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结婚生娃的人越来越多,教育问题也开始提上议程。我进入教育行业整整一年的时间,大概理解了皮毛,有一些浅薄的见解,想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1
国际学校有什么特殊之处?
不升国旗奏国歌,不带红领巾,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校长每天早上站在门口迎接学生,三点半放学,特别重视艺术和体育...这是我对国际学校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我工作的学校是英式教育体系,90%的老师是英国人。学校招收18个月到18岁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学费每年20-30万不等。学生必须拥有国外国籍,除了拿着国外护照的中国学生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韩国。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whole child education。全校总共一千多个学生,每个班最多22个孩子。这里分为学前部,小学部和中学部。小学和初中是英国国家标准课程,高中是IB课程(全称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难度系数也是数一数二的高)。
除了日常上课学习之外,每天学校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音乐会、体育比赛、名人讲座等等,热闹极了。之前在活动上遇到一个家长,她家孩子是从上海某国际学校转学过来的,她说自己的女儿转学来北京之后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学校活动多,每天都很充实。
2
学业压力大吗?
小学生没什么学业压力。也会有作业,但并不多。三点半下课之后,是ECA时间(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基于孩子的兴趣,家长给孩子报名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比如孩子对游泳有兴趣,那么每周课后大约上两三次的游泳班,加上周末京城各国际学校之间经常举行游泳比赛,行程是满满当当的。
听说,韩国学生周六还会去韩国学校再上一天的母语课。
中学生呢,除了作业之外,还会忙着组织和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模拟联合国,辩论赛,慈善义卖等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有兴趣的部分。
而IB学生忙到什么程度?我听说他们基本都是凌晨才睡觉。IB旨在培养世界公民,决定成绩的不仅仅有最终考试,而且还包括CAS (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等考察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的项目。本来文化课就非常紧张了,还要专门安排时间参与各样的项目,这绝对考验16、17岁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3
藤校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校出名,除了因为有各路明星的孩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B成绩非常高,基本上每年毕业生大学录取结果都会有不少牛津剑桥,偶尔还会有耶鲁普林斯顿。
因为我校从小学入学开始就有入学考试,除了笔试还有面试,还挺难进的。所以很多中国家长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读起,这样一路畅通升学,保证十年后考一个好大学。
但是校长每次提及大学录取结果的时候都会格外强调:大学不代表一切。每个学生适合的大学都不一样,绝对不能以是否拿到牛津剑桥和藤校的offer来评估学生的实际水平。
可是,家长不会买单啊,花这么多钱培养孩子,难道只是为了他们开心健康的成长吗?不是!而是让他们开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要考上好学校!
4
有钱人为什么会有钱?
这是我近一年来常常思考和感慨的问题。我校的家长要么是外企高管、公司老板,要么是明星、艺术家。来这里工作之前,我脑海中的有钱人是圣经里小儿子的样子:吃喝玩乐享受挥霍。而在这所学校工作之后,近距离接触了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我才明白他们为什么是有钱人。
因为他们真的太努力了。对孩子的要求也格外高。
三点半下课之后,如果哪门课成绩不好,家长会给孩子报补课班。甚至还有家长给孩子买了 VIP kids 的课程,我也是很醉...已经在国际学校全英文的环境中了,回到家,还要对着电脑里的外教练习英文?!除此之外,还有画画舞蹈钢琴小提琴吉他足球篮球游泳马术等等各种各样的课外课。孩子们并不轻松,甚至比家长都要忙。寒暑假当然也不会歇着,被送到国外参加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生活多姿多彩。
再加上英式教育本身就很注重纪律性,所以我看到和接触到的学生,都是非常懂事听话并且自信心十足的。这些品质在小学生身上真的是难得。
高年级有一位我特别欣赏的IB学生。她是学生会主席,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校辩论队的队长,组织一切校内校外与辩论相关的活动;考试成绩年级前五;吹单簧管,在校交响乐团是首席;特别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我赌她明年能拿到藤校offer。
精英阶层如此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优越的家境所带来的机会与环境,加上后天的勤奋和汗水,让我等得过且过的中产感到瑟瑟发抖。
5
中产焦虑
这个词不得不提。整个社会都蔓延着焦虑的气息。各种早教机构、课外课、培训补习等等,一方面给了孩子们更多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们的被逼无奈。
谁不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更上一层楼,实现阶级的跳跃?
有未婚的朋友说,这些人们都焦虑啥啊,咱们小时候就玩玩泥巴趟趟水,这不照样也混得还行么?用不着报这么多的班。私以为,这种观点真是太naive了。现今世界已经截然不同,竞争激烈的很,如果其他孩子接触了广阔的世界,智力和认知能力都高于而你家就知道傻玩的孩子,那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焦虑也该有方向和程度。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和计划的给孩子报各种辅导兴趣班,也是盲目。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就像养花养草一样,不同的植物都有其不同的养法,这其中的奥秘需要家长们认真悉心的琢磨。
说到底,还是夫妻恩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最重要。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想方设法的在其他相对好搞的事情上使劲折腾的缘故。
6
教育学生,也要教育家长
教育孩子的同时,学校还肩负着教育家长的责任。
毕竟孩子们一天只有一小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其余大部分都在家,所以如果想要达到全人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协作完成。入学的面试一方面是看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其实也是面试家长。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期望,有些吹毛求疵的奇葩家长可不敢招进来,后患无穷...
直升机妈妈 (helicopter mom) 是一个专有名词,描述那些像直升机一样时刻嗡嗡嗡盘旋在上空观察孩子一举一动不忍心放手的妈妈们。尤其是那些在事业上非常有成就的妈妈们,有主见也有很强的掌控欲,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是要完全的掌控。这样的家长在国际学校里很常见,也是常常让学校感到头疼的一帮人;尤其是来自韩国和新加坡的家长,这两个小国本身就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妈妈们更是给了孩子无限的压力。
其实学校能做的不多,除了定期举办家长讲座(题目为如何教育孩子,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等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影响家长的观念:学业不代表一切...
7
在教育行业工作
在学校里的工作环境比较安逸,容易让人变懒。让我这个从风风火火的互联网行业出来的人,着实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适应。这一年里,眼瞅着孩子们长高长大。在教育行业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最不一样的感受就是,可以跟孩子们一起成长,并体会其中巨大的喜悦。
很多小时候的事情都被唤起,感恩自己的成长经历。初中时数学不好,我妈给我找了辅导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送我去老师家补课。我问她每次要交多少钱,她说,多少钱你别管,这是教育投资。她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一种胜利的姿态。
如今,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回忆起当年,教育其实是联结了我和父母的重要纽带,许多人生转折都与它相关。
我也意识到,上帝才是最懂教育的家长。他想让你成为你命定的那个人,带领你训练你,万分呵护之中也有规范和斥责。该吃的苦,他让你自己去吃。
舍得放手的家长才是最有爱的家长。
Q&A
1. 说了这么多好话,国际学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我在美国商会的活动上遇到一个香港大哥,他的女儿在北京一个中不溜秋的勉强算是国际的幼儿园。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送到更好的幼儿园,我问他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他说国际学校像是bubble,孩子们都活在真空中;他们都是出门有司机回家有保姆连火车地铁都没坐过,无法接触正常的社会,而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在真正的社会里长大。
事实确实是这样。付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大都有司机和保姆,出入的场合也都是高端的小众的,接触的社会也必定不是普罗大众所熟知的那一面。国际学校的学生确实是不够接地气的。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中国社会本身就是这样极端割裂的,不管你处于哪个阶层,你都很难不活在真空当中,只自己的圈子里游离。
2. 你会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吗?为什么?
会,国际学校的课程和环境就不多说了。我见识过北京的小学生,他们流利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子把我吓得够呛。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政治课明明听不懂却还要硬着头皮背诵的日子,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走这样的路了。
3. 有必要把孩子送主内学校吗?
我不会送。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各样的小伙伴们,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有不同宗教信仰的。
4. 国内的国际学校与国外的学校相比,水平差不多吗?
还是有差的,据说国内的国际学校水平与国外的公立学校相当。水平大概是这样:国外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国内国际学校>国内公立学校。有条件的家庭基本都是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国读私立学校了。
5. 英式教育与美式教育的区别?
如果你去京城这几家国际学校的开放日,就会很明显的感受到英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别。英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特别听话,非常守规矩懂礼貌并且爱学习。美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free-style,活泼爱自由。
6. 国际学校以英文为主,那中文课呢?
中文每周才两节课,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有好的中文基础,还是需要补课。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