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国际学校践行“ 全人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人格的培养。作为国际学校妈妈,龙静女士认为,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群“ 有爱、有个性的孩子” 。首先,他们真诚而友善,同学间关系融洽。第二,这里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他们没有“ 主科、副科” 之分,所有选择的科目都平等对待、全力以赴完成。第三,国际学校学生价值观很正,做事情很有原则。受欧美风气的影响,国际学校的学生做事也是公事私事分明,不会因为朋友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影响自己的选择,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非常难得。第四个特质是勇于挑战自我,即使是是理科思维的学生,为了作业呈现出特色,他们也会选择音乐、艺术的形式去诠释自己的构思;最后一个就是阳光自信,因为国际学校赏识教育的氛围,他们没有普遍中国学生有的考试压力,活的更简单、更自我。
中文成为很多国际学校学生最大问题
如果说国际学校学生有全人的素质、欧美学生的落落大方,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中文不好成了很多国际学校学生的尴尬。龙静的大女儿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从两岁开始,小女孩就在国外生活,先后六次在不同国际学校之间转学,全英文环境使得孩子错过了母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而现在她的中文可以交流,但是依旧很难用中文思考,语言的缺失引起了连锁反应,她很难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家长应该重视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其实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金钱,而是家长的心态、陪伴的质量和给孩子创造的氛围。家长一定要先提升自己才能给孩子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龙静:我叫龙静,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两岁的时候,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跟随我们在国外生活过不同的国家、地区,所以她读过六所不同的国际学校。分别是:多哈的一家英国幼儿园,PARK HOUSE英国学校,雅加达美国国际学校、新加坡的加拿大国际学校、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国际部,现在就读于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八年级。我还有一个孩子,小学三年级,在公立白家庄小学。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体验,我今天主要把我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这十一年的体验跟大家来分享。
我要跟大家分享三个部分:第一,国际教育下学生的特质。第二,我的大孩子在国际教育中的失误。第三,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做好孩子的指引和陪伴工作。
国际教育下的学生的特质
大家可能对国际教育和国际学生有一些了解,可能会想象他们是什么特质。其实每种教育,不同体制的教育, 也好,英国系统也好,美国系统也好,都有自己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些是校长们讲的,我就讲一个作为家长看到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国际教育,在我女儿身上和在她周围的同学身上反映出来的特质,通过这些特质的分享,可以给家长们打开一扇窗户,看到国际学校里面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
我分享的第一点是在国际学校的班级里,同学们的关系很融洽,大家交往的原则都能基于善待他人。
比如说每年的暑假,因为暑假时间很长,暑假结束之后在开学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会有一个称为“ 暑期综合征” 的问题,或者要开学了,觉得有点紧张不想开学。也有的人是开学之后有一两周的时间要适应。但是在国际学校,一般感受不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很期待开学,很期待跟同学在一起。像去年的8 月份,新8 年级开学的时候,头一天晚上我们家孩子就说,哎呀,我太激动了,明天要开学了,又要跟同学们在一起了。第二天这一整天他们整个年级都处于一种沸腾的状态。我说你们这么高兴有什么原因吗?回答说:没有原因,我们就是觉得特别的高兴。所以我觉得这个在很多学校是看不见这种场面的。
在国际学校你也很少听说有一些暴力的行为,或者是欺负弱小的行为。因为只要是国际学校,它对这种行为的处置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惹事两次、三次的学生都会被开除。所以,大家都觉得我们应该善待他人。
前两天我女儿跟我说,你看我们年级整体进入青春期了,很多同学就不像原来那么好了。我说,那是有矛盾还是怎么不那么好了呢?她说:比如早上进班还高高兴兴,下午坐在那儿突然就说“ 烦死了,谁都别理我,我不想说话” 。我把这个现象归结为当一个人在一个舒适的、信任的环境中的时候一种撒娇的行为。你想想这样的教室是不是也挺可爱的?
特质是发展均衡
当你问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你们主科有什么,副科有什么,他会听不懂你这个问题,什么叫主科、副科,在他们的辞典里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每一个科目他们认为都应该全力以赴地去把它完成。
还有就是像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有些人参与的多,有些人参与的少,大家也不会计较,觉得我花了我私人时间这么多,占了我学习时间,就没有这种想法,他们觉得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应该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特质是价值观比较一致
我感觉这么多个国际学校走下来,每一个学校之间的价值观也很类似,我们在的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价值观都非常相似。你看美国学校、加拿大学校、英国学校,这都是不同流派的国际教育,但是学生的价值观很一致。我举两个非常小的事情来体现一下:
我女儿五年级的时候在协和双语学校国际部,上海的国际教育比北京起步要早,我女儿插班进去的时候,他们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一年级就在国际教育中一直这么走上来的,但是在北京我感觉一般都是四五六,包括七八年级,从公立学校往国际学校转。在五年级的时候,他们班插班进来了一个男同学,这个男同学非常自我,爱炫耀。比如说课堂上回答完一个问题,也得炫耀,对自己的家庭也特别喜欢炫耀,他们班的同学都不接受他。直到有一次发生了一个特别严重的冲突,在课堂上他又犯了这个毛病,一个班的学生都起来跟他对着干,全都跟老师投诉,说请他出去,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班里面。当时五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把这个学生能够融入到这个班级,实际上就是理念性的融入,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后来我们离开了协和,也不知道这个学生怎么样了。
我经常碰到家长问我,说我想把我孩子放到国际学校,但是我特别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国际学校里攀比的风气特别严重?其实我想说的是,真的不严重,我还没看到哪个学校有攀比的风气。你会感觉到根本没有滋生攀比的土壤。
还有一个例子,去年八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我女儿他们年级要选出一个学生会的代表,因为一个年级只有一个名额进学生会,当时参加竞选的有三四个同学,有两个竞选的热门人物,一个是学生六年级、七年级都曾经是年级的学生会代表,这个女孩子非常外向,跟男同学也能打成一片,跟不同年级的人也都很熟悉。还有一个同学参加竞选,她是比较新入校的,但是在同学当中的口碑很好。
有一次我开车拉着三四个女孩子,我听她们几个在后面讨论竞选的这个事情。我问:你们选谁?你们跟那个已经是学生会代表的同学关系特别好。我说:你们会选她吧?她们说我们会选另外那名同学。我问为什么?她们说我们觉得她更合适啊,我们是跟她(已经担任过学生会代表的那位同学)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另外那位同学更适合到学生会去工作。后来真的就是那个女孩子当选了。而且后来我还听说,竞选海报贴出来以后,竞选宣言发表以后,其实她跟很多男生没说过话,她走到楼道里,男生碰上她会走过去说:嗨,谁谁谁,I will vote for you。
所以,我感觉这些孩子在这一点上比成年人要强,价值观非常好,能够用高于私人关系的眼界去处理问题。他们会选择对的,而不选择关系跟我近的。而且竞选完之后,落选的原来的那个学生会代表,她是第一个走过去跟这个女生表示祝贺的,是真挚的祝贺,说我也觉得你是最适合的人选,而且她们一直到现在都是好朋友。
这是两个价值观一致的例子
第五个特质,国际学校学生的阳光、自信、成熟。这些是外在就能看到的特质。有一次跟我们学校的前台聊天,她们说咱们学校的新生和老生,你只要一跟他说话就看得出来,老生跟你说话,一个个可自信了,可平等了。新生说话就有点闪闪烁烁的,害怕跟老师交流。
在我女儿国际教育中的失误
这个失误就是忽略了中文的学习、母语的学习。
她现在快14 岁,当时在她小的时候,不到两岁带她出国,那会儿她刚刚会说话,我那会儿不懂什么叫母语发展关键期,现在我知道这些,已经晚了。那会儿我就觉得她就在这个环境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呗,将来如果带她回国,到了那个环境就该会说中文了。就是这么一晃上小学了,申请小学的时候填申请表,入学申请表一定有一项就是你这个孩子的母语是什么。我当时看着这一栏填不出来,填中文,她不会说,填英文,我们是中国家庭。我就查字典,查什么叫母语,看到母语的定义是家里几代人使用的语言,我想肯定得写中文。写上了之后,自己还是觉得挺别扭的,因为拿着中国护照、中国家庭,母语还写的是中文,但不会说中国话,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觉得这个不对,还是得加强她的中文教育。我们也做了很多弥补,那会儿我从国内买教材,一到三四年级人教版的中文教材,买描红的,新加坡开发了一个什么有专利的认字的册子,我们也不惜重金赶紧买,想让她认字,但效果都不好。因为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有一个问题,她没被压制课后一定要这么学、那么学,突然按她到这儿天天教她认字她也不愿意。那会儿我们家老二又出生了,忙忙碌碌中孩子语言关键期的时间飞快就过去了。后来我们为了她的中文学习,正好有机会就去了上海,在上海上了协和双语学校国际部,开始了系统的中文学习。但是因为她的英语已经在她的头脑里是她的第一语言了,特别是阅读,她的英语阅读习惯一旦培养出来以后,很难再去培养中文的阅读,她读起来很艰涩,很困难,读不进去。我就查了一些语言教育的书,人家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分家的,你没有语言了,那么以这种语言为媒介的文化就不可能学得会。没有强势的母语文化,就没法深入地思考。所以,现在我感觉她怎么学也就是停留在肤浅的对话阶段。到现在其实她很努力地在学,我觉得她写的中文汉字还处于半画和半写的状态。
在世青跟很多同学接触,我发现这还不是我们家孩子的个例,在世青很多学生中文都不太好,包括原来在协和,很多孩子中文也都不太好。比如七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中文的百词学术活动,单纯让你记生字词,我们家孩子的水平还得了一个中上等的水平,你说四五六年级、七年级,从公立校转到国际校的学生,这些字词记不住,肯定是孩子不重视。原因可能是我到了国际学校,现在是英文环境了,中文就不重要了。而且换了一个语言环境,又得学习,又得学英文,也确实学习中文的时间就少了。所以现状就是以放弃母语学习为代价学英语。
更可怕的一个现象,对文化一旦没兴趣了,很多孩子就对中国的历史没有兴趣了。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历史不了解、不知道、没兴趣,那你的根在哪里?
西方历史书,包括历史教材中国史占的比重都小,只能家里自己补。
万科梅沙书院的负责人王赫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她说:什么叫国际教育?我们在中国接受的国际教育,中国学生接受的国际教育,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这一点我特别特别的认同。我们都是家长,我们不能光谈理念,我们必须得看看孩子将来,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每年几百万的留学生,哪个市场能消化这么大的就业大军?只要你还得需要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找工作,那很可能90%,没准都多于这个数,还得回国来工作。语言也不行了,文化也不认可了,历史什么都不知道了,你怎么跟这些本土的人才去竞争?这是我思考的非常多的一个问题,我必须要替我的孩子想未来。
比如说我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毕业了,你留下工作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是现在我感觉,文科的学生,即便很好的学校出来,也不是很好找工作,这种工作机会少,尽量留给美国公民和绿卡的持有者,那么理工科这些年确实是相对容易一些,但是等到我们那会儿也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很多想接受国际教育的家长认为接受了国际教育,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景,其实这很难说。在这个圈里混得越久,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条路真的就是一条看着风景无限,但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道路,你不能够把国内的这些东西翻篇不认了,这肯定是不行的。而且我们现在公立学校的很多家长,思想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不是以应试为目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他们更重视全人教育,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所以,这些孩子出来之后也很强,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也很扎实,有的孩子一旦出了这个体制的束缚,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都特别强,将来都会是跟我们竞争的人,我们就不能够从一开始就放弃对这一片土地上文化的探寻,即便是你换了国籍,我现在是美国公民了,拿了绿卡了,但是我跟你说两三代之内摘不掉中国人这个标签的,在人家眼里你就是中国人。 你谈中国什么都不知道的话,你还是一个国际教育出来的学生,我不认为很多大学会认可你,在你申请大学的时候。
这是有关于我的失误,因为我意识到很晚了,我们家这个孩子她就成为一个没有母语的人了,其实她二年级的时候,我跟她在新加坡的班主任还说,我这个小孩没有母语。当时那个班主任说我太能体会您这种感觉了,因为我的丈夫就没有母语,她丈夫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人感觉游刃有余游走在东西方文化当中,但是大部分人是做不了深度思考的。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我是一个成长特别晚的家长,我到我女儿快到小学四年级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国际文凭组织,在全世界都上同样大纲的课。我都过了女儿的语言关键期才想起让她学习母语。我特别愚昧,就是因为我没有及早学习了解这些东西。
培德书院的钱校长,他把家长分为5类,说最差的一类就是砸钱的家长,然后是肯花时间陪伴的家长,第三类是能够看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家长、肯思考的家长;第四类是看到问题肯思考问题,然后还愿意做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家长。第五类是让大家自己去想,我也懒得去想了,因为我觉得能做到第四类已经是特别棒的家长了。
现在肯思考的家长特别多,我们自己也有家长成长群,群里大家分享的理念太好了,说起理论说起对教育的认识,都说得很好。那天有一个家长开玩笑说我觉得咱们群里的家长理论水平远远高于行动水平。我一想,可不是嘛!于是我觉得是不是我们真的应该有一点行动了。我想请一些育儿专家给我们做一些讲座,我在找专家讲座之前咨询了一位做教练、心理咨询和顾问的朋友,她跟我说如果你真的想让家长掌握一项理论,掌握一个工具去帮助他的孩子的话,一定不能做铺开面的讲座,那讲座一说面面俱到,家长觉得听着真好,过了以后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学会,她建议我找一样最有用的,觉得家长现在最欠缺的,深入地给他们讲,反复给他们做训练,让他们熟练到生活中马上就可以在育儿上能用到。后来我就跟我请的那位专家说,要不然我们就讲如何跟子女沟通,那位专家听了说,这也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一听这个话题也太大,我就琢磨,要不讲一讲怎么鼓励孩子吧。因为我听说人家说鼓励孩子非常重要。那天的讲座只是花了50 分钟讲,20 分钟互动就结束了。因为在群里她语音说完,还要上传,耽误时间长,其实核心问题就是30分钟讲完了。
有一点对我触动特别特别大,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在斯坦福的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找了一群孩子分成两组,这群孩子都是智商差不多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之后,第一轮先让他们做特别简单的题,他们肯定都能解出来的,做完以后就跟其中一组说:你真聪明,你太聪明了所以能把这些题做出来。然后跟另一组的孩子说:你很努力,你通过你的努力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并且精确地计算了出来,很好。第二轮实验开始,这次拿了特别难的题,他们知道这些孩子肯定都做不出来。刚才被表扬的一组孩子们一看这么难,我不会做,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完了,我们做不出来,那是不是他们觉得我不聪明了?被鼓励的这一组孩子们也没有做出来,但是他们总结原因是因为可能我解题的方向不对,可能我换一种方法,也许时间不够,再给我一点时间,没准我就做出来了。第三轮实验中,这一回的题是他们能做出来的,只不过稍微有一点拔高,你要是认真地思考,是应该能做出来的。这些题出来以后,被表扬聪明的这组一上手没做出来,于是开始焦虑、紧张了,这些焦虑紧张就是因为想:天呐,我这回要再做不出来,他们就会觉得我特别笨,就分心了。被鼓励的那一组上手也没做出来,但是他们想我再想想另外一个方法,在努力想想。所以,最后在智商同样、基础同样的两组孩子当中,被鼓励的孩子做题的成功率高于被表扬的孩子20%、30% 。
他有一个总结,长期被表扬的孩子虚荣心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乎别人怎么想,寻找别人的认可,依赖别人的评价。长期被鼓励的这些孩子,他们成长起来会更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内醒、自信、自励,有自我评价体系。所以,我分享这个例子是你花30分钟,了解了这么一点工具。我们平时太会表扬了,表扬的话张口就说,不用过脑子,特简单,我们说真好,真漂亮、真棒、真聪明。但鼓励的话,你说之前是要稍微想一想的,你想鼓励他什么。其实如果说你用习惯了的话并不难,这都是我们日常用的最基本的语言,就看你有没有习惯去使用。我们现在花了30 分钟,了解了这么一点点,但是我们觉得收获特别大,我肯定会运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当中,那语言上的一点点改变,最后培养出的孩子会有质的区别。
我们家长开始自我提升、自我学习一点都不晚,也不用花太多时间,不用大家非得出去报班学习,非得学得多深入,成专家似的。我现在发现原来我不太喜欢微信的这个东西,全是碎片化的信息,其实不如踏踏实实地去看本书,但是现在我发现就是因为微信里传的这些东西,其实给我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对我的帮助也是挺大的。
另外,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你问他,他不理你,或者回答得特别简单,要不然就是家长问他,他很烦,不愿意跟你说。有的家长老跟我抱怨,说你看我们家的孩子,出去跟谁都挺好,就在家跟我这样,什么都不跟我说,都不跟我交流。孩子这样肯定是不对的,首先这样没有礼貌,肯定有他的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从你自身找问题,你这个孩子小的时候,他还好管,还跟你说,但是逐渐大了就跟你没话了。这时你要想想你花了多少时间陪伴他成长?我们现在200 年前工业革命的时候就是这种教育形式,把孩子往学校里一扔交给老师,你培养去吧,最后培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都靠学校,家长根本没参与到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比如说阅读,刚才有的家长说,我们进了国际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办?在学校里肯定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家庭把这部分工作承接下来。比如说读《三国》,让孩子自己读去吧,别人也有读得很好的,那读不下来的就不读了吗?我陪我女儿花一个暑假的时间跟她一起读,边读边分析,她特别感兴趣,每天会主动约我的时间读书。下个暑假读《西游记》等等。这样慢慢陪着他成长,之间怎么会没有话了呢?还有孩子每天学习大量的知识,他的视野、见识在提高,看到外面这么多东西,你却永远不提升,你就只在那儿做做饭,当当司机,拉着她到处上个课外班,那他就会跟你没有可交流的东西。
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希望家长自己从自身找找原因,最好是别等到已经丧失了话语权的时候你再着急。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