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玛丽莲先生的后院”
(1)申请项目往年的录取情况一般包括什么?
(2)为什么要查找项目的往年录取情况?
(3)这些信息应该怎么找?
(4)一个项目的哪些信息最重要?
对于还在犹豫自己是否应该DIY的同学,这篇文章会让你大致了解信息收集是否有传说中的那么费劲;对于已经决定DIY的同学,就把这篇文章当做攻略来看吧。
那么如何对应两者来理解呢?举个例子,Harvard GSE(Gradu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指的就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科技专业。
官方信息提供的角度来说,一个项目的往年申请情况展现了项目学生每年的注册人数、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注册人数、学生的国籍和种族背景的构成、学生硬件条件(托福、GRE、GPA等)的平均水平等。
这里需要注意,数据的统计数据库都只是已经在项目注册学习的学生(registrated),而不是项目发放了录取通知的学生,所以数据真实反映了选择就读这个项目学生的背景条件。一个项目可能会给很多硬件条件很好的学生发录取通知,但是这些学生未必会选择就读这个项目,录取的双向选择能够让我们通过项目往年录取情况清楚地了解到,什么样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
如果官网看得你晕头转向,很难快速搜索到我说的这些信息,第三部分会手把手教你怎么找。
如果人脉这个词让你觉得望而生畏,而且你还有点社交恐惧,别害怕,我会在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为你支招。
非常重要。
官方渠道提供的历年注册人数和国际生占比能够让申请者对学院或项目的容量有所了解。其中,国际生占比需要大陆本科申请者给予关注,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在跟国际生竞争,跟美国本土的学生并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差别在硕士项目中的体现并没有特别强烈,但是博士项目中可能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官方渠道提供的注册学生硬件条件(托福、GRE、GPA等)的平均水平能够为申请者提供直观的度量尺。如果你的硬件条件在项目往年注册学生的硬件条件之上,你由于硬件条件不够被项目拒绝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小了;如果你个别硬件条件在往年水平以下一点点,那么你也不必过于担心,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软实力更加重要。
官方渠道能够提供的信息非常客观,能够为申请者提供项目情况的概览。但是来自官方的数据往往不会精确到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官方会提供教育学院2017年注册人数600人,但是往往不会具体到该学院下英语教学多少人、教育科技多少人、教育心理多少人......这些具体的信息可能会写到每个项目的介绍里面(具体如何找会在第三部分讲),也可能只能通过个人渠道的信息了解到。
个人渠道收集的信息会更加具体,如果你能够找到就读同项目的学长学姐,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具体项目的规模、国际生和中国学生的占比、大部分学生是否有工作经验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帮助你给自己定位,甚至你预测出自己成功申请的概率。
终于迎来了本篇文章的重点,下面我会分两个官方和个人信息收集两个部分来说。
A. 找不到想要的信息,很可能是关键词的问题——官方信息搜索
如果只是在学校官网里面无头苍蝇似地瞎转,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但是效率太低了。退出学校官网从搜索引擎里面找,反而会有意外收获。
第一步,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你将申请的学院名称是什么,注意,是学院的名称!比如教育学院叫做GSE,是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简称。
搜索方法:搜索大学名称,点开官网,菜单栏Academic--Schools(图1),里面就是这个大学全部的学院,进入你申请的学院官网可以从logo看到学院的简称,还有该学院开设的项目。
第二步,回到搜索引擎输入“大学名称+学院名称+current students”(后文中总结了其他关键词),比如我需要搜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育学院,我就会输入“UPenn GSE current students”。图2展示的是在百度中的搜索结果:
小提示:用google搜索英文信息的准确度会相对高,但是搜索信息其实十分简单,百度也完全够用。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说,我不需要自己去找相关项目的前辈,一些中介已经开设了类似的半DIY服务,直接为我配对了呀。但是配对的只是一个人,个人的主观色彩会很影响我们对于项目的判断,所以我非常建议申请者多问一些前辈呢。我在申请季求助过的前辈们,都为了提供了非常有效且不易挖掘的信息,这种咨询服务会花费他们的时间,而他们还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一个申请季只帮助固定数量的学生(撑死两三个)。同时考虑自身时间和精力,他们只是直接跟申请者联系,不通过中介等第三方。大佬还是要自己挖啊!如果你有兴趣挖一挖靠谱的前辈,就请看下面的建议。
挖大佬第一式:朋友圈
——耐力HP高
每年从1月到4月朋友圈都会有很多学长学姐晒录取通知,刷朋友圈的时候点进去看两个重点“什么学校”和“什么项目”。如果他们申请的项目跟你要申请的项目相关,就记住他们的信息(也许你可以列一个名单),这些前辈有可能跟你要申请项目的在读学生成为同学,找个时差合适的周末私聊一下前辈,请他们帮忙做咨询或者推荐一些可以咨询的人。
就算你的学长学姐所申项目跟你不相关,也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认识其他专业方向的同学,社交面比较广、参加的学术项目比较多的前辈,有可能拥有各类学科的朋友。对于你来说,他们就是你的潜在信息源。
所以不论是大学里面举办的各种留学中介分享会,或者是学长学姐的朋友圈,你都可以稍作留意,收集一个可以求助的前辈名单。如果学长学姐不太愿意加微信号,完全可以要一个邮箱,因为留学的同学经常要看邮件。如果你的朋友圈有一位可靠的、跟你感兴趣专业方向相关的前辈,申请季就要厚着脸皮抱紧他们的大腿。
挖大佬第二式:“利用”朋友
——运气HP高
你的身边总会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申请战友,你们平时会聊到自己申请的学校和项目,这个时候要表达“我们一起帮助彼此收集信息”的态度。即使大家申请的项目完全不一样,也难免会读到跟对方申请项目相关的优秀微信推送或者认识非常成功的申请前辈,帮助彼此收集信息会大大提高效率。虽然这其中的运气成分比较高,但是多一个人的帮助,就会给你加运气HP!
我认识对我申请季帮助最大的前辈,是通过一篇朋友给我的推送,她是个立志于经济学的姑娘,跟我喜欢的教育学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善良的她偶然看到一篇非常棒的推送,就送给了我一个申请季的指路人。其实大佬就在某个命运的转角等着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了。
——从聊聊开始
搜索:“学校学院名称+talk with/meet students”就可以找到相关信息。
翻一翻你喜欢项目的官网,可能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很多项目都会给申请者提供与在读学生交流的机会。一些学校会列出学生名单,供申请者自行选择;另一些学校会采取让申请者给特定邮箱发邮件的方式。不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项目官网提供的资源都能100%保证与你聊天的人是真的在读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项福利往往要求申请者尽早联系。
采用这种信息渠道联系到的学生可能并不是中国人,那你可以先跟ta询问项目规模、实习机会、科研机会等信息,然后再问询是否能够联系到项目中的中国学生。在北美项目申请中,国际生跟本土学生不在一个pool(暂且理解为申请池)里,在美国读本科的学生和非美本的学生也不在一个pool,所以找到大陆本科背景的前辈至关重要。
挖大佬最终式
——如何开口
每个人都多少会有社交恐惧,不知道如何向一位不太熟前辈套近乎,然后询问信息。那么我就为大家提供开口必备信息:
初次见面
•自我介绍(名字、学校、年级、专业)
•申请项目介绍(希望申请的专业/某个项目)
•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
(有可能前辈会给你推荐你更加喜欢的专业方向,所以适当聊一聊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询问学长学姐是否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者是否认识该专业的人
如果找到了可以咨询的人,在提问之前最好表明以下几点:
•可以等前辈有空的时候找集中的时间聊一聊
•愿意支付一定数额的咨询费
向前辈询问项目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约1-1.5个小时聊一聊天,集中的时间能够让你们集中、细致地讨论项目,甚至为你评估申请背景,而你支付的咨询费跟你给可能会中介砸的那好几万块钱比,就是一个零头。如果你非常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人品很好、水平又很高的学长学姐,你甚至可以问他们愿不愿意帮你修改简历和文书。有人会说,去海外读书的前辈未必英语水平就会比我好呀,所以我建议先聊一聊天、做一做评估,了解一下前辈的水平和为人,再决定要不要抱这根大腿。有的前辈会表明自己没有精力做,但是也许会推荐其他认识的人,所以不要担心,大佬挖一挖总是能挖到的。
同项目或相关项目的前辈能够最直接地为你介绍项目的情况,并且帮助评估申请难度。下面列一个清单,大致总结一下可以跟前辈聊的话题: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