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人的品德教育。在中国品德教育目标一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素质要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育目标是学校全部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与此目标相一致,我国还为青少年设置了的连续的思想品德课程,编写了专门的教材。
美国学校从表面上看没有专门的道德或品格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品格教育虚中有实,有实无名。其品格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
美国现代的品格教育目标从来就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区成员、进而成为一个好的世界公民。历史文章“美国精英学校是这样育人的:从两个小故事看出的大道理”就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好的学校会从细微之处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从身边的小事来教导学生的相处之道,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德育途径是实践。主张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绪。
因此,许多美国学校都十分注重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如冬天为贫困人群发送食物和衣物的慈善工作,为疾病防治组织募集资金、社区环境的清理和治理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譬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公益服务,来增强品格教育效果,达到品格教育的目标。本号的历史文章“从藤校招生的“潮流逆转”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使命感”中也探讨了美国藤校招生开始注重学生对社会做贡献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品格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色,融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自有学校之日起,直到18世纪中叶学校教育宗教化,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上帝的敬畏和自身的规范。从18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期间,管理、训练、顺从、纪律等主要内容成为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学校开设了公民学等课程,学校的品格教育目标,开始转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物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犯罪率不断上升,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美国这时的品格教育是围绕“合格公民”这一目标进行的。
学校推行品德教育,一般通过四种形式:学校集会活动、奖励机制、课堂学习,以及行为规范的制定。
1)学校集会活动:海报、横幅或者公告板的形式,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直观呈现。
2)用赞美和奖励方法树立优秀典型。口头赞美学生。或者给学生可以交换特权或者奖品的机制,鼓励孩子展现除学术外优秀的一面。
3)课堂学习。各个老师会根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选取一定的故事或者活动,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的概念。比如很多幼儿园用Filling the Bucket的故事来教孩子对别人友好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感觉
4)统一遵守特定的行为规则。比如小学经常要求孩子排队走路的时候要有一个礼貌的姿势(不说话,手放好),或者很多高中要求对老师有尊敬的称呼(“史密斯博士”,“布朗女士”等),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必须要遵守的规矩。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的教育形式,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上存在着“授受”教育与“自治”教育的区别。授受教育基本上是书本、课堂、教师三个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目前中国的教育多以这种方式进行传统的授受教育。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效的传递已有的知识的同时,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妨碍了他们巨大潜能以及视野的开拓。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生通常虽然数理化基础知识普遍并没有同年纪的中国的孩子的学的深和扎实,但是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却往往比较强。
自治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美国家庭的主导思想。自治教育主张尊重和信任孩子,给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协助者和引导者。美国的自治教育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潜能的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美国的自治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
在家庭教育上,美国人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他们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此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从整体上来说,美国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都比较强。
“寻找答案的过程有时候和答案本身一样重要!!!”
分享一个自己小孩学校的例子:我之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非常扎实和领先于美国的,美国小学的课程简单而落后,因为美国很多小学生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做。但是最近一次去私立学校的教学公开课上的听课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堂美国小学的公开课。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学术活动的方式来参与全部课程。课程的上半部分以穿越的方式划分了美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大事件。而下半部分,则以巨大的地图拼图来讲解地理和人文。每个知识点要么以互动,要么以学术活动的方式来贯穿,全班一起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
每一处都有音乐做背景,结合科技,数学,动植物分布、人文,地理等等。“什么是美国”这个概念很三维立体、很贯穿古今的展现在现场所有人的眼前,分分钟在经历启示录,这些信息被系统的输入到大脑里。
无疑这是一套经过编排,参与性极强的系统课程,也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立体的小学课程。而这套课程用简单的教具,丰富的课程编排演绎了学习的精髓。心中暗暗佩服美国小学课程设计的软实力!
在小学四、五年级(10岁左右)的时候编排和输入这些知识点,无疑在孩子们未来各种思考方向的引导和启发是非常强有力的推动力。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模式和方向大都会以这套课程为基础。
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了如指掌的时候,自然会有种安定感和自豪感。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经济、科技应用在一套课程里,非常直观的展现在眼前,每个孩子能够被无差别的安排角色参与其中,情景感和身临其境感有效的刺激大脑,引起神经元节点的交联,长期有效的储存在记忆深处。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中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孩子们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教学过程。美国则突出强调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
"一棵树苗。中国教育要把它培育成一个盆景。美国教育只管浇水施肥。长成什么样由它。"
"一块石头。中国教育一定把它磨平然后刻上颜体。美国教育只管磨掉最尖锐的角,象什么就是什么。"
一个孩子。中国教育体制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得比别人好。在美国教育体制下,她一定有一条她自己喜欢的路。虽然这条路曲折而不平坦,让她找到这条路然后走下去吧。如何找到自己特长,兴趣,和激情的最佳结合的职业?作者的历史文章“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在迷茫人生中寻找方向感的”潜规则“”一文道出了一些玄机。
美国学校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虽然也有类似于SAT这样的标准化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并不是决定学生是否被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两种现象: (1)个人发展选择的多样化;(2)学生容易找到自信:
不同于中国家长对孩子发展才艺的一边倒现象,譬如数学,钢琴,英语等等固定项目,美国学生的才艺和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美国学校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后兴趣班教学,特色夏令营,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空间。
美国学生的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模拟创造等活动,都是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培养有个性的人,既利于个人发展,又符合国家需要。个性发展包含在全面发展之中,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具备了实现的条件。本号历史文章“羡慕嫉妒恨!那些极具趣味和创意的美国高中短期课程”中,提到了作者周边学校的妙趣横生的个性化十足的短期高中课程。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这样的多样性和对个性化的认同,导致了不同的孩子,即使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拔尖,但是如果有其他的才能和天赋,或者爱好,同样在同龄人当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对自己比较自信。
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台下听、期末考试考的流程。中国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美国对青少年的教育注重应用,所学能有所用。即教育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重视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这也导致了美国孩子的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很强,因为美国的小朋友从小就有很多课堂表述和当众演讲的机会,还有很多知识的传授和作业是通过实验或者展示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学生们的习惯就是学了就一定要运用,在运用中巩固和加强,知识只有能运用了表现了,才表示真正学懂了。
譬如上完中文课,会要求孩子们去中餐馆,认识中国的食物,甚至和说中文的中国人交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掌握的知识的不断的使用。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把历史课和地理课作为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并不是强调死记硬背,而是着重理解。作者的孩子所在学校的,历史课上最近在学习美国历史上的各位总统,老师就会组织“蜡像馆”的活动。就是每个学生扮演一位已故的总统,要求每个扮演者以蜡像馆中陈列的总统蜡像出现,然后家长或者其他年纪的学生以参观者的身份出现,每当按动扮演者身上的按钮的时候,扮演者就要象总统蜡像一样说出所扮演的总统的生平逸事等等。
即使是数学这个科目,也不光光强调死记硬背和计算能力,而是强调理解,明白为什么这么计算,以及解题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因为我是数理化专业出身的,我来展开谈一谈我的看法和感受:
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教育没有中国的扎实,中国的孩子“智力”开发的早,很小就接受到不同的课程和智力开发项目。虽然中国孩子在数学方面比较领先,可是学到的东西能不能,会不会运用在实际生活上是另一个问题。美国的数学教育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是这个样子的。不光是要你背公式,学生能够理解问题,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人才可以在工作创新上正真的利用学到的知识。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死记硬背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在数学上发散性思维。
美国公立学校的数学教育分及各阶层:Normal,Accelerated,and ......根据你的个人能力和爱好可以选择。 这样子在数学方面为弱项的的同学们不会因为数学而吃苦, 从而有更多精力完成个人其他的长项。喜欢数学的可以进一步转(大学课程)。
另外,美国课堂上的家庭作业很多都是开题形式的,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答案的问答题的形式。
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地理课,最近讲的是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譬如西部开发的艰苦、流血和死亡的历程等等。课后老师让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画出向西开发移民的路线图,描绘艰难困苦的场面,然后在班上展览和分享。有发生在附近的历史事件,老师还带学生去当地参观。
中国看重传统的封闭教育和尊师重道的理念。中国学生大多勤奋刻苦、谦虚好学、自我约束,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好,老师对学生“不听话”的情况容忍性较差。但学校对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如美国学生活跃。
美国教育是开放的现代教育。美国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探索、独立自主的意志和精神。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和选择上,不盲目的听信别人,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唱反调和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是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教育通过对选择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和推动,把教育对象引导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来。美国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怀疑精神,创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自立能力,有自信心和参与意识的个体。
美国的大学老师常常发现中国的留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对资源信息的分析,比较,判断,评估和应用的能力。中国的教育很强调重述,譬如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完整的背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对分析能力也有一点涉及。但是,却基本没有要求比较,评估,和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来美国感到最困难的是阅读,虽然一部分原因是语言上的诸如词汇量和英语的句式用法等等,另一部分原因就是阅读理解。由于中国的学生没有怎么受过完整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训练,因此,在阅读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理解方面的问题。可能在中国的语文课上面,长期是由老师告诉学生某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讲什么的,学生记住就好了。结果,真的有一篇文章,要让中国学生来判断究竟中心是什么,反而做不到了。
美国人很早就会用很重的篇幅,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们区分——什么叫事实,什么叫观点。所谓“事实”,就是可以用证据“证明”或者“证伪”的事情,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地球是圆的”。而“观点”,是某人对某样事物的看法或者感觉,带有人的主观因素。美国人认为,区分“事实”和“观点”,是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也正是有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美国人的课堂上,罕有强迫孩子接受“标准答案”的情况。
这一点和第二点遥相呼应,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和答案本身同样重要。不注重结果,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松散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也并不完美,有时候低年级的美国的老师需要花大部分的时间管理课堂秩序,教学的效率不高。
不同于中国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一个好大学成为重中之重。美国相对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上大学只不过是平凡之路中的一个选择,不仅学院和大学的数量众多,而且有很多其他的职业路径可以选择。
美国人没有特别强的名校情节。因为昂贵的大学学费对于一般的美国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家长对于大学的选择比较注重性价比和孩子适合的程度,排名虽然也会关注,但是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在美国,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大约有35%的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去了低些排名的州内大学。美国家长一般没有中国父母超过自己经济实力也要支持孩子上名牌的决心, 学生往往根据经济,地理,高校是否适合自己等因素来选择就读的学校。 美国家长的择校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并且实现上大学的目的。
在这里偏一下题,讲个小插曲。两个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Stacy Dale 和 Alan Krueger利用跟踪近20年的数据, 得出结论学生的实力和斗志决定了他将来的收入,而不是去哪个学校。(原文在这里:http://www.nber.org/papers/w17159 )
Dale 和 Krueger最初比较了那些藤校的就读生, 和那些虽已被藤校录取但是选择去了去了次一点学校的学生, 结果两组学生在以后的平均收入是一样的. 后来他们又选择了大约30所高低不同的大学并特别地检查这些学校的学生当年所申请过的大学, 他们不但重复了原来的结果而且有了新的发现: 那些申请名校的学生, 只要实力相等(例如SAT或GPA等), 无论他们最终在那所大学读书, 18年后的收入是基本相同的。
就我的了解,一般公司招聘也不把毕业的学校看的过重,最看重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经验,以及语言表达,与团队相处的软技能等等。狡猾的资本家会以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来开工资,不会因为你是名校毕业而多开工资。
美国也很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初中毕业后,学生可选择去美国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相当于我国的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一半时间学科学文化知识,一半时间学习职业技术。还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譬如社区学院和专科培训学校等等。
孩子是我们的延续,世界的未来,就象我们的公众号的名字一样,Raise Our Future,我们都希望能够融汇东方和西方教育的优点,培养出学贯中西的孩子。希望你了解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核心素质以后,可以更好的融合教育价值观,抓住教育的精髓。
(完)
扫码免费领取择校/备考资料,不定期的高能讲座,为你解决疑难杂症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