和大三大四的美国学生讲话的时候他们回忆起大一大二的自己也是不忍直视。而我也和大三大四的孩子更有共同话题一些。所以不要因为这种你明明知道是幼稚的东西还要逼着自己去conform。也许过个一两年他们也会成熟也会意识到这样的滑稽,那个时候如果你放任自己长回去了,才是真正的可惜。
而这多出两年的智慧你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上:学有余力可以多修一个minor;觉得同学太幼稚可以去和高年级的同学做朋友,他们大多数也有off-campus housing,在他们家做客会更有趣;觉得生活太无趣,可以尝试搞事情(参考第一点)...
其实学到的道理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比如“在大学建立友谊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的”,“planner的重要”,“一个稳定的感情生活对你的好处”...以后再讲好啦!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