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美国老师不公开表扬孩子?美国不是最讲究鼓励教育吗?
这里上下文说的不“公开表扬”,是指美国学校不用国内学校常见的一些“公开表扬”方式。比如,小明同学课上完美地回答完问题,中国老师一激动,可能说:“真聪明!小明同学的表达能力就是强!”。再比如,考试结束,中国老师可能当着全班说:“小明同学这次考试成绩全年级第一,给我们班级争光了,让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为什么美国老师不会这样“公开表扬”小明同学?因为美国人认为这种方式表扬了一位同学,打击了一大片。当老师说,“真聪明!小明同学的表达能力就是强”,其他三十几位(也许更多)同学心里面可能都嘀咕:“唉,我要这么聪明该多好,我的表达能力就是不行。”再有,老师说,“小明同学这次考试成绩全年级第一,给我们班级争光了,让我们大家向他学习”。其他同学听了(包括班里前几名)心里肯定都不太舒服:“我们就没给班级争光,唉,只有向别人学习的份儿。”
即使对待成人,美国主流社会也绝不干这种“表扬一位,打击一大片”的事儿,又怎么可能这样对待未成年的孩子?受这种公开表扬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其他大多数孩子的自信心怎么建立?他们的潜力如何发挥出来?
所以,不公开表扬少部分孩子,正是美国鼓励教育的表现。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都有机会受到鼓励,学校和老师才能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么,难道美国学校就一点都不表扬孩子了,那荣誉感怎么建立?
美国文化强调“理性思维”和“就事论事”,表扬当然也一样。
比如,美国学校会搞“读书学术活动”。读15本以上的学生获得金牌,10-15本的学生得银牌,5-10本的学生得铜牌。获奖规则一定在活动开始就公示,然后,全校公开课的那天(家长老师孩子都出席),在礼堂里公开颁奖。颁奖时,也很有意思,校长的话是这样的:“本学期我们搞了读书学术活动,学生们踊跃参与,我们的活动硕果累累。”听到了吗,贵在参与!所有参与的同学心里都倍儿高兴倍儿自豪(其实老师一定会保证所有同学都参与的)。校长接着说:“有18名同学获得金牌,30名同学获得银牌,45名同学获得铜牌!祝贺大家!”全场鼓掌。
您听到了吗?校长的话没有对各种奖牌得主的主观赞辞,只有陈述客观事实。但是,有人可能又要说了,那金牌、银牌和铜牌,就是不一样嘛!还是少部分学生获得最大荣誉呀!大家别忘了,这是“读书学术活动”,而且不论书的厚度和难度,每位学生和家长(家长在家督促)通过努力都能得上金牌。没得到金牌是因为孩子没付出那么多努力。这和“学习成绩排名”不能同日而语,那可不是靠努力都能得上金牌的。所以大家对这种表彰只能心服口服,没得话说。谁付出谁光荣,难道不公平吗?
有人可能又要说了,那奥林匹克数学和体育学术活动呢?这些是精英学术活动,和人人都该有份儿的基础教育当然不同。在美国,大家都能理解这些学术活动是只有从群众中选拔出的精英才能参加的。
大家可能又要说了,这“理性思维”好难,在美国当老师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就要落个“不公平对待学生”的帽子,吃不了兜着走吧,听说严重的还要被学生家长以歧视罪名起诉。
其实,对美国人来说并不难,他们从小就是被这种“理性思维”和“公平原则”训练出来的,早已“融化在血液中”,实施起来根本不用过脑子!连我们这些长期在美国生活、工作过的人,都能“习惯成自然”呢!
那么,没有公开表扬,孩子们怎么知道他们和别人比如何呢?家长们又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如何呢?
事实上,美国学校就是要淡化孩子与别人相比的结果。孩子还没定型,没有能力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坎坷,找到内心的平衡。如果知道自己不如人,就会有挫败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是不公平的。
家长是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和别人比学得如何的。每学期都至少有两次“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师与家长的会面。这是家长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是,美国人一般不会问第几名,而是问在班里前百分之多少(Percentile)。
私底下老师也会有一些评语的。这些评语挺有意思,很能反映他们“鼓励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如果听到美国老师说“Good”(好),千万别太高兴,因为这也就是刚合格;听到“Very good ”(很好),不要激动,这也就是平均水平;听到“Super”(超好),您心里可以高兴一下,因为显然高于平均水平了;听到“Fantastic”(太棒了),心里可以激动一下,因为毕竟成就不凡嘛;听到“Amazing”(惊人的) 或“Unbelievable”(无法相信),就可以心里偷着乐了,因为孩子的成就已经相当惊人了!我觉得还是心里偷着乐为好,别振臂高呼万岁,老师振臂不等于您该跟着振臂。还有,千万别忘了感谢老师的付出,这方面美国人的嘴可是很甜的。所以,美国人也是讲谦虚讲感恩的。
那美国老师又怎么号召大家向别的同学来学习呢?
想起发生在我孩子瑞身上的一个实例。那是四年级的一个学期,学校要通过“狂欢节”来募捐,每个班级都要负责一个“游戏”摊位。摊位上必须立一个牌子说明游戏种类,又要设计得别致精美,因为要给班级撑门面。老师让全班同学每人都设计一个牌子,然后大家投票选中的设计就被录用。您看,不是指定哪位擅长设计的同学负责,那就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这样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而且公平投票选举大家心服口服。
瑞的设计非常荣幸地被大家选中了。他和爸爸学过写立体字,用到了班牌的设计上,结果大家十分青睐。两个月后,瑞要离开美国学校回中国了。最后一天,老师安排大家向瑞学习立体字,作为告别的特殊活动。老师当然不会表扬说:“瑞的立体字为我们班级争得了荣誉(主观判断),让我们大家向他学习(忽视孩子感受的召唤)。”老师说:“大家很欣赏瑞的立体字,现在瑞要走了,大家想学这个绝活儿的,今天有可能是最后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学了。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写这个立体字儿还是有点儿小难度的,这样大家更加心服口服了。
您喜欢美国老师这种鼓励方式吗?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