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2018年5月5日陪同一位来港的长辈送女儿参加SAT考试,地点就在机场附近的亚洲国际博览馆。那天现场的火爆程度确实让我吓了一跳,而且身在其中完全基本被普通话包围了。后来了解得知,SAT每年在香港六场考试,90%考生来自内地。内地如今还没有SAT考试的引进,学生只能就近选择台湾或者香港的考点。之前也听朋友讲过SAT考试,但没有过多的去了解,实在没想到如今这样的风靡。
SAT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的一场考试,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它和ACT(AmericanCollege Test)都被称为美国高考。SAT考试成绩,或和其具有同等效力的ACT考试成绩,在申请美国大部分大学时都是必须提供的。SAT主要是考察学生们在大学阶段所必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SAT会测验学生们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知识在大学是至关重要。顾名思义参加这场考试的学生早已有备而来,目标就是美国高校。
小妹妹考完以后,在去往市区的路上我们大概交流了她的整个学业经历。幼儿园到整个小学阶段就读的是上海的本地学校也就是中文教育,初中转入国际学校一直到现在高二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一路的攀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非但没有感受到因为上国际学校而造成的小妹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倒是让我一个30岁的小阿姨自愧不如。自问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我在17岁的时候的认知度简直不堪回首,除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就没有其他了。
跟这位长辈的交流也是让我对他的超前理念所折服,我很认同他关于网上很多人提出的传统教育,说白了也就是关于中文能力,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常识这些。我们都觉得有了小学的中文基础,小孩保持阅读量,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学会自己从各种书籍还有日常生活中汲取知识远比仅从传统的课堂和书本,老师口口相传来的更广阔。而国际学校最重要的一点优势就是不去过多的束缚孩子,不限定学习方法,运用大量实践课堂及自我探索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番话讲完的时候,我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类似的经历,我深深的觉得在香港读硕士的两年内我学到的远比在大陆本科期间四年要多得多,也切身感受到了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
还记得那部BBC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纪录片曾引发中国家长们对中英两国教育的热议。
很多褒贬评论让人们开始反思国内教育。人们不断争议传统教育和新时代教育,讨论传统学校与国际学校,入学潮、面试论则成了中国父母们最关心与焦虑的问题之一!
近几年,国际学校势头猛长,众多家长愿意一年花费十万元至二十几万元,让孩子进国际学校,甚至不惜把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到国际学校! 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大陆从事国际教育的各类学校/ 国际班总量达到了703 所,是世界上国际学校最多的国家。其中公立学校国际班与国际部共有203 所,民办私立学校365 所,外籍子女学校135 所,民办私立学校占比51.92%。至2017 年中国国际学校招收学生人数将达到24.46 万人,年复合增速达11.3%。
国际学校一般会衔接外国教育制度,例如,跟随英国教育制度的学校,会参加英国GCSE或GCE考试。部分则会提供国际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升学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参加的考试包括英国的普通职业资格证书(GNVQ)、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国际中学会考课程(IGCSE)和大学预科国际文凭课程(IB)等。而目前传统学校教育对接的是中国高考制度,不排除走这条路也是能申请去国外念大学,但孩子跨出国门那刻起也许才能真正开始接触以后所面临的完全不同的生活跟学习氛围。
国际班的孩子从来不问你考了第几名,因为他们认为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别人不可比拟的兴趣和优点,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都可能是NO.1。而他们问的更多的是你在本次的探究项目中担任的什么职位?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研究?你在本次课题中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领悟?或者是问他你在这个学校快乐吗?跟同学相处愉快吗?
打瞌睡是很多学校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国际学校,打瞌睡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很忙,忙着讨论,忙着探索,忙着论证,忙着查阅相关资料,忙着和小组成员总结。学生上课是圆桌会议,5人一小组制,哪里有时间睡觉啊!同学们,想想应试教育下的娃们上课的情景,再不济想想咱们小时候上课的情景……
事实上,国际学校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模式,不是说他能为留学和移民做多大的帮助,而是教育孩子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人吐槽:如果你不出国、不移民就没必要送孩子上国际学校。但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一些国际课程,拥有国际眼光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看来,家长们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