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育的从业者,我们最近的看到了一篇流传很广并且引起人们广大关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由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所写的。
陈志武
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他在里面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
“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陈志武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教育上,我们也从他的文章中提炼出了他核心的观点。
1、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国内多数高材生专业突出,但是思维方式僵化、偏执,社交能力差,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处于劣势。
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2、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
3、美式教育:课程安排宽泛,不排名次
美国幼儿园、小学从来不会给学生排名,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那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学生;
中国是完全相反,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会对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自信心。
4、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
美国重视思辨能力的训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者跟别人辩论。
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5、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陈志武老师主要是从美国的通才教育,给学生带来思辨能力的角度,论证了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不同。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