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寻求 A-Level 补习的学生并不是不够聪明或上课听不懂,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四处求助,却总是治标不治本。
孩子上课都听懂了,但是笔记没有逻辑;
孩子作业都完成了,但是做完作业就不知道干嘛了。
关于记笔记
记笔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适合自己、能够达到目的就是好的。
如果明显感觉到自己记笔记力不从心,有意识的改变,是一个好的开始。
多摸索,多尝试,多总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觉得在课堂上练习代价太大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暑假,从网上的公开课、Ted 演讲、阅读笔记开始练起。
借鉴大神的是一种方式,但是千万不要迷信!
而 关于怎么复习 ,尤其是每节课后怎么复习。
今天我们来好好讨论一下~
之前提到过 Atkinson-Shiffrin 记忆理论模型,我们把学习知识的过程总结成这样一个过程:
外界感官信息➜(注意力)➜短期记忆➜(复习)➜长期记忆
上课的过程就是老师向你传授感官信息;
而你通过集中注意力和笔记的过程,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一次加工,形成短期记忆;
而复习,就是通过信息的二次加工,把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中间环节。
形成长期记忆就是你复习的目的。
而不是考试。
换言之,
你复习是出于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需要,而不是考试的需要。
那么,问题来了——
这里通过两个常见的误区来说明。
【误区一】 复习不是考前的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将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指望考试前一轮复习就达到目的?
别做梦了!
等到那时候你学过的大部分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复习就变成了预习……
但是严格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安排复习计划是不现实的。
比较合理的安排可以是:
第一次复习- 每天课后
第二次复习- 第二天课后
第三次复习- 每章节结束后
第四次复习- 每模块结束后
这里的复习是自己执行的,通过通读、整理阶段性知识点、总结重点、思考难点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包括作业和刷题。
【误区二】 复习 ≠ 浏览笔记
复习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笔记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单纯浏览笔记的复习太机械,就像许多佛经在传入中国时是音译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要靠死记硬背标拼音记住一部《大悲咒》?
这本身就够磨炼心性了……
不信你试试?
-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Tony Buzan 发明的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有广泛的应用。
形象生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一种趣味性比较强的笔记法。
思维导图有很多局限性,通过树状的信息分层进行可视化展视,结构比较单一固定。但是在总结和复习中可以发挥出意向不到的作用。
- 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复习活动
思维导图是自主复习的利器。
所谓“把书读薄”,主要就是依靠思维导图总结一节课、一章节和一模块的结构和思路,帮助你架构宏观知识体系,并把前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这一趴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方便后期复习。
复习中,思维导图可以这么用:
1.在记忆和理解知识点之后,按照记忆和自己的思路画出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树,作为自我检验的方式。
2.根据课本和笔记矫正、总结正式的思维导图,后续复习可以对照思维导图,回忆具体的知识点。
-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纸张
前期最好选择比较大的 A4 纸,可以让你的思维尽情舒展
中心图像
在画面中心写下这一趴的核心词语,字稍微大一些、有明显标识。
颜色
大脑会受到色彩的刺激,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亮色,划分出区域、层次,既方便查阅,又帮助记忆。
分支
分支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划分层次,选定重点。
用流畅的曲线,分出“粗、中、细”三个等级,分支上的长度和分支上的文字注意平衡。
二级分支
如果二级分支无从下手,可以先写下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关键词,然后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有所取舍,再决定怎么写。
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逻辑和重点,二级分支上一支一词就够了。
层次化
层次化的规则可以分为“分层”和“排序”,先把能想到的都想出来,再进行分类,在思考的同时自然就 get 了逻辑体系,也帮助你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和笔记一样,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思维导图的操作,但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多试几次自然能使用地得心应手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