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际课程体系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年会,一系列关于国际教育的变革即将出炉。
IB迎来了50岁的生日,以更加淡定的姿态鄙视着所有的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从2008年几乎要破产的IB,到2018更自信开放的IB,它走过了又一个10年 。
在这10年间,除了高盛资本的有力运作之外,IB自己也在走着一条探寻之路。40而不惑的IB经历了当时的资本寒冬,不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
在痛苦和困惑中,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再次走进了顶级的跨国公司和高校,调查访谈“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敢于探寻(Inquirer)、视野开阔(open-minded)、勇于承担风险(risk taker)、善于沟通(communicator)、热爱思考(thinker)、学识渊博(knowledgeable)、富有原则(principled)、充满关爱(caring)、平衡发展(balanced)、不断反思(reflective)”成为了首席执行官和高校专家学者口中的关键词,这些是他们看来优秀的年轻人必须具有的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基于此,IB再次开始了课程研发、实施和推广的漫漫长路。
可以看出,基于核心素养和未来软实力的课程设置是IB的第一大特点,并且所有的课程变化和评估方式的变化都将牢牢地建基在对如何确保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的考量上。
这也让我联想到最近不断被提及的“超过100所美国私立高中联盟MTC提出的核心素养成绩单(mastery transcript)取代SAT/ACT,企图在未来全面改写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
第二,IB对自己学习模型的坚持。提出问题(inquiry)--采取行动(action)—进行反思(reflection)是在其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和预科课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模式。一个出色的IB教师,非常注重这一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采取有效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和结束后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这一循环学习模式中,反思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在IBDP最后的考试中,很多部分都和反思密切相关,它在评分标准中占部分分数。
举例来说,无论是第一组别翻译作品论文的反思3分(总分25分)还是核心科目拓展论文的反思6分(总分34分),反思都被正式地纳入了评估部分。所以不难理解,很多国际学校的过程性评估中都要求学生及时地输入自己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思。 关于IB要求的反思,请等待我的下一篇文章。
第三,“爹不疼娘不爱”的MYP(中学项目)将和DP更紧密地结合,DP很多课程大纲的改革都明显看出IB是为了更好地“推销”其MYP课程。 “concept,global context,lines of inquiry”这些MYP的大热词已经频繁地出现在DP的各种报告和官方文件中。
对于没有MYP项目的学校来说,对于内地有些只能办两头(PYP和DP)项目的学校来说,如何确保学生在DP中学得顺畅,就更加考验老师的功力了。
剑桥课程,亦步亦趋,剑指IB。
在我看来,它的课程设置和运营模式也越来越向IB靠拢。包括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基于发展培养未来学习者的五大素养:自信(confident) 、善于反思(reflective)、 积极参与(engaged)、承担责任(responsible) 、充满创意(innovative)。
今年8月起从一年级到十三年级全面铺开全球视野(Global Perspective)课程。除了英文、英文二语、数学、科学之外,全球视野成为了一至九年级的核心科目。此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分析、论证和表达能力,大纲规定了在全球语境下的一些热点话题,如健康(health)、疾病和传染病(disease and epidemics)、贫穷(poverty)、能源使用(energy use)、回收和循环(reduce, reuse and recycle)等,并要求学生从个人(personal)、当地(local)、国家(national)和全球(global)的角度切入分析。
这充分体现了英式课程体系的特点,注重学生大段的分析和表达,也是剑桥“跨学科”的雄心再现。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