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枚国际生妈妈,她的女儿在国际幼儿园半年没有开口讲话!是怎样的陪伴,让女儿走出低谷?重建信心?这位妈妈觉得,学英语不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带孩子看到另一半世界!
如何对孩子进行英语训练,如何把孩子带到自主学习英语的正轨上来?尤其是面临幼升小的孩子们,想冲击名校,英语是块必要的敲门砖。补习班、网课毕竟不是万金油,让孩子学会一门崭新而陌生的语言,秘诀永远是——早一点开始,多一点陪伴!
今天,我们与你分享这位妈妈的经历。
妈妈是初代国际生
入学哭了整整一个月
当年,妈咪CAT是第一代国际生,8岁进入上海美国学校时,完全不懂英语。上学第一天,她就跟同班的法国女孩打架;上学整整一个月,还每天躲在厕所哭。
有一次,学校组织趣味棒球拼词比赛,因为CAT英语差,没有人愿意和她一个小组,比赛中她还拼错了单词,失去了上垒的机会。一直到今天,她都清清楚楚记得,那是一个“HAT”,她错拼成了“HOT”。
让CAT最感慨的是,那时正是她的妈妈,陪她走过初入国际学校的绝望适应期,那个完全不懂英语的家庭妇女,拿了台那时很流行的电子词典,坐在CAT身边,陪着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查、一本书一本书地念完。
后来,CAT留学美国,英语已经说得像母语一样好,她顺利地考上了纽约大学,顺利创业Slide China,顺利被谷歌并购,再一次顺利创业英语启蒙APP叽里呱啦。
女儿半年没开口讲话
妈妈用陪伴“春风化雨”
现在,CAT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姐姐叫包子,弟弟叫馒头。刚进国际幼儿园的时候,文静腼腆的包子整整半年不肯说话,几乎是自己当年的“翻版”。作为妈妈,CAT反省的首先是,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她书房最显眼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女儿包子的班级合照。照片里,所有孩子都穿着黄衣服,唯独包子站在当中,穿着蓝衣服。原来,她太忙了,完全忘了幼儿园活动的着装要求。
她说,这张照片是她对自己的警醒。因为创业繁忙,她自然而然地把学校、培训班当作解决方案,享受甩手掌柜般的育儿生活。
而假托他人他物,自己不亲历,永远无法真正通向好的教育结果。
从此以后,她学着像自己的妈妈那样,与孩子沟通,陪孩子学语言。
她要求自己每天8点前到家,抓住孩子睡觉前的一个半小时,关掉工作微信,单独与两个孩子各自做15分钟的沟通,分享开心、有趣、难过、生气、感恩的事,也陪他们读绘本,学儿歌。
她始终记得,自家不肯开口的害羞包子,第一次在幼儿园里说英语,是因为同学在课堂里分享了一本英语绘本。而这本绘本,她早就在家陪包子念过很多次。那天。包子终于举手提问,说出了同学们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那一刻,接到老师报来的喜讯,她几乎喜极而泣。
到今年,那个曾经不敢开口的包子,也即将入读上海美国学校,那正是她的母校。
为了体会孩子在初学语言时的感受,她逼着自己再去学习法语。她这才知道,原来开始时真的记不住那么多单词,原来使用时真的会把各种语法弄混,原来夹着中文也没关系,原来口音不对也没关系。
而最重要的是,敢于开口!
别小看那么小小的孩子,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羞耻心,知道说错了会被人笑,知道被人笑的感受很糟糕,因此会害怕,会不敢开口。
虽然她自己英语很好,但她做得更多的,不是指导,不是指责,不是纠正,而是非常单纯的、百分百的鼓励。顺着孩子的话,一点点引导孩子去表达。
“磨耳朵”有讲究
如何建立英语思维
在包子很小的时候,CAT也经常把英文儿歌当作背景乐播放,一开始包子还挺感兴趣,甚至时不时地会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来。但过了半年,妈妈发现女儿对背景乐“免疫”了,英文启蒙遇到了瓶颈,光输入却不见输出。
为此,CAT自己去翻阅了国外语言专家关于二语习得的论文,发现没有互动的“磨耳朵”,对孩子而言意义不大,尤其对于幼儿来说,缺乏互动,只播放音频如同噪音一般,不仅无法给孩子带来良好的辨音能力,还会侵占母语交流时间。
CAT分享说,语言学大牛Stephen Krashen也曾提出一个二语习得的概念:“可理解性输入”,他认为理想的外语教学环境应该要让学习的人沉浸于直接使用该外语的环境中,并且一定要有沟通,这才是有效的“磨耳朵”。
另外,在英语学习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即跳过中文,看到某个东西,直接用英文来思考、表达。很多人说,英语思维有什么难的,看到苹果就能快速反应过来是 apple 这就是典型的翻译。只有当你在看到苹果这个物体的时候,马上脱口而出apple,而非“苹果”-apple,这才算是真正的英语思维。
就比如,包子看似掌握了一些单词,但最终结果却是,她看到任何一个事物,先自己说出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这样学得费劲,效果又差。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立英语思维呢?关键要建立英语和图像、情景和情感的直接联系。比如CAT在教孩子“ear耳朵”的时候,不是直接教:耳朵是ear,而是捏捏孩子的耳朵说:Here is your ear.
还有就是用动作来表达。比如教down这个单词,可以用手指在孩子身上从上到下触碰,让孩子真切感受什么是down。
面对性格迥异的娃
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针对家里两只性格简直“反差萌”的娃,CAT采取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擅长听却不擅长说的姐姐包子,CAT从洗澡时要玩“ball”还是“duck”开始,让女儿一个单词、两个单词慢慢开口。
在每个生活场景中,都努力创造机会,让包子学着表达自己,她甚至逼着包子加入足球队,成为足球队里唯一的女生,让包子懂得冲撞,懂得勇敢。
而对于活泼外向、学习能力惊人、擅长说却不愿意静下来听的弟弟馒头,她则不断告诉儿子要先思考,再行动。她要求儿子认真听绘本,根据绘本内容提问,锻炼儿子“听”的能力。
学英语,只是为了
看到另一半的世界
对CAT来说,自己求学生涯中的艰难,以及教育孩子时的挫败,让她对语言学和家庭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她看来,学语言,不是为了完美的口音,而是为了机会!
一方面,语言能让孩子了解到的世界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还有另外一部分的世界,孩子还没有看到,所以孩子需要带着语言这个工具,出去看看。
另一方面,语言能让孩子接触到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必纠结孩子在语言学习后能否有高质量的输出,而是要注意到,孩子在语言学习后,能否有所收获。比如看小猪佩奇,能否学习到其中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否了解到家庭相处的方式。
这些,都是语言背后的文化精华所在。
从现实和长远的层面来看,语言能力更是孩子走出去的第一个关卡。在CAT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见过许多人因为语言能力的短板,而丧失工作、面试的机会。但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并不是说发音有多完美,更为关键的,是使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
CAT说,如今许多国外高校在入学时,除了重点考察学生的数学、科学能力,也关注学生的文笔,考察学生能否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这是语言作为机会的另一个维度。它不是纸上死的单词,而是在使用中才能彰显活力的思想。
学习英语,要早,要慢,要好玩
“在孩子低龄阶段,可以激发孩子对于英语的兴趣,早早学、慢慢学,让提前到来的家庭英语启蒙,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兴趣。减少孩子未来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的痛苦,真正为孩子打好一生的语言基础。”
在她看来,让孩子毫无准备地进入纯英语环境,有时近乎残忍。老鹰把小鹰踢下悬崖,小鹰自然而然学会了飞翔。但假如,孩子只是一个毛茸茸的无辜的小鸡仔呢?
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和她、她女儿一样蓦然闯入英语世界,却有些迷茫的孩子们,她创立了叽里呱啦APP,致力于家庭陪伴、亲子共学,帮孩子做好学英语前的积累和准备,包括积累语感、积累生活中用得到的单词、积累表达方式,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CAT希望,用自己吃过的苦、摔过的跤、走过的弯路,来帮助更多孩子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快乐奔跑。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由采访者提供,出自“上海升学”微信(微信号:shanghaishengxue)。
责任编辑:陈莹 执行编辑:张骞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