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申请美本的家长学生、还是国际高中、升学申请老师和标化考试的老师,我们谁不希望孩子能进藤校?
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却说:“别送你的孩子上常青藤,美国顶尖学府将把你的孩子变成僵尸”。
他在常青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在哥大读完本科,后来继续在那里读完博士学位,并当过5年的研究生导师,再后来在耶鲁任教10年。从他的经历来看,他有资格发表以上个人观点。
藤校学生像极了一群优秀的绵羊
这个观点极具颠覆性和争议,为了更好分析其观点。我们从其代表作《优秀的绵羊》更深入了解其观点和来源。他说这本书是写给20岁他本人的一封信,回答“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藤校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很聪明,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他们被包裹在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家长和学生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因此经济学成为众人皆爱的专业。
而金融和咨询也成为最受人追捧的职业选择。2017届哈佛毕业生,从事金融和咨询者占到一半。而耶鲁大学2010年的毕业生中,有25%选择金融和咨询。但在德雷谢维奇对大一学生进行调研时,问他们对毕业之后的计划,没有一个人谈到咨询或投行。而高校也更加商业化运作,这极大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消费者”,学生占有主动权。学生购买的是享受,学校销售的是服务。一方面,学校成绩膨胀严重;另一方面,毕业率也会影响到U.S.News排名,大学根本不敢不让学生通过。这种商业模式下最重要的是排名、科研、录取率和校友捐款。教学不算重点,藤校很多是大课堂,几十甚至上百人听课,老师只讲很少跟学生互动,学生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大牌教师不给普通本科生上课,给新生上课可能是临时教员,像博士后。科研才是最重要,能拿到政府和企业科研经费。
常青藤盟校本质是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并不是发展体育运动的体育联盟。
19世纪末的常青藤盟校并非一直以来就是富家子弟的专属。铁路系统把分散的区域连成了整体的网络,地方精英们需要通过交际让自己成为被众人接受的贵族,尤其时新教徒的安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这些年轻绅士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平台,同时为了弱化“书呆子”的形象,大力鼓励课外活动,尤其是彰显男子气概的美式橄榄球。
在《被选中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迷史》中揭秘,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是录取要求,公立高中根本不教,但“对口”的私立贵族学校专门开设。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其录取新生中22%来自美国100所高中,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其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如果是公立高中的普通家庭学生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了。
一所大学的好坏,取决于它所拒绝的学生数目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首次发布了大学排名,名校间的竞争拉开序幕。其中录取率就是非常重要,当然是越低越好。大学变得更加擅长做市场营销,鼓励那些明知道根本不会录取的学生来申请。从1992年开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中,18所录取率下降超过50%。德雷谢维奇参加过2008年耶鲁招生录取工作,其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列表被称为“个人炫富”名单,如果只有五六项就算出师不利。
另外,招生官通过无数次现场招生咨询,对于自己负责地区的高中非常熟悉。根据所有申请者档案里的各种指标(如SAT考试成绩、GPA、成绩排名、教师推荐信、有专长的运动员、校友子女、多元性等),得到一个综合评分,1到4分,1分一定会录取。而3和4分学生占3/4,他们希望渺茫,除非是国际级运动员或最高级别的捐赠家庭。整个决策过程平均每个学生3-4分钟。先听陈述,然后发问,再参考推荐信,最后5人投票。成功的申请者大概有两类:“全能冠军”,或“偏才”,且要足够“偏”。比如音乐打动整个耶鲁大学的音乐系或获得某项全国大奖的理科生。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
“直升机式父母”和“溺爱式父母”你属于哪类?
德雷谢维奇把家长分为两类:“直升机式父母”,他们盘旋再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时不时批评,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虎妈”蔡美儿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要求孩子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另外一种是“溺爱式父母”,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
更推荐“博雅教育”
德雷谢维奇推荐美国的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更加多元化,像真实的社会。经费来自政府为主,不关注排名,当然排名也不好。还有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教授根据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学生也不是为了就业跟只关注专业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也反对教育专业分类化,他们开展“通识教育”,尤其是“名著课程”。在《临终时最遗憾的五件事》一书中,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揭示了她的对象在临终时最大的遗憾:“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以上就是德雷谢维奇在其《优秀的绵羊》中个人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