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爬藤”之路如此艰难?对于想要“爬藤”或者想要挤进排名靠前的非藤校大学的同学们,我们又应该如何成为那个梦校想要录取的人呢?
其实名校看重的更多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做人的品质,做事的毅力,以及是否能够依靠出色的能力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名校虽然看重成绩,但是成绩好坏只是衡量考生综合能力的一小部分
名校录取的孩子成绩都很好,但是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都能迈入名校。原因就在于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其他很多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因素。
在美国硅谷,工程师们的后代比例很高。于是在数理化方面是一定要龙生龙,凤生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很多亚裔家庭,虽然生活在美国,可是家庭的教育依然是东方模式,奉行成绩至上,而非兴趣至上。
传统的东方教育,并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锻炼健壮的体魄,建立孩子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比赛成绩,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
于是乎,数学学术活动奖收了不少,科学学术活动奖,Intel奖也都纷纷囊括,还有各种乐器表演,演出经历,可以说才华横溢。可是这样才华横溢的孩子,为什么还是没有机会进入斯坦福和常春藤名校?这要是在中国,早就非清华北大莫属了。
原来在名校的眼中,成绩只代表过去,并不预示未来。各种补习班,学术活动班,刷题刷出的好成绩,并不能完全展现孩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才华横溢”的孩子和名校期待的“优秀”生源依然山高水远。
如今名校的录取率低,四年毕业率也很低。家长们以前觉得上了名校,孩子的未来就是康庄大道,毕业后直通Google, Apple 和Facebook等等好公司。其实不然,名校的四年本科毕业率在40%-76%之间。孩子上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的“督促”,离开了各种补习班的刷题猜题,是否能够自愿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如期毕业,还是未知数。名校其实清楚地知道,考生们的好成绩,是有很多套路和捷径的。
二、名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
凭心而论,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办学校最怕什么?无论孩子年龄,种族,家庭背景等等,答案都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学校最注重的是安全第一!学校最怕的当然是学生在校期间非正常死亡,非正常受伤!名校也不例外。名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从他们录取就能看出端倪。申请名校要求的文章(essay),不仅有自我评述,还要阐述许多问题和观点。
以斯坦福申请为例,斯坦福要求申请者根据几个主题任选几篇文章,下面这张图就是来自于申请斯坦福大学的作文要求:
▲斯坦福大学申请作文要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阐述你曾经的失败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你是如何从失败中学到经验教训以帮助未来可能的成功?”,“作为一个青少年,你觉得最好的一部分是什么?最艰难的一部分是什么?如果你的朋友或者弟弟妹妹听你的话,你有什么忠告给他们?”......
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名校对于申请者抗挫折能力,心态甚至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
而亚裔,在这一方面恰恰是最薄弱的。美国大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亚裔男孩的内心自我怀疑最为严重。东方家长式的权威,和西方随心所欲的自由格格不入。而亚裔男孩就在这种激烈地冲突下成长,内心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怀疑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里亚裔族群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最少的种族。东方人的面子,真是害人不浅。
亚裔家长们也觉得委屈,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未来。毕竟,我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可是不一样的,这里不是中国。东方家长式的权威在这个自由的国度并不被认可何况推崇。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父亲,他的儿子就读于帕洛阿尔托(美国旧金山附近城市)最有名的高中,在最灿烂的年华卧轨自杀。因为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与父母的冲突,和自我的怀疑。
他的父亲在儿子自杀后,四处奔走讲演,提醒华裔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尊重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是独立的拥有完整人格的青少年,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内心。哪怕他们的选择会犯错,也让他们自己去亲身经历这些挫折,再从挫折中学习。而做家长的不需要权威式的指指点点,只需要在他们遭遇挫折时始终如一的鼓励。
他说,这些领悟都是在失去他的宝贝以后才幡然醒悟。他将他的痛苦展现在众人面前,希望家长们真正重视起来,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呼吸成长的空间。未来是在孩子自己手中的,他们的路需要他们自己亲自来走。
名校眼中的亚裔孩子,事实上已经默默地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数理好,聪明,有才,内向,矛盾...如何能够颠覆名校招生人员的心理定势,那就要从所有的申请材料文章中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到他们强大的独立的内心。
斯坦福的校训: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而报名斯坦福的亚裔少男少女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曾经拥有这样自由的心和思想,以及行动呢?
三、名校甚是看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申请斯坦福大学必须完成的文章中,还有一部分问题是为了衡量申请者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请阐述你对于他人最有益的贡献是什么?期间所遇到的挑战和回报?”等等。由此看出,名校欣赏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一枝独秀,而是更加在乎学生是否应用出色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去推动一个团队群体的进步。
名校真正想要招收和培养的,是具有领袖潜质的学生,在未来发挥领袖才能,造福社会和周围的人群。这样名校的教育理念才能继续发扬。
不得不说,亚裔族群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式微。亚裔族群在社区,学区乃至城市或者每个州的领袖人物相对于亚裔人群的比例都是最小的。这说明亚裔确实将“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贯彻得很彻底。
而名校给出的机会,则是倾向那些不仅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能用爱心和能力帮助和回馈了社会的青少年。前一段时间被多所常春藤名校录取的华裔女孩就是如此。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闲暇时帮助有语言需要的人群。
亚裔少年一枝独秀,未来可以惠及自己或全家;但是相对于其他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考生,虽然不及亚裔少年如此才华横溢,但是未来或许不仅惠及家人也会惠及社区,惠及社会…名校两相取舍,亚裔少年往往就败在“一枝独秀”上。
1. “高知”家长很多,对孩子的教育有前瞻性的家长不多
现在很多家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特别是很多中产阶级家庭更是把教育视作让孩子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所以每个父母也都会为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提供能力所及的条件。
但往往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家长盲目的为学生准备各个暑假的夏令营,去各个国家参加高大上的“游玩”,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的“游玩经历”到底意义何在。相比较而言,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学生家长对这样的项目的鉴别能力会更高。
从地区分布和数据可以看出,藤校录取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重点高中,这样的重点高中如深圳中学,不乏大量华为、腾讯、深圳大学职工的子女,这是一个非常“高知”的家长群,能够在子女的教育上提供大量的帮助,尤其是科技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深圳中学几乎都有学生被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学校录取的原因,而北京,集中了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其资源是得天独厚的。
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这群高知家长,若可以很早的判断出孩子所擅长并愿意追逐的领域,早早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加以引导,使其所在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那么最终呈现在招生官面前的这个突出的申请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每一个突出出来的学生的履历上和申请材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颗在某方面一直追逐的心,并不一定是某个专业领域,也许是一直以来对人类与动物和平相处的关注,也许是一直以来对家庭关系修补的努力和关注上,也许是一直以来对计算机游戏的深入钻研上。
早期规划至关重要,但凡被藤校或者名校录取的申请者,无一不是有早期规划有早期目标的。静等花开,对于目标是藤校和名校的学生来说,也许不会有开花的那一天。所以,如若您是一位对孩子教育关注、并有前瞻性的家长,那孩子就先赢在起跑线上了。
2. 被误导的“个性化”
众所周知,美国名校要的学生不是只会学习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但高分未必低能,TOEFL和SAT分数高的学生,也代表了学习能力强。所以对于申请美国藤校或名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首先要证明的依旧是以分数为导向的标准化考试。
除了标准化考试,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咨询的时候,会直接问“背景提升”的问题,这么专业的词语由学生和家长说出,可见近两年市面上兴起的所谓的背景提升的机构所做的宣传力度之大,也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背景提升有多么的“深入人心”有多么的“深得人心”。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不再只以分数论断,是进步,明白分数不是进名校的唯一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市面上的背景提升这么深得人心的原因。但纵观这些背景提升机构,我们可以考虑几个常见的问题:
1. 现在已经高二的学生马上面临下半年的申请,还在苦苦挣扎于托福或SAT的考试中,有时间去参加所谓的背景提升吗?目前这个阶段,标准化考试和背景提升如何取舍?
2. 某XX机构组织背景提升活动,去云南一个山里做两周的支教。在临申请之前去参加一个支教活动,目的是为了体现申请者哪方面的能力?不管是为了体现哪方面的能力或爱心,临申请之前的一次行为,我可不可以认为是作秀?显然这个秀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
3. 现在大部分的背景提升都是在国内的包装的,非常普遍,某XX机构组织安排国外短期背景提升活动。仅仅一次为期两至三周的国外的背景提升活动,是否经过详细考证,是否有利于申请者的整体留学方案,还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赚钱的噱头?
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以及申请指导机构,还停留在拼活动数量、拼活动“高大上”程度上。同时,由于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和偏重标准化成绩的比拼,学生们的校内外的活动、大型公益等经历也是少之又少,如若临时准备,很可能会出现疲于应对标准化考试和活动的尴尬局面。
在这里提醒各位准留学生,申请美国名校需至少提前2-3年开始准备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在留学的准备过程中,你会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和感悟,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能一蹴而就的结果。
3. 申请准备的理念还停留在留学机构代办
一线城市的准留学生和家长会有更清晰的认识:留学机构,更准备的定义为“升学指导机构”,不是留学办理机构。
升学指导,是辅助学生来做留学的各方面准备,从最初的性格个性呈现、学生的成长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兴趣爱好所在、如何进行选校包括选校辅助工具和书籍、如何进行选校中的学校调研、如何搜集意向领域的相关素材、在指导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下寻找提升背景的项目活动、构思文书的写作风格、立意主题和切入点等文书创意写作、如何做申请、提交申请后与学校的有效联系、如何安排campus visit等。
而内地的一些学生和家长不太接受这样的理念,甚至认为我付钱买省心,一切全由留学机构操作。
事实证明,更早和留学指导机构一起做规划做调研做准备的学生,不但结果更好,而且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会学的更多,比如调研方法、信息的过滤、收集、整理与加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态度,积极与辅导老师团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顺利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些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涯出问题的关键因素。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前提下,更多的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得到更多让他可以更快适应美国教学和生活的能力。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