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经济学考试 考前冲刺 知识点梳理
Economics本质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resources去满足无限的wants.
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经济学只是探索如何做到这一切。
Resources分为四类
1. Labor
2. Land,指资源
3. Physical capital,指厂房一类的
4. Entrepreneurial ability,指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
机会成本的意思是做某件事的同时,放弃了做另一件事。
对生产A商品的两个人来说,谁的机会成本低,谁就有comparative advantage.
给定相同的资源,谁能生产的product多,谁就有absolute advantage.
假设一个人可以生产两样东西,A和B。
把全部资源去生产A,可以生产若干个。
把全部资源去生产B,可以生产若干个。
也可以一部分资源生产A,一部分B,以此类推。
把所有的生产选择可能性列出来,这叫做PPF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当刚开始生产某商品时,所放弃的东西比较少,量比较低。
当生产某个商品的量越来越多时,所放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因为总资源是被分成很多类的,某些资源适合被用作生产A,某些资源可能就适合生产B。
如果把资源全部拿去生产A,则放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举例:大跃进时期,很多农民把自己家里的工具都拿去融了炼钢,大家也都不种地了。结果是炼钢失败了,种地也被荒废了。
PPF呈现concave down的样子,原因是law of increasing cost.
由于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存在,两个人需要分工合作,这叫做specialization.
之后两人如果进行交易,交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要高于opportunity cost。
举例子:我生产1件商品A的机会成本是2件商品B。
如果现在有人要买我生产出来的1件A,那价格就必须高于2件B,我才愿意成交。
由于law of increasing cost存在,所以Marginal Cost,简称MC是递减的。
另一个概念是Marginal Benefit,代表每多一笔交易,可以获得的利益。
MB应该是递减的。
对于买家,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买的越多,marginal收益就越低。
举例:吃面条时,第一碗很好吃很香,第二碗就没那么好了,以此类推。
对于卖家,卖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卖的越多,marginal收益也越低。
举例:炼钢。炼的越多,marginal成本就越高,这会导致marginal收益越来越低。
由于MB递减,MC递增,所以MB和MC相交于一点。
这个点叫做allocative efficiency.
如果是在PPF线上某个点上,则被称作productive efficiency. 这代表资源被完全使用。
当有了economic growth,则整个PPF向外扩张。
Growth的原因可能是资源更多了,资源质量更高了,也可能是科技水平提高了。
当sellers和buyers够多,就形成了一个market.
价格越高,demand越低;价格越低,demand越高。
原因:
1. substitution effect
当某商品价格高时,demand比较低,因为买家可以选择买别的。
2. Income effect
当某商品价格高时,demand比较低,因为买家的income是有限的。
价格越高,supply越高;价格越低,supply越低。
原因:
1. increasing cost
卖家的成本是逐渐升高的,量越大,边际成本越大。
2. 盈利
卖家是为了赚钱的,价格需要能够cover costs.
Demand Curve的左右移动:
1. Consumer Income
当买家变有钱了,整体demand向右
2. 替代品价格
当替代品涨价了,本商品的demand向右
3. 互补品价格
当互补品涨价了,本商品的demand向左
4. Tastes
买家对某商品品味提升会让demand向右
5. 预期
买家预期某商品价格要涨,则目前demand向右发展
6. 买家数量
买家数量增多,则demand向右
Supply Curve的左右移动
1. input价格
原材料降价,则supply向右
2. 科技水平
Supply向右
3. 税收政策
少交税或者多收补贴,则supply向右
4. 预期
预期未来价格升高,则目前的supply向左
5. 其它可生产商品的价格
其它卖家可生产的产品涨价,则生产本商品的supply向左
6. 卖家数量
数量增多,则supply向右
Demand和Supply交点叫平衡点。
Demand或Supply左右移动都会形成新的平衡点。
当政府认为某商品的平衡价格过高时,可能设立一个低于平衡价格的最高价,叫ceiling.
这会引起市场上的shortage.
当政府认为某商品的平衡价格过低时,可能设立一个高于平衡价格的最低价,叫floor.
这会引起市场上的surplus.
平衡价格是市场形成的,不由某一个卖家或买家决定。
不同的买家对同一个产品的心里定价不一定相同。
买家对一个产品的心里定价可能高于此商品的市场平衡价格,也可能等于,也可能低于。
当心里定价大于等于平衡价格时,买家愿意购买。
当心里定价小于平衡价格时,买家觉得不值得,如果买了就亏了,所以不买。
换句话说,理性的买家只要买了东西,就是自己赚了。
这形成的盈余叫consumer surplus.
不同的卖家生产相同的产品的成本不一定相同。
卖家选择卖出产品的原则应该是市场平衡价格大于等于自己的成本。
当平衡价格小于成本时,理性卖家不会卖产品。
卖家的所有profits合一起叫做producer surplus.
Consumer surplus和Producer surplus加在一起等于Total Welfare.
公平公开的市场中的商业贸易的实质是双赢。
买家对不同产品的依赖程度不同。
如果依赖程度高,则我们称此商品的需求弹性低,没什么弹性。
当此商品的价格变动时,我们该买还是买,该不买还是不买。
例:假设盐的价格是3块一包。
如果价格上涨到3.5元了,我们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该买盐的人不会太在乎这个价格上涨。
如果价格下降到2.5元了,我们也对比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该买多少盐就还是买多少盐。
如果买家对某商品的依赖程度不高,则我们称此商品的需求弹性高,非常有弹性。
当此商品的价格变动时,我们给出非常敏感的反应。
例:假设Balenciaga某卫衣价格是1万。
如果价格上涨到1.2万,我们就更不想买了,因为本来就没什么买的必要,不穿这种奢侈品我们也不会有啥损失。
如果价格下降到了8千,很多人就有丶蠢蠢欲动了,因为看起来优惠了2千元,很吸引人。
需求弹性的计算公式是:
Demand变动的百分比 除以 Price变动的百分比。
算出比值后,我们取绝对值。
在计算变动百分比时,我们用中点法。
例:价格从5上升到10。
变动量是5
5和10的中点是7.5
用5/7.5 等于66.67%
当需求弹性大于1,称elastic
等于1,unit elastic
小于1,inelastic
当需求弹性=0,则demand呈现一条垂线,称perfectly inelastic
当需求弹性=∞,则demand呈现一条水平线,称perfectly elastic
对于同一个商品来说,价格越高,弹性越大;价格越低,弹性越小。
在价格的中间位置,存在一个弹性等于1的位置。
当某商品的替换商品比较多时,此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当买家的收入非常高时,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来说比较小,买家对价格变动是无所谓的态度。
当买家的收入不高时,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来说比较大,买家会对价格变动很敏感。
当某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时,比如盐。
若卖家提升价格,则total revenue会提升,因为买家还是会买基本同样多的盐。
当某项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比如奢侈品女包。
若卖家提升价格,则total revenue会下降,因为买家对涨价很不屑一顾。
若卖家拉低价格,则total revenue会上升,因为买家对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很敏感,屁颠屁颠就去买了。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如何。
当某商品是normal goods类型,则人们越有钱,需求就越高。
当某商品是inferior goods类型,则人们越有钱,需求就越低。
需求收入弹性算法:
需求改变百分比 除以 收入变动百分比
交叉价格弹性是指随着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另一个商品的demand变化如何。
当两个商品关系是替代品,则此弹性大于0.
当两个商品关系是互补品,则此弹性小于0.
供给弹性是指随着价格变化,supply如何变化。
算法:
供给变动百分比 除以 价格变动百分比
税收是针对买家卖家双方征收的。
税收使得市场均衡价格被拉高,交易量被拉低。
税收使得total welfare降低。
降低的一部分变成了税收,还有一部分是deadweight loss,无谓损失。
买家和卖家都交税,但demand和supply分别的弹性不一定相同。
较缺乏弹性的一方多交税。
例:
针对奢侈品女包,demand弹性非常大;supply方的厂家,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supply弹性比较小。
综合结果是卖家交了大部分税,而买家只交了一小部分税。卖家为了弥补损失,基本是把这些损失施加到了工人身上。
进口的由来:
针对某件相同的商品,国内市场有一个均衡价格。
若在其它国家也存在这个商品,并且存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则国内市场会被干扰。
消费者会比较乐意进口购买这个商品。
所以国内的商品均衡价格会因此被拉低,这样就在国内形成了shortage。
这个shortage的量就是需要进口的量。
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就可能对外来商品征收关税。
关税提升了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降低了交易量。
关税形成了一部分国家税收收入,但也带来了deadweight loss.
国家也可以不收关税,只规定进口量,也就是quota。
这种做法更不理想一些,因为国家没有收到任何收入,同时限时了交易量,也同时造成了deadweight loss.
Marginal Utility的意思是消费者每多买一个东西,可以获得的satisfaction.
MU一定是递减的,例子参考吃面条。
理智的人不仅考虑MU,也考虑自己手里的钱。
所以MU/P的值更值得参考,意思是每一块钱可以带来的satisfaction.
当消费者面对2种商品做购买选择时,应当参考谁的MU/P比较高。
直到两个商品的MU/P的值相等时为止。
第一部分:国民经济核算
Circular Flow Model指经济循环。
公司在生产要素市场买材料、人工等来生产goods and services。
之后公司在商品市场卖goods and services。
GDP指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的goods and services总和。
GDP每3个月核算一次,每年校对一次全年GDP。
GDP需要以货币为单位来被测算。
GDP只核算final goods,不核算intermediate goods。
例子:
若家具厂去买木头来生产家具,则买的那些木头并不计入GDP。
因为这些木头是要用于再加工再生产的,而不是被consume。
GDP不核算二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在第一次sale已经被算过一次。
GDP不核算内部交易或家庭交易。
举例:
我自己在自己家种菜,后来我还自己吃了这些菜。
表面来看,这些菜确实是在国内生产的,但是GDP不核算它们。
GDP不核算非法交易,比如毒品交易。
GDP的核算有两种基本算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笔交易一定有买方和卖方。
AP宏观经济学考试主要考察支出法算法。
GDP=C+I+G+NE
1. C代表Consumption
2. I代表Investment
主要指买厂房设备。
个人买新房子也算I,不算进C。
当商品被放进仓库时,这部分价值被计算成I,之后卖出去的时候从I中减掉,再按照卖的价值计入那些消费者的C。
3. G代表Government Spending
4. NE代表出口减进口
加出口是因为出口的货物都是国内生产的。
减掉进口是因为进口的货物都在C、I、G里面被算过了,而进口的都是外国的GDP,应该被减掉。
按照当期物价核算的GDP叫Nominal GDP。
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名义GDP并不能很合理地测算出国内生产出的所有产品数量。
根据某个年份的基础物价水平测算出的不同年份的GDP,叫做Real GDP。
举例:
2015年肉夹馍5块钱一个,全国生产了10个肉夹馍。
2016年肉夹馍10块钱一个,全国生产了15个肉夹馍。
2015年的名义GDP是50块;2016年的名义GDP是150块。
然而我们真正想核算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分别是多少。
假设选定2015年是基础年份,物价水平就是5块一个。
则2015年的Real GDP是50块。
2016年的Real GDP在计算时也用5块这个物价,乘以15个,得到75块的Real GDP。
以此类推,按照2015年的一个基础物价水平,也可以顺利算出其它任何年份的肉夹馍Real GDP。
Real GDP 乘以 Index 等于 Nominal GDP
这个Index也叫作GDP deflator
名义GDP 除以 deflator 就等于 真实GDP
CPI指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衡量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水平。
统计局预估计居民消费品的种类和具体数量,比例等。
每个月的居民消费都被得到计算。
当月的消费额 除以 基础月的消费额 等于CPI Index。
Consumer Inflation=(CPI new - CPI old)/ CPI old
这代表了物价的变动指数
受到物价升高的影响,收入会缩水。
Real Income=Nominal Income / CPI
Nominal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Expected 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是人们预期的通胀。
当出现unexpected inflation的时候,部分人的利益会受损。
1. 雇主和员工之间
由于通胀的出现,员工希望涨工资,但涨工资是不及时的,员工利益受损。
2. 固定收入者
固定收入者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利益受损。
3. 债主和借款人之间
借款人获益,债主受损。
CPI为什么可能存在误差:
1. 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某些商品涨价明显,而选择去买别的涨价不明显的商品。
因此,统计局统计的一篮子物品就不准了。
2. 新商品的出现可能让消费者少买一些旧商品。
因此,统计局统计的一篮子物品就不准了。
3. 商品质量可能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没有掏更多的钱却享受到了更好的商品。
此时,CPI是高估的算法。
大于16岁的人被分为三类:
1. 有工作的人,称为Employment
2. 找工作的人,称为Unemployment
3. 不工作的人,称为out of labor force
1+2=Labor Force
失业率=UN/LF
失业分为4类:
1. Frictional
换工作时的失业状态
2. Seasonal
雪乡讹人的那些人,过了冬天就没工作了
3. Structural
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产业内劳动力过剩
4. Cyclical
由经济衰退引起的失业
第二部分: 消费、储蓄和投资
交完税之后,我们剩余的钱叫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处理收入有两个选择:花掉或者存起来。
DI每多一些,Consume多多少,这叫做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DI每多一些,Save多多少,这叫做MPS,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C+MPS=1
经济学中设定的Investment指购买厂房设备一类的东西来获取收益。
Investment的启动资金来源于贷款Loan。
当我们进行投资时,我们必须承担贷款利息。
所以,我们的投资回报应该大于等于潜在的贷款利息。
当回报率≥贷款利率,则投资。
当回报率<贷款利率,则不投资。
假定MPC=0.9
若市场上产生了一笔spending,比如100块,这100块需要被计入GDP。
之后收到100块钱的人会花掉100*0.9=90块买别的东西。
之后收到90块钱的人会花掉90*0.9=81块别的东西。
以此类推,GDP的增量为:100+90+81+.....
根据等比无穷级数计算规则,这个值等于100/(1-0.9)=1000
综上所述,100块的spending引起了1000的GDP增长。
这个现象叫spending multiplier effect。
Multiplier等于10。
计算公式是:1/(1-MPC),或1/MPS
当国家多收税,则人们的消费会减少。
当国家多收税,则人们的消费会增多。
当国家多发补贴,则人们的消费会增多。
当国家少发补贴,则人们的消费会减少。
以上的效果叫Tax Multiplier。
举例:
国家发了100块补贴下去,这100块补贴并不计入GDP增长。
人们拿到100块以后,会花掉100*0.9=90块。
以此类推,GDP的增量为:90+81+...
这个值等于90/(1-0.9)=900。
Tax Multiplier等于9。
TM的计算公式:MPC*Multiplier,或MPC/MPS。
若政府多收税,再把这些征来的税花掉。
则,花掉的spending会受到Multiplier的影响引起GDP上升。
同时,收税会引起人们的收入降低,花费减少,GDP降低。
这样制衡的结果叫Balanced result。
假设100的spending引起GDP增长1000,100税收增长引起GDP降低900。
则balanced结果是100。
所以,政府的100spending引起了最终GDP的100增长。
所以,balanced-budget multiplier等于1.
重要结论:balanced-budget multiplier永远等于1,不论MPC是多少。
第三部分:总供给和总需求
国内所有消费者对商品的总需求叫做Aggregate Demand。
国内所有生产者对商品的总供给叫做Aggregate Supply。
用Real GDP可以表示所有的product,也就是AD,或者是AS。
当整社会的Price Level高时,AD低;
当Price Level低时,AD高。
原因:
1. 当国内物价高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外国的substitution。
2. 当物价高时,借钱的会增多,随之拉高利率。之后人们由于利息压力,消费demand会降低。
3. 人们的wealth有限。
当Real GDP的任何一个元素增高时,会引起AD曲线向右移动。
AS分为短期Short Run曲线和长期Long Run曲线。
当物价升高时,AS随之升高。
当物价升高时,inputs的价格变动可能是迟缓的。
商家看到了物价升高就想要多给supply,多赚钱。与此同时,inputs的价格上调往往是稍显迟缓的,所以整体引起的物价提升也会有所放缓。
在经济衰退期,Real GDP偏低,资源没有被充分运用,有比较多的资源剩余。
在此情况下,当物价抬升,商家有大量剩余资源可以利用,此时inputs的价格上升会很不明显。综上因素,整体的price level上升也不会很明显。AS曲线呈现一个略微上升的状态。
在经济增长期,剩余资源变得越来越少。
当商家想要增多supply,就要面临inputs价格比较明显的抬升。综上因素,整体的price level会比较明显地上升。AS曲线呈现一个非常明显上升的状态。
在完全利用所有资源时,AS和AD的交点会体现一个price level和Real GDP。
这个Real GDP所在的垂线叫做Long Run AS。
当过度使用资源,比如加班加点,疯狂滥砍滥伐,Real GDP会高于LRAS。
比如1980-2010就是中国超速发展的30年,GDP增速惊人,与此同时,大半部分的中国人也告别了青山绿水的环境,反而笼罩在散不去的雾霾之中。
古典派经济学家认为长期总供给是固定不变的,不由price level所决定,而由总的资源和科技水平所决定。但是1929年爆发于美国,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理论。
因为当时的资源不匮乏,科技水平也没有倒退,但是经济水平却一落千丈。
历史证明,物价可以用AS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1年到1929年是美国辉煌的8年。生产率和GDP值都在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工人工资却只增长了2%,农业从业者没有获得明显的收入增长。
最终,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了大跌,整个美国的投资和消费开始了断崖式下跌。
从此,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深渊。
直到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依靠着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迎来了振兴。
与此同时,欧洲和亚洲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各个国家内部出现了深深的矛盾。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组织利用战争的信条获取了人民的信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所难免。
SRAS短期总供给的移动:
1.inputs价格
2.税收政策
3.监管
4.战争或自然因素
LRAS长期总供给的移动:
1.资源
2.科技
3.激励资源增长或科技进步的政策
在经济严重衰退的周期,AD向右移动会引起GDP升高,物价升高。
但此时的物价升高幅度很微弱,与此同时,SPENDING MULTIPLIER的效果也很显著。
在经济发展的周期,若AD向右移动,则物价上升明显。此时SPENDING MULTIPLIER的效果会受到抑制。
当短期AS向右移动,则GDP升高,物价下降。这是极好的。
当短期AS向左移动,则GDP下降,物价上升。这是灾难。这种现象被称作stagflation。
通常情况下,AD会向右移动,引起物价升高,GDP升高。
物价升高,会引起inflation;GDP升高,会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就是inflation和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
当SRAS升高,Philips Curve向左移动;
当SRAS降低,Philips Curve向右移动。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垂直状态,取的值叫做natural unemployment。
第四部分:财政政策
扩张型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增多spending,拉动AD向右。
同时,拉高GDP中的C和I,主要措施是减税和增多补贴。
保守型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减少spending,拉动AD向左。
同时,拉低C和I,主要措施是增税和减少补贴。
当国家增多spending,少收税,以及多发补贴时,国家会出现赤字deficit。
为了弥补deficit,国家右两个办法:
1.借钱。
2.印钱。
借钱就是发国债。
发了国债就会拉高市场上的利率,利率高了,社会的spending会降低。
原因是利率升高时,有一些人接受不了高利率就不借钱了。
这个现象被称作crowding out,人们是被政府挤走的。
印钱会引起inflation,之后SPENDING MULTIPLIER的作用会被削弱。
当国家减少spending,多收税,以及少发补贴时,国家会出现盈余。
2个办法处理这些盈余:
1.加速还国债。
2.照常还国债。
加速还债会降低利率,这会刺激C和I增长。
Automatic stabilizer是让经济增长的同时被抑制,以及经济衰退的时候被刺激增长的工具。
它不需要国家给出财政政策,而本身就可以发挥作用。
最主要的例子是累进税。
累进税的意思是随着收入的增长,税率也升高,比如个人所得税。
在经济增长期,GDP比较高,人们的收入也比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交的税会稍微多一些,需要领取补贴的人会比较少一些。
所以Net Tax变多,这会引起GDP变低,避免经济过热。
在经济衰退期,GDP比较低,人们的收入也比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交的税会稍微少一些,需要领取补贴的人也会比较多。
所以Net Tax变少,这会引起GDP变高,振兴经济。
财政政策的缺陷:
1.crowding out
政府借钱会拉高利率,降低spending。
2.净出口差额
当政府使用扩张政策,利率被拉高。
这会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之后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会值net export变低。
另一个角度的财政政策是关于刺激AS。
如果政府可以让AS向右,则可以升高GDP,同时降低物价。
1.少收税,让更多的人投入工作,增高积极性。
2.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利率,让更多的人去投资,拉高GDP。
第五部分:货币政策
货币的三个职能:
1.交易
2.衡量商品价值
3.存储
货币的现有价值乘以(1+real interest rate)等于未来价值。
(按美国的经济学和金融学)
货币被分为M1,M2,和M3。
M1指现金,现金支票,预支旅行支票。
总之,M1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是被花的钱。
M2包括M1,还包括活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浮动利率存款和基金。
M2的流通性比较低。
M3包括M2,还包括大额存款。所以M3的流通性就更低一些。
可贷资金基本是指M1。
对于货币的需求叫做 Money Demand;
货币供给是Money Supply。
用于日常买买买的需求叫transaction demand,不随利率变化而变化。
用于投资的需求叫asset demand,随着利率升高而降低。
银行分为三类:
1.中央银行
主要负责印钱,管钱。
2.商业银行
两个业务:吸收存款,然后放贷,通过收取贷款利息来赚钱。
3.投资银行
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资产交易等业务来谋求利益。
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去欧美选择金融或工商管理作为所学专业。
但更多的人毕业后进入的只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里有收入比较低的职位,工作职责分别是在柜台给客户办业务,还有跑大街上去吸收客户存款。
真想赚钱的话,留学生应当考虑考取金融分析师CFA证书,或类似CFA的证书,之后想办法进入投资银行,才能赚更多的钱。
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市场上的money supply。
所以,MS并不随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而变化。
但,MD是随着利率升高而降低的。
MS和MD的交点决定了市场上的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当MS增多,利率降低;
当MS降低,利率升高。
央行为了让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让储户取钱,会规定一个reserve ratio。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得到一笔资金,就需要把资金的一部分保留起来作为准备金。
当银行拿到第一笔钱以后,把一部分保存起来,把另外一部分以贷款的形式贷出去。
当某个人拿到贷款,就会进行投资或消费。
在投资或消费以后,另一个人会得到收入。假设这个人把这些收入存入银行,银行就又把一部分保存起来,把剩余的贷出去。
以此类推,循环往复,一笔资金带动了很多很多的money supply。
这种翻倍效应就是money multiplier的效应。
计算方法是第一笔银行贷出去的钱 除以 (1-reserve ratio)。
举例:
一个人存进去银行100块,央行规定reserve ratio是0.9的话。
则第一笔贷出去的钱就是90块。
总money supply增长等于90/(1-0.9)=900。
货币政策分为两类:
1.扩张型
2.紧缩型。
扩张型就是央行拉高money supply,降低利率,增高C和I,失业率也随之下降。
紧缩型就是央行拉低money supply,拉高利率,降低C和I,物价就被遏制住。
央行控制money supply的基本手段是买卖国债。
当央行大量卖国债时,money supply降低;
当央行大量买国债时,money supply升高。
另一个手段是控制discount rate贴现率。
贴现率是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这个利率一般不会特别高,不然商业银行就死了。
当央行提升贴现率,money supply降低;
当央行降低贴现率,money supply升高。
还有一个手段是控制准备金率reserve ratio。
当央行提高rr,则money supply降低;
当央行降低rr,则money supply升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1.极度衰退期
财政政策应该是减税,多补贴,增多政府花费,造成政府赤字。
这会抬高利率,挤出人们的投资,货币升值,降低净出口。
同时,增多money supply,避免利率被抬升的过于猛烈,增高C和I。
综上,扩张型财政政策加扩张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是inflation过高。
2.衰退期
财政政策应该是减税,多补贴,增多政府花费,造成微弱的政府赤字。
利率被抬升的并不明显,物价上升的并不明显。
同时,政府应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inflation继续上升。适当拉低AD,让经济健康运行。但紧缩型货币政策会拉高利率。
综上,扩张型财政政策加紧缩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是利率过高。
3.经济过热期
财政政策应该是增税,少补贴,减少政府花费,造成政府盈余。
这会降低利率,货币贬值,拉高净出口。
同时,政府应该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拉高利率,适当拉低AD,让经济健康运行。
综上,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和紧缩型的货币政策的风险是GDP过低,失业率过高。
某些经济学家支持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理论。
他们认为money supply乘以货币流通速率,就等于总GDP。
也就是说,物价并不会影响GDP,只有流通的快慢罢了。
他们认为真正影响GDP的是资源和科技。
第六部分: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存在决定了分工合作。
当别国在生产某商品有比较优势时,我国在生产另一个商品时有比较优势,那么国际贸易会产生双赢。
对于某个相同商品来说,若世界价格比较低,则国内存在shortage,我们需求进口。
若世界价格比较高,则国内存在surplus,国内生产者会寻求出口。
当进口时,国内购买者需要兑换外国货币;
当出口时,国外购买者需要兑换本国货币。
任何一种货币在处于兑换状态时,都可以被视作一种商品。
当美国的东西便宜了,想买美国商品的人就变多,想兑换美元的人也变多。
这种情况下,美元作为一种商品就涨价了。
汇率受以下因素变化:
1.消费者偏好
2.相对收入
比如美国和墨西哥相比,收入水平高的多。在美国,很多人想买墨西哥的东西,但是墨西哥比较少的人想买美国的东西。美元在此状况下贬值。
3.相对通胀
比如美国的通胀特别厉害,德国的通胀特别低。
美国人就不太能成熟国内的高物价水平,反而喜欢去买德国的产品。与此同时,德国人不怎么 想买美国的东西。美元在此情况下贬值。
4.投机
投机者判断某货币目前贬值比较严重,就会短期内大量兑换此货币。
之后等汇率升高再抛出,赚取利益。
5.利率
比如美国的利率比较高,德国的利率比较低。
则德国人倾向于把欧元兑换成美元,放到美国的银行里吃利息。
美元在此情况下升值。
国际贸易壁垒包括两种:关税和配额。
关税是针对外来商品收的税,目的是保护国内企业,同时提升政府收入。
关税会降低进口量,提高进口价格。
减少consumer surplus,国内生产者获益。
关税会造成inefficiency,引起deadweight loss。
配额quotas是指限制进口量,不收取关税。
配额在造成inefficiency的同时并不会让本国政府获得任何收入。
更多国际课程与学校信息,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
扫码添加微信获取干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