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好好说一说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展望。而今天聊这件事,我是用两个身份来说:国内教育的亲历者:我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十多年中国国内系统教育,一直在观察、追问、思考;小学生家长:我的孩子就在国内一所小学,我经历了小学家长的一切,因此也会权衡。很多人问过我:你觉得中国教育系统是不是已经烂到无可救药了?你准备送孩子出国留学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再三强调过一点:中国教育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绝对没有烂到无可救药一说,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
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国的中小学系统性学科设置相当严谨,中国学生的学科基础功底之扎实举世公认,让孩子们有很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而且我们重视语数外等学科教育,于情于理都没错,曾经一位教育学者在解析《理想国》时就曾说过:“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我同意这句话。
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其次,大家也应该看到中国教育体系近年来也一直在革新。虽然也有矫枉过正的时候,或是带来新问题,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减轻学生负担、调整选课制度、扩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门出台了诸多新政策,也是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然我心里也清楚:中国教育系统问题的确很严重,而且并不像作业负担重、考试制度僵化这样一眼就能识别出来,根源上的教育问题更难量化,但在我看来,其影响可能更大,甚至影响到学生和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这也是我深有触动,选择投身教育领域的重要理由。
两年前,我结识了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创业学者K,跟他的那番交流,给我全新的启发。 K首先讲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师长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一一给出回复。
这样的辩论,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而言是很好的训练。 K旅居中国十余年,对中国和以色列的教育系统也是做了多年观察。K总结了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学生从小就很自由,每天上课只占半天,剩下半天也是自由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兴趣都非常支持,因此孩子们的课业压力很小。
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那些天赋极高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学习是自我驱动,总是自己去寻找想学的新东西,充满新的想法,需要空间去实现。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在各个领域都会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就拿夏依本人来说,他自小对计算机感兴趣,9岁时就学编程了,父母都是文职人员,不懂计算机,夏依完全是凭自己找资源学习,后来大学一毕业就出来创业,不到5年就拥有了千万身家。
但是K也坦言,以色列的这种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靠个人推动,很多资质不高的孩子,往往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变得愈加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质都很低。因此从大众角度来看,以色列教育成果并不显著。
这一点和中国教育系统正好形成对立:中国教育,很少给出类拔萃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
因此,K说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教育的集体性应该和以色列教育的个体性互补。 K的话触动了我,也让我心底产生了一些共鸣。中国教育系统,并不鼓励特立独行,如果你资质过人,要么跳级升班,要么湮没在大众之中。并不会因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学会了就想去玩?不听课?不可能!
这里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老师和家长都坚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取得好成绩,上重点大学,将来找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在缺少广度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单线上赶进度。
中国的教育,并不利于资质较高的孩子。教育系统均值比较高,最终学生的差异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一生的成就也就是考试高分和工作高薪;而以色列的教育,差异比较大,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兴趣,有自我推动力的学生,天空没有上限。一个对比:来自美国的小学教育前年去美国,和一些教育学者进行交流学习。
印象最深的是加州一位教育学者D女士,她的女儿12岁,在美国一所公立小学读六年级。D女士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做了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美国小学教学的很多东西,看似无用,却在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女儿上的小学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别是:数学、语文、科学和社会学。后两者在中国国内小学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其中科学,就是按照主题探究世界,目前她女儿正在学习“水”,而就这一个小小的“水”,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生活用水,到整个世界的水循环,还有与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水,甚至包括不少化学概念。
社会学呢?她们用一年的时间“绕世界一圈”:学习世界各大洲各国文明,前两个月刚刚学中国古代王朝和皇帝,还有风俗和科技,这个月开始要学习非洲,从气候、地理到各国文化。课后,她们还要写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观点。
为什么D认为这些知识是“看似无用,但真正有用”呢?因为她觉得这些知识和周围的真实世界相关,而且教会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有这些学习和成果,了解风土人情、五洲四海、古今中外,对于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都没什么帮助,对中国父母最重视的高考或者美国标准入学考试也没什么帮助。那么他们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学呢?这些知识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有没有用,要看在学校里还是学校外。有很多知识,对于标准化考试不一定有用,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却是用处极大。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常常距离真实世界很远,以至于学生常有“为什么学”的困惑。化学课上学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学了配比化学方程,学会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图,但是这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不知道。
于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然而另一种学法是反过来,先了解真实世界,理解真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现象、规律和困扰,然后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遇到了化学公式。这个时候的化学公式是直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的,将来走入真实世界,可以直接调用学过的知识来运用。
小学学科学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科学家、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小学习各国文化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社会学者、政治家、媒体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理解文明的渊源和传统,懂得与国际世界沟通。这些学习建立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可以直接带入长大后的工作生活。
这是中国教育系统的另一项缺失: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从来没告诉过孩子考卷外的世界,父母也没有予以重视。大多数孩子甚至有“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无数孩子在国内外学术活动场上大杀四方,等到了职场上却无所适从。
犹太人的教育为什么能孕育大师?
犹太人至今出过189位诺奖获得者,以色列建国才不过几十年,已有12位诺奖获得者。
为什么犹太人出了这么多大师?很多国人归于一切都是财富的结果:犹太人能赚钱,自然也能得大奖。这种思维模式明显是偏激封闭的,不去诚恳学习其他民族的思想精华,只会让思想提升的源泉枯竭。
除了学校,犹太人的家庭和教会,同样在教育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犹太人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堪称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
犹太人始终非常重视经典阅读,这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文字这样传递思想,重视经典阅读,就是重视思想绵延。
犹太民族的教育重视疑问和思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提问、质疑、探讨、辩论。孩子需要思考和辩论经典中的问题,包括上帝创造宇宙、人类、犹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的问题。经常探讨这些大问题,让孩子学会去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和哲学。
反观中国教育,强弱体现在哪里?
中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缺乏了一些灵魂性的东西:超越的思想。
中国教育在技能训练方面,做得非常好,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很重视学生的基本功。无论学知识的母的是什么,先把它学好。无论是数学物理的海量刷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吟诵默背,中国学生都本着勤奋的精神,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学习的明确目标是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目标是考学,考学的目标是稳定工作,稳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收入。经过这一整个过程循环,一个人苦得蜕了一层皮,也总算是熬出来,家和万事兴,再把这套吃苦的哲学灌输给孩子。
那我们的教育弱的是什么呢?是理想境界。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爬山,山顶究竟有什么风景?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教育的目标真的只是找好工作、赚大钱,最后理想的实现也就是高薪工作。比这个更大的目标是自己创业或者做生意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无疑更大,但仅此而已。比这个还大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国命运救亡图存、振兴单一民族,这个宏愿很了不起,也很宽阔,但是放在世界范围仍然只是一国之梦,产生不了引领全人类的杰出人物。
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杰出的历史人物,国籍民族家庭背景各异,成长路径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解决世界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真正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牛顿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央造币局勤奋工作,最后晋升局长,而是试图用物理解释整个世界运动的原因。达尔文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一艘船的大副甚至船长,而是在天地万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马斯克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微软高级工程师乃至CEO,而是不断探索,解决人类的交通、航天瓶颈难题。解决人类大问题,才是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最好途径,我们的教育中却从未提及。人类有什么大问题?世界有什么大问题?恐怕大多数中国学生答不上来。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能够走过战乱重生,并逐渐富强,的确是很了不起。但是现在,中国强盛,已经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有能够震撼世界的人物,引领人类向前,才符合我们的国家地位和形象。
伟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终极规律、人类文明的由来、历史的原因、科学的方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相处方式、世间苦难的救赎、更理想的社会变革。
伟大的企业,愿景是为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方式、创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寻找更好的计算方式、解决人类的食物与安全问题、产生更具有想象力的事物。
解决的问题越属于全人类,最终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个民族。
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若没有过硬的技能,什么境界也达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训练,没有思想引导,最终只是盲目奔跑。我把这种教育叫做一种“有脚无头”的教育,腿脚肌肉锻炼得格外强壮,就是没有方向,一直在等着有个人给自己指点方向,“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比谁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儿呢?说不上来。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极端,“有头无脚”的教育:一些人让孩子退出学校,但是并没有给孩子足够指导,讲究不学习,不接触知识,自己在世界中悟道,这种状态人确实可能想一些大问题,但是容易云山雾罩,不懂现代知识体系有什么深刻之处,最终停留在空谈,做事的行动力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的工具。爱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对光速飞行的思考,他的行动是他在学校不断寻找的数学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太侧重后者,偏偏缺了前者。
有灵魂的教育目标是思考和创造。而思考和创造获得的收益,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像牛顿或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是另一个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没这天赋,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想大问题有什么用,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小时候也没学过什么世界的本质、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规则,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代一代培养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但总是难以培养出影响人类的大师级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让我们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来。
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
我想说,我希望的并不是把现有的中国教育体系彻底否决,而是应该给它注入思想和愿景。
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拓展,开拓更广大的天空,让中国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
1宏观思想
让孩子眼界更宽阔,想象空间更远大,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2国际视野
让孩子理解世界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做好将来走上国际舞台的准备,为全人类文明做贡献,成为历史的杰出者。
3问题思维
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4跨界联系
让孩子充分体验生活,超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学会多角度理解事物,能够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对学习和成长燃起自己的激情。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