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学生的优秀、善良、有趣在课外活动中反映出来,当一个学生关心自己之外的世界,思考这个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课外活动的价值就实现了。
常见的课外活动有几个类型,比如学校里的学术俱乐部(化学社、数学社)、体育俱乐部(篮球、足球等);学生组织(学生会、校刊);校外的义工(老人院, 孤儿院);暑期的各项活动等等。常见的比如乡村支教,夏令营等等。
比如一个学生钢琴小学毕业就弹了10级,这其实也没有什么(第一境界),但是他高中时候组织一个乐队(第二境界),搞了慈善音乐会,给癌症患者捐款(第三境界)。
比如一个学生喜欢手工(第一境界),她在学校创办了手工社(第二境界),带领大家给某个社会群体做了节日贺卡(第三境界)。
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在第一境界里面,如果有超级的才能,比如过硬的学术学术活动的奖牌,体育和音乐国际级别奖项,那属于很有份量的课外活动。但是如果只是个人爱好,并没有特别的成就,那就需要进一步把课外活动做深,在领导力、创造力上锻炼自己。比如爱看电影,那就在学校组织电影社,然后带领大家为某一个社会公益事业拍纪录片,这样就越做境界越高,个人成长也越快。
课外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美国大学公共申请文书最多可以填写10项课外活动,从9年级到12年级的课外活动,从学校的社团,到社会上的义工,多多少少需要一定的数量。
深度是指一项课外活动做的时间长,做出一定的成果。时间长包括从9年级开始每年都做,也包括每年所花的周数,每周所花的小时数够多。成果包括可以说得出来的具体的结果,成就,影响力。如果是参与学生会,那么9年级做会员,10年级做外联部部长,11年级做副主席、主席,这样有一个进阶,能显示自己的成长。
在广度和深度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深度比广度要重要很多。认真地做出两个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比到处蜻蜓点水,每样都做一点点要好很多。
在各项课外活动中,需要有比较清晰的主题浮现。招生官在看你的课外活动列表的时候, 应该能很清楚地看出你的兴趣、爱好, 关心的事情。
不少的“长期规划” 把重点放在成就上。我们不主张这样的规划,因为一旦所期望的奖项和奖牌没有拿到,整个的申请策略就垮掉。
有一定的目标当然需要,但是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在做一件事情过程中的成长。包括与人沟通、抗压力、抗挫折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责任心等。如果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便没有拿到期待的奖杯或奖牌,也没有关系。再说,绝大多数的高中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呢?大学是要在申请中寻找能让大学校园更多元化的特殊成长背景,以及学生身上将来可能有所成就的基本素质,包括战胜挫折的勇气,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同理心等。无论是家长和学生, 都要学会放松,少强调成就,多强调成长。当学生成熟度提高,成就也会随之而来。
有一项两项特色的课外活动,是在课外活动上用“巧劲” 。最好不要别人支教你也去山区弄一个星期,别人模拟联合国你也模拟联合国、学生会、辩论社。要有特色课外活动,就不能把所有课外活动都寄希望在高中。那样势必和同学们雷同。美高的学生一定不能浪费暑假回国的时间,因为如果平时在学校,没有家长可以开车带着出去做特色课外活动,只能暑假在家里的时候,比较方便集中做自己想做,在美国又不能做的事情。
总之,课外活动属于美国大学升学的平台、门槛、特色这三个范畴里的的”特色“部分。从9年级开始好好规划并投入课外活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应该有很大意义。不要看不起做家务,看弟妹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它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品质,不要追求空的名声,什么“哈佛峰会” “沃顿商赛”,也不用过度追逐奖杯奖状。当一个学生的优秀、善良、有趣在课外活动中反映出来,当一个学生关心自己之外的世界,思考这个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课外活动的价值就实现了。
在这里,我们举个小例子,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名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却也非常有主观色彩的评判标准:即申请者的personal quality,个人品质。
在我15年的招生职业生涯里,阅读超过3万份申请材料里,这是我头一次收到来自这样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清洁工的推荐信。当一位学生,或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利益挂钩或驱使的前提下,自发了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这位学生对待清洁工的态度,那么他的所做之事,足以让招生官深刻了解并认识“这位申请者到底是谁”。结果,可以想象,这位学生赢得了招生委员会的全票支持。
说实在的,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必须继续去寻找一种有效识别申请人那些既真实但无形的个人品质的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必须也只能依靠于一些生活的小细节。比如学生为自己电子邮件地址所起的名字要比个人文书更能说明学生的本性;比如学生在校园参观过程中对待其父母的方式或态度的重要性可以与标准化考试成绩相提并论。比如这位学校保洁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要比来自前总统或高尔夫球星更具有真实性。总而言之,生活的细节更加能够展现一个人的本质。
也许自从这篇文章发布之后,从明年招生季开始,我们的办公室可能将会收到成千来自清洁工人的推荐信,但是没有关系。如果这一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开始注意到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我倒非常乐意为此做出一份贡献。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