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网络电视,不用家里电话号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建立我们的社交网络,从中获取信息。不幸的是,由于机遇少和高额学生贷款债务,我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买不起自己的车和房子,或许永远也买不起。
如果你经营着一家公司,希望我们喜欢你的品牌,甚至有一天为你工作,下面这些事情是你应该了解的。
我们知道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比如通过谷歌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相互竞争之下,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超过十秒,那就太稀奇了。
我们通过发讯息与朋友时刻保持联络,分享我们的创造,记录我们的生活,掌控我们的娱乐,在手机上订餐、乘车、规划下一次的冒险。我们希望生活中所有事情都能够通过手机轻松解决,包括金融服务和约会。我们更愿意在网上购买,如果快递每月自动出现在我们家门口,这会是一个加分项。我们尽量避免去实体收银台结账或者打电话咨询。手机对于我们就是一个一站式娱乐商店,这是我们观看音乐视频和Netflix剧集唯一需要的设备。
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花时间建立我们的数字形象和社交网络,虽然我们并不相信这些平台能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我们喜欢Snapchat和Instagram这些平台的即时可控性,不大喜欢Facebook,因为它现在已经变得过于公司化,而且经过了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窃取丑闻后,我们感觉它已经腐败堕落了。
我们的中国朋友通过微信交流生活。比起企业,我们更信任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尤其是涉及到新闻的时候。有些你在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上看到的新闻最后却被证明是假的……那既然如此,又何必费心去看呢?
如果有值得了解的信息,我们的核心朋友圈会指给我们看。他们也是我们的主要信息确认来源。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个大额购买决定,比如买一辆自行车或去外国旅行,我们就会询问他们。我们只要拍张照发在朋友圈里,他们就会给我们意见。
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不会吓到我们;我们热爱自由,但随着债务的堆积和朋友们遇到的健康问题,我们也开始有一定的危机感。我们设想在一生中我们将会从事超过十种不同的工作,有时候同时兼顾几份工作。变化和移动是我们的常态,所以不要指望我们会在一个地方呆太长时间。
我们知道有些专业或职业现在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再过几年就没那么光鲜了。我们有些学数学和物理的朋友现在可酷了,在谷歌和Facebook当数据科学家,但十年前他们也只能被塞进大学里当教授。我们有些学工程的朋友,现在的职位名称甚至就从来没听说过,比如增长黑客、设计技术员、前沿部署工程师等等。但是感觉职位名称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寻找的是混合职位,可以让我们做许多不同的工作。
我们希望在一生中能在两到三个国家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里。我们花钱买体验,而不是有形的物品。
虽然我们热爱攀岩、滑翔和冒险学术活动等户外极限运动,但我们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任何事情都在步行、骑车,或乘车范围内,包括从家里到公司。如果我们不能生活在城市,那么让我们住在山里或海边,哪里都行,只要不是郊区。
我们非常了解我们每个人在网上的力量和影响力。我们已经看到了Black Lives Matter和#MeToo这样的大规模运动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的变化,很多从网上开始,在网上传播。我们甚至看到了Diversify my Emoji运动改变了我们数字语言中的一个关键组件。我们渴望成为这些运动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包容,接受度更高,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责任感。我们以此为目标约束自己、朋友和领导者,不断地思考我们可以做哪些好的事情,怎样可以做得更多。
我们认为大多数大公司都只关心利润,不在乎人类和地球。仿佛每天都会听到,比如由于某某大公司的失职而造成的歧视、违反隐私条例或环境灾难。如果他们的CEO能够坦承问题和计划解决,我和我的朋友就会选择和他们打交道。我们不觉得公司做到对生意和社会同时负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看到了一些大公司做好事的例子,比如户外服装公司巴塔哥尼亚(Patagonia)阻止森林砍伐,眼镜电商Warby Parker改善全球健康问题,宜家(IKEA)推动招聘过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成为那些大公司的标准,自己少拿一点,多给社会回馈一点。
当然,虽然我们对大企业吐槽多多,但以后很有可能会把自己一半的职业生涯都贡献给这些大型机构,包括企业,非盈利组织或政府机构。
鼓励探索——跳槽以前是一个负面词语,但是我们喜欢这个词。去年企业因为我们这一代员工的离职憾失300亿美元。有机会去一家大公司工作,同时也知道自己可以选择在几年内尝试3到4条不同的职业道路,这是非常有吸引力。我们相信这对公司也是有益的,他们可以组建一支更加灵活的人力队伍。
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看到产品能够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新的体验。生活中有太多嘈杂的声音,我们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多余过时的产品上,下一个!
让我们领导——我们大多数人都想做领导者,比如领导工作团队,重要事业的筹款活动,或者自己的公司,但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做领导者。大多数最优秀的领导者都失败过许多次,特别是那些企业家。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团队追随我们,在遇到坎坷的时候相信我们?我们希望人们尊重我们的信仰和才干,而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头衔。我们希望成为潮流设定者和活动家。
我们愿意接受发自内心的教导,而不是卖弄学问的说教。不要递给我们一本我们不会读的商业著作。要让我们拿起一本书,它首先要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请与我们进行个人层面的对话,帮助我们成为领导者。
有所信仰——我们觉得如果你做得事情有意义,那么你赚钱是应该的。但不幸的是,当今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想听听我们的意见,我们认为你需要摆脱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思维模式,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影响,公平对待他人,不管他们来自哪里。我们已经准备好,非常愿意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如果你想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在这儿,在你周围,1.4亿个我们,尽管问我们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