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夏校经历让我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能够不失去自己的节奏,又能够轻松融入与自己不同的团体的偏研究学术型生活。我发现读书和写paper并不会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让我对研究的深度愈发感兴趣。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了研究活动上,这也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会在高三如此忙碌的时间里还做了一个CS research project。
ED结果出来的前一天晚上我焦虑得几乎没闭眼,我重新审视了申请季一路走来做过的选择 。说实话,一直到10月份,我还在两间特别喜欢的学校里面犹豫着要选择哪一间来作为ED的学校,后来综合了升学指导韦老师的建议和父母的期望,我才下定决心选择了vandy。我不禁想起以前对自己作出的决定总是充满着不自信,这个申请季,有了可靠的前辈的引导驱散了我的选择焦虑,增添了几分坚定。回到中考那年,当时的我其实也是因为选择困难,不得不经历了一些弯路与波折。
高二的开学典礼,我作为插班生不安地站在人群中。周围的同学叽叽喳喳,在聊着一个暑假没见面落下来的话。混在打打闹闹的人群中,穿着一样的校服的我却感到格格不入 。HFI的生活真正开始了,刚开始出师不利,比如把选课搞砸了,拿着托福113的分数却选不上AP Language,错过了学这门课的好时机;比如不熟悉在这里高一学过的内容,好几次都一脸懵逼地拿回被扣了一大堆MLA分的essay… … 开学之后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留下来,现在的我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
但正是兜兜转转的那一年,我学会了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刚开始总在纠结后悔走了弯路,但不走过弯路又怎么会知道这条是弯路那条是捷径呢?我一边慢慢想通这个道理,一边开始努力地补回知识空缺。HFI的peer pressure不小,刚开始总有种被大神包围而应接不暇的窒息感,后来渐渐地跟大家成为朋友,才发现其实大家不过是某些方面非常突出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习惯的是,看到那些打开书本就能进入自我世界的背影,我也自然而然地能静下心来读书。在每次考标化的前两个月里我每天早上上课前就把前一天剩下的错题总结在文档里,不懂的就问,每天轮流做一套语法、科学和阅读、数学题。我记得最懊恼的就是做错过的题还是会做错,懊恼之后还要缠着老师提问或者自己研究到懂为止。就算是熬夜也不影响白天打着鸡血起床做新一天的任务。高二那一年的冲刺,我都紧绷着神经。
因为第一年的小波折,我高中三年的阅历和收获是独特的,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值得珍惜的人生一部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或许还会选择走一遍同样的路,因为当时的我,只有有限的认知,不走弯路,无法更清晰地认知自我,也无法在后来更坚定地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很重要,也都不容易。在做选择之前首先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对自身情况和可供选择的方向有大概的评估,其次也要调整好心态,明白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面临取舍,既然选择了其中一条就活在当下,尽力充实自己,等待再次选择时再尽力争取,不要总是把自己框在已经改变不了的过去的“错误”中,让过去的“错误”惩罚现在的自己。
HFI十分彻底的打消了我的顾虑。在这里,优秀的同学们带着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想法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竞争的多元化社区。正是在这样一个社区之中,新颖本身不再具有独特性(又有什么不是新的呢?),也就丧失了垄断的权威。当引用取代了“听说”,竞争给予了观点本身逻辑和权威重要性;同时,也正是竞争给予“话语权”独特的重要性---没有了话语权,任何观点都将在默默无闻中消亡。HFI有太多高人,我又算什么呢?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轻松成为众人的焦点,我的存在又具有何种价值呢?
我意欲话语权而不得满足,这种不安让我深受嫉妒和揣测两个重压之魔的压迫。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话语权”便是我的奋斗目标,是我的欲望所在。我时常独自在宿舍走廊静观夜晚的星空,企图用自身的渺小来否定“话语权”的重要性。如果我的存在对于宇宙本就毫无重要性,那话语权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记不清我是何时起被唤做“国王”。但我清楚的知道被唤做国王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时常觉得我的一举一动都被一双隐藏的眼睛所监视:每一次考试都如临大敌,每一次活动都须与众不同,每一句话都须高人一等。我必须通过我的行为成为“国王”。可是我即搞不清何为“国王”,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成为“国王”。这种时刻伴随着我的迷思促使我越来越认可“向死而生“这一态度。“当我做完了所有我能做的梦,我的终极之梦便是活在当下。“ ”我“便成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无论是当下还是过去还是未来都的的确确是我真正的存在。
申请的过程是否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取决于每个人对自我本身的定义(也许是欺骗自我的开始呢);但毫无疑问,申请的经历的确能带来巨大的启迪还感想。在高三开始之前我经历了一次心里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毫无疑问部分来自于申请季前夕的压力,部分也来自于高一高二阶段的个人经历,包括了抑郁,爱情,友情等等多种多样的因素。许多人在这段时间心里也会多少出现波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看起来很有趣的恶作剧。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前申请季常见的现象,希望学弟学妹们见怪不怪。
相信许多高一的同学也有同样的困惑: What should I do?? 其实不然,现在回首高一这般漫无目的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其意义不在于能从这些活动中发现什么,而是去实验,在实验中探索兴趣。所以也不必忧虑高一的迷茫,相信一切只是必然的过程。正如我,高一的经历让我认清自己对商业实操性的厌倦,而辩论社和模联的持续参与使我重拾对哲学和政治的学术兴趣(初中时的兴趣)。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