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的概率占比各半
为何国人却用99%力气教孩子怎么赢?
我们见过太多输不起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儿》中,就可以很明晰地看见,即使是明星也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地输:
原本是个非常简单的小游戏,但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却不干了,在现场大喊大闹,不允许爸爸在比赛中失利。
邹明轩、杨阳洋……这些孩子拥有的比一般孩子更多,也就背负了更多。杨威、邹市明的冠军头衔,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孩子想赢怕输的失衡心态。
邹明轩不依不饶的一句“我要你现在就赢”,足以看出在心智教育上,国人是多么缺乏。久而久之,越来越输不起的孩子像一只刺猬,缩在自己的保护层之下,惧怕每一次的挑战。
然而人生是随时都会迎来挑战的,未来的输赢永远都是未知。
中国教育里,从来都不曾教育孩子“如何优雅而体面地输”。因为在中国父母眼里,“赢”才是一切。
只是输在当下,又死不了!
赢了心态,才是一切。
但是在国外,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落后甚至愚蠢的。输不代表一切,跌到谷底也能爬起来的人才是胜利者。
比如艾伦·德杰尼勒斯。
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主持过艾美奖、奥斯卡金像奖,格莱美奖;获得了29项艾美奖,20项人民选择奖;2016年,她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样光辉灿烂的个人履历的背后,是曾经她在低谷期难以想象的。
当她开始演戏、配音后,她变得在美国家喻户晓。后来却因为一件事被封杀整整三年!工作丢了,节目停播没人通知她,还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没人搭理她了,之前的朋友也不要跟她联系了。
直到2001年“9·11”事件后的艾美奖救了这位天才的主持人。艾伦带着她的幽默感让世界沸腾,她才重归高处。
人活一世,输赢有常。似乎只有在回顾往昔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在过去的时间里觉得完全无法应对的“大事”在如今看来是这样的微不足道。
要想教会孩子体面地输,
家长必须做这样做!
《爸爸去哪儿》里,吴镇宇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我已经50多岁了,孩子还小,我最怕有一天离孩子而去的时候,还没有教好孩子。”
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每一位父母都不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输”。
▪ 清楚了解孩子性格
是教孩子体面输的第一步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质,吃软不吃硬或者软硬皆不吃的脾性,父母必须随机应变才能够达到目的。
如果孩子是“不能赢就不玩”的不妥协型,那他更需要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才能体会“赢”是怎么回事。
如果孩子属于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怕输型,父母则应多鼓励,先把标准降低一些,在遇到困难时,要温和地坚持,鼓励孩子完成任务,循序渐进。
如果是胡可的儿子安吉,在遇到钢琴比赛失败这样的情况,只需要让他自己消化失败的结果,然后陪着他总结;如果是像邹明轩这样脾气犟的,则由着他多吃几次苦头,积累经验才好。
▪ 和孩子谈论失败
不要害怕谈论失败。让孩子知道,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比如失去一个重要客户时,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和以及之后如何继续。
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简单、充满期盼的,他们不会意识到人生的旅途将会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当事情没有按自己预想发生时,即使自己已经很努力,我们还是要接受,然后继续走下去。
▪ 三次忠告无效,
请让孩子“疼”一次!
对于孩子,父母一辈还好,再往上老一辈的人都是隔代疼,宠得不得了,要什么给什么。
但是这恰恰是让孩子输不起的来源之一!犯了错,说一次不听,两次无视,三次当耳旁风,家长与其责骂孩子,不如让他疼一次。
对待孩子的需求,要善于运用“延迟满足法”,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懂得“等待”的意义,培养出克服当前困难情境而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其实,孩子“不愿输”并不是坏事,但是一不留神“不能输”、“输不起”就很容易成为“偏激的固执”,因此让孩子适应「输」的逆境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的“逆境商”,可以让他明白“输”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父母可以陪他一起梳理比赛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 让孩子面对新环境,
独自去闯!
由于孩子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多重视,导致他们的“舒适圈”很小,一个个养成了“洞里虎”。一旦走出家门,到了陌生集体中,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
因此家长尽量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除了多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之外,还应该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包括鼓励孩子储蓄、自己去付账等等。
这么做能够帮助孩子扩大“舒适圈”,在应对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鲜明的效果。
▪ 帮助孩子承认失败
承认失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有点困难。人们常常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是千方百计掩盖。
要孩子承认失败,需要用同理心对待孩子。
不要只跟孩子说:“没事,下一次会更好”,这样的说法,其实没办法有效地消除孩子的沮丧和失落,也没有正视失败。
更应该跟孩子说的是:“我知道这件事失败了,你真得很失望,我也知道为了做的更好,你已经努力过了。”
▪ 帮助孩子接受失败
很多时候,当我们失败时,可能当下并没有办法去做什么或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被曾经的朋友疏远时,有时可以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解决,但也很可能找不到原因无力解决。
那就需要让孩子了解并接受,虽然我们努力去做,但是不会被每一个人喜欢,我们需要学会去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和不完美的自己。
▪ 鼓励孩子从失败中学习
通过孩子的失败是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
与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启发式的探讨是否有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在一场体育运动中失败,那就和他讨论一下为什么输掉这场比赛,是因为技术不如他人、动作不够熟练、配合不好或者是运气不够?
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是不是学习方法不恰当,是否应该多请教老师?等等。
失败时,孩子需要在“接受”和“改变”之间找到平衡,学会去接受失败,忍耐失落,平复自己,问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并努力做出改变。
▪ 为孩子创造失败的机会
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在简单的学术活动中经历失败,并向他展示如何面对失望。
比如与孩子下棋,家长如果输给孩子,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积极乐观的态度,分析输掉的原因等。到孩子输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输”。
▪ 容忍孩子失败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失败不去阻拦、保护,是非常难做到的。
但是,父母必须要停止围绕着孩子、过度的保护孩子,我们要给孩子经历人生百味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从中锻炼处理自己的情绪、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能力接受新的挑战。
▪ 不要让孩子忽略规则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因为好胜去改变或不遵守规则。或者在孩子摔倒时,家长假装责备绊倒孩子的石头或地面。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因为失败而难过,但更要教会孩子遵守游戏规则。
在这点上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坚持遵守规则。当孩子看到他人插队、穿红灯、走捷径、作弊时,家长依然带领孩子遵守规则。
▪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梳理问题
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你会如何应对?经常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听见父母对孩子吼:“不许哭!再哭你就一个人在这儿呆着!”
但是孩子哭就真的是在无理取闹吗?
并不是。对于孩子而言,哭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一种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发泄。
在孩子因为输掉而出现糟糕情绪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倾听孩子的话语,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千万不要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再理你了”这样的话,否则孩子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其次,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要给予回应,表示“理解”和“认同”。但是,接受“坏情绪”不等于接受“坏行为”。
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帮孩子找到“下次怎样做可以比这次好”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建立好习惯。
很重要的一点:慎用表扬。夸奖孩子的时候去夸他实际的行为,而不是天分。说一句“你帮助了别的小朋友,真棒!”比“你真聪明”要好一万倍!
▪ 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
如果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在学习、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时,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大家不必对心理咨询怀有偏见,往往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点拨或方法,可以很快帮助孩子解决焦虑。
比如,孩子在做作业中害怕失败和不如同学,会出现一直不停擦掉、重写的举动。专业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认识到,写不好是可以被接受的,让孩子明白,有些事做得不那么完美,并不代表什么。
没有一次考试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
输后帮孩子重拾信心,
才能站在人生的高处。
当孩子无可避免地遭遇失败的时候,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帮孩子重拾信心呢?
就像许多孩子去参加钢琴比赛,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位。当孩子输掉的时候,家长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在孩子刚输掉的时间里立刻采取具体有效的手段:
第二个阶段则是陪孩子从输掉的阴影中走出来:
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从小输不起的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变得苦不堪言,教会孩子学会输,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让他在任何一件事上都优先立于不败之境。
比如留学。
美本留学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标化成绩、课外活动、国际课程等,没有一样不是需要花费孩子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失败和挫折,是任何一个孩子在这条路上都会遇见的拦路虎,甚至是不断重复地经历。
但是,古今中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哪个不是在失败中继续勇往直前呢?
蜥蜴断尾求生,是一种取舍。人生,总是要经历一些痛苦才会获得更大的成长,不是吗?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