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申请美国大学的经历可以证明:独特的想法、好的文书真的可以是强有力的大学敲门砖。一模一样的成绩,截然不同的文书(这一次的文书比上一次新增了我Gap Year在成都创立教育项目的经历),这一次的申请比上一次收到了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至于说,学弟学妹们应不应该为了申请到更好的大学而Gap Year或复读?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很多留学行业的专家,包括我有一次听某知名老师的演讲,都提到美国本科录取纯粹是“玄学”。玄就玄在学生的考试成绩貌似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有AP、SAT、托福各种满分却接连被10几20所美国名校拒绝的情况,而小部分平时很不起眼的“中等生”或者“差生”却能收到好几封顶尖offer,看起来美国的招生官就像是在随机瞎选。我的同学经常戏称这样的录取过程为“摇号”。
随着同学们纷纷吐槽现在考大学靠“摇号”、靠运气,在家长圈中也出现了一些声音,有的说考取美国本科最需要的是志愿者、义工,因为美国人最看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一部分人说特长是最重要的,钢琴10级或者书法10级是最能加分的;还有认为耶鲁夏校、MIT夏校或者是某某知名教授的推荐信是最能加分的。
种种讨论最终产生了一个普遍接受的结论:申请美国本科需要“硬实力”(考试分数)+“软实力”(学术活动、特长、义工、推荐信…)。当学生的硬实力达标了、过线了(托福110+,SAT 1500+),剩下靠的就是软实力了,学术活动、特长、义工、推荐信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
实际上,很多人需要被纠正的一个概念是:美国本科录取不存在“加分”这个概念。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下来了的一种凡事要“大而全”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家长习惯将申请美本与高考进行类比——高考计算的是各个学科分数的总和,并且如果有特长、学术活动或者是少数民族,还可以在本来的基础上加上个几十分。某些家长便以为:我的孩子如果既有义工,又有推荐信,又有学术活动,特长很多,能加上很多分,并且校内分数还不错,这样一个“大而全”的申请书一定有超强竞争力。而事实证明,最终这样的学生被名校拒绝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定有很多家长和同学很困惑,为什么一个综合实力这么强的人会被拒绝呢?的确,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大而全”的孩子及其家长一定在他成长道路中费尽了心血,一遇假期便参加义工和夏校,一开学就使劲补习托福SAT,平时学业也不能丢,周末回家还要练习钢琴,想着以一个钢琴10级“加分”。这种策略的问题就出在:基本上全中国的孩子都是这样度过童年的。
试想一个美国招生官收到一堆来自中国的申请书,这些孩子每一个都做过一些义工,每一个的成绩都过了大学要求的基本线,每一个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特长。美国招生官早已眼花缭乱,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了,这些学生看起来都差不多,那我到底录取谁呢?其实只要稍稍能够换位到招生官的角度来思考一下的话,就知道自己的申请书应该要做到“差异化”。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你的申请就是在推销你自己,招生官就像是顾客,你是在向他们推销你这个“产品”,说服他们你和其他“产品”不同,因为你有一二三这些特色。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开始就随大流努力地迎合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那他就已经输了一半了。
举个例子。在前些年,中国有一波留学热,当时中国留学生的特点和现在一样——成绩好——而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的了解程度远远没有现在人了解得这么深。当时哪有人知道美国很多优秀高中生是要做社会实践当志愿者的?当时了解美国夏校啊美国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模拟联合国)的人都少之又少。
突然,某一些中国留学生尝试以做社会实践当志愿者为主题写申请文书,结果发现当志愿者的经历可以极大地增加名校录取概率。这件事就在圈子里传开了:原来当志愿者是美国招生官最喜欢的!仿佛人们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一样,结果便是中国孩子都开始去各种地方争先当志愿者了,有去农场搞慈善的,有去非洲支教的,有去自然保护区救助动物的。
几十年下来,志愿者或者义工已经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标配。然而这件事除了让中国孩子更加辛苦以外,已经不具备任何效应了,因为如果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有社会实践经历了,这还是“差异化”的背景吗?同样的历史在夏校、名师推荐信、特长考级…上重复。
之所以我今年的申请帮助我考上了美国的名校,是因为我做到了差异化,而不是因为我增加了3项义工,或是换了一个更知名的老师的推荐信,或是考了什么10级。去年,在中国学生家长普遍保守谨慎的环境里,我义无反顾选择了Gap Year(高中毕业之后推迟1年上大学),甚至是顶着一些长辈反对的压力,这样我就已经做到了差异化,毕竟中国勇于Gap Year的学生是非常少的。其次,我这一年钻研的是教育行业,并且我表达了我比较独到的教育见解和创业思路,这样我也与某些一谈创业就是“搞app”的人拉开了差距。第三,我还谈到了我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不好的教育”的看法,并表达我要在美国大学中锻炼我的这些重要能力和素质,展现出我对于好好利用美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和自信,这样又与那些对于大学学习生活毫无了解、毫无准备的中国学生产生了鲜明对比。
所以,如果你想为了申请更好的大学而Gap Year或者复读,能否成功就取决于你可不可以在这一年把自己和别人“差异”出来。如果你打算用这一年主要把SAT托福的分数再往上涨几分,我认为这个策略是行不通的,因为成绩好并不能成为你的优势。如果你打算用这一年再做几个普通的社会实践,同理,我认为风险很大,而且我不认为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新颖的某一领域,你愿意用这一年全身心投入,并且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其他任何人都截然不同的你最特别的闪光点,你可以考虑一下,多咨询一下其他成年人,做好准备,不虚度时间。记得前几年有一位成都七中的高中生在游戏领域里颇有建树,终被斯坦福录取。这都证明美国名校是重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的,喜欢招收各个领域里最顶尖的有想法的学生,而不喜欢空有综合能力的“大而全”学生。
现在来讲,中国Gap Year的人不多,当美国招生官收到一封Gap Year的申请文书时的第一反应是“哎哟,这孩子有想法。”但同时,Gap Year的中国学生也在逐年上升,没准什么时候Gap Year这个概念火了,就像志愿者或是夏校一样(其实也类似中国创业圈的各种概念,什么共享经济、区块链啊…),美国招生官看到Gap Year的中国申请书反而还会反感。
为什么美国名校喜欢各种个性鲜明、有特色的学生,而不愿接受很多各方面素质优秀的中国人眼中的“全才”?这就要去剖析美国名校的办学理念和美国本科的学习氛围了。我可以以后来分析。同时对于打算创业的朋友,有机会我也可以聊聊创业,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创业。
祝每一位决定Gap Year的同学能度过自己规划的充实而美好的一年,相信你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并能在结束之时踏上一条自己最满意的求学之路。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