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在美国读本科时,也曾申请到德国慕尼黑工大交流学习,毕业后,在新加坡的中小学体系里任教近一年。此一番经历,我得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方式有所亲身体会。与欧洲,亚洲大学奉行的专业教育不同,美国的大学本科,仍然提倡的是通识教育。
不论是中国的高考,英联邦国家的A-level,还是德语国家的Abitur,这些大学入学考试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本科方向为理工学科的学生需要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试,而想要攻读人文科学的学生则需要文学,历史,社科方面的成绩。相比之下,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仅仅考察学生的逻辑(阅读),写作和基础数学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在高中毕业时不具备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只要这名学生表现出对此领域的浓厚兴趣,并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仍然会接受并鼓励他/她攻读这个学科。所以,在美国的校园,遇到数学系的大一新生学解一元方程也不足为奇。
我是被伊利诺伊大学的材料科学系录取的,但最初的两年时间里,我只上了两门入门级别的材料科学专业课,而其它课程几乎都是理工科的基础课。这些课大都由三部分组成:讲座课,讨论课与实验课。上课的每个环节也都细致入微:讲座课课前会有需要完成的预习资料,课上会有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课后需要完成相应的作业;讨论课会分成不同的小组,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习题;实验课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然后以个人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平时上课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构成了这门课大部分的成绩,而期中,期末考试往往只会占到20%~30%的最终成绩。通过这些基础课的锻炼,学生才得以在之后的专业课上,或学校的研究室里,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整理出专业的实验报告和论文。
除了材料科学,我在本科期间同时完成了数学学位,这也得益于美国大学奉行的通识教育:对学生广泛的兴趣给予鼓励与支持。去大学之前我完全没有学数学的打算,而通过第一门微积分的课程,我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材料学院与数学院的指导教授交流后,我了解到只要完成两门专业所需的课程,并保持良好的成绩,那么本科就可以完成双学位。简单的申请之后,我便可以同时学习两门我喜欢的专业,并最终按时毕业。
美国大学毕业要求本身就包括一项“通识教育”。要求不论专业,每个学生必须选择至少两门自然科学,两门人文科学,两门社会科学,两门英语及两门外语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我得以了解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东亚文学,音乐,德语等等各个学科领域,并有机会认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学者,教授。除此之外,毕业不要求的课程,只要学生有能力,有兴趣,那么便可以正式注册上课。在课业不繁重的学期里,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了天文学的有关课程。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学习具体的知识,不在于大学这四年,而在于之后人生的几十年。与其凭自己的感觉,在一片漆黑里认定一个方向猛冲,不如先平静下来,慢慢地摸索着,在这知识的殿堂里一步一步地前行。
“Education is what is left after you have forgotten all you have learned.”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