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学校怎么学“语文”?
接触了中国诸多国际学校/国际部后,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越优秀的学校往往越重视中国国文教学。越优秀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痕迹越明显。
在2017年度中国大陆出国留学最强中学TOP50榜当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上海中学、北京四中、复旦附中、UWC常熟分院名列前5位。这5所中国最好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均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学生,10年级(高一)阶段是和普高学生一同上课。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学生高中三年都要学习中国语文,其校区内的展示更多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非常见的英文。上海中学、复旦附中是上海当地公立名校,中国文化教学是其传统优势。UWC常熟分院则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中文,并有专门的副校长负责中国国文教学。
除这5所优秀学校外,不少中国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在国文教学上也是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的国文教学很有特色,其国文教材相当完善。
按照常规思维,中国小学到高中的国际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国际通用课程教学,淡化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但为何最优秀的学校反其道而行之?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放在中国国际学校的国文教学上来看,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这也跟中国国际教育起步的历程有关。
2003年,中国政府鼓励公立高中设立国际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学校率先创办,成为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起点。10年后,中国政府对公立高中设立国际部政策收紧,但鼓励开办私立国际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准备出国留学的最优秀的中国高中生仍主要集中在公立高中国际部。
北京、浙江、山东、湖南、四川等诸多省市要求公立高中国际部的学生也需要参加会考,通过后,方可拿到中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高中毕业证。这个政策导致中国公立高中国际部普遍采用普高课程+课程模式,这个课程设置模式能够兼顾中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申请世界大学的需要。
为此,中国的国际教育从起步开始,便已经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烙印。而随着知名公立高中国际部学生成功申请到世界名校的增多,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反倒是会成为中国学生申请世界名校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这也使得中国新创办的国际学校,也往往愿意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列为其办学亮点之一。
课程是业界公认为学习难度最高的国际课程体系。而这几年在中国开设课程的国际学校有增多的趋势,其核心一点是在于课程的包容性比较大,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包含在课程体系中,并符合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内的课程设置要求。这点跟公立高中国际部通用普高课程+课程模式有点类似,均是要满足中国政府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具备申请优势。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李树明分析说,国际校区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国语文教学,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部有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二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可以促进外语的学习,因语言学习具有共通点。
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国文老师茹菲向我介绍说,道尔顿学院之所以重视国文教育,是基于比较人文的概念,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经典,自己身上也要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功利一点来看,美国大学录取中国孩子,是要看中国学生身上有中国特质的东西,能够为美国大学提供一些新鲜的东西出来。美国大学并不需要香蕉人,也不缺英文好的人。美国大学缺懂中国的中国人,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面对现实的一些问题,美国人很想知道,具有5千年历史的中国,处理这些问题有哪些古老智慧等。因此,中国学生个人经历、文化底蕴往往被美国大学招生官最为看重。”
茹菲说,通过国文教学,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文化赢得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在人文类学科,这个很重要的。因为理工类学科,美国人没有这么在乎中国人如何想。但人文社科研究要开放,没有所谓的对和错,需要打造多元文化氛围。
这些在中国早有先例。民国期间,“海归”当中频出大师,比如钱锺书、陈寅恪、胡适等等。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会发现这些大师们自小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邃的理解。
懂中国才会懂世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表面上是十分巨大的,人性是善还是恶的结论是截然相反。但物极必反,真正的知己往往是来自于竞争对手或者对立面。中国留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西方文化精髓,这犹如是硬币的另一面,往往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出学术成果。这也是民国期间频频出大师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在具体的国文教学当中,各个学校是有差异性的。比如像UWC常熟分院、清华附中国际部这些以国际生为主的国际学校/国际部,中国国文教学更重视的是语言的教学。而像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则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教学。
茹菲跟我说,她在《中国国文》教材当中,并没有选很多四书五经的内容。自己比较赞赏历史和科学教育,是把中国的国文教育当成史学来教学。她搭建中国国文教材的时候,前提是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用的框架则是学生出国的话,和外国人交流,会面临着讨论哪些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何种文化体系,会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为此,中国国文教学要回归到问题本身,即面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是如何想的。按照这些思路,中国国文教材是按照家国天下的逻辑进行排序的。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李树明介绍说,对中国语文的学习还会有很多延伸的内容。比如在语文中诗歌的教学,到处都能见到酒的影子,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习有关酒方面的诗词,还让学生自己利用不同的原料直接去酿酒加深理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把语言、文化、数学、科学、艺术都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我注意到的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学生申请大学、促进成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归属感,成为面对挑战和困难的精神支柱。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人并没有信教的传统,知识阶层碰到困难,多半是从儒家的伦理思想中获取答案和解脱。中国年轻的学子们一旦远赴重洋到国外留学,其碰到的困难和挫折概率会远高于在中国就读大学。为此,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何进行排解?多数来自中国的学子是无法通过宗教信仰来排除的,这时文化归属感就格外重要。而一旦无法用文化归属来排解,则很容易选择皈依宗教。
我看到,在美国大学就读期间皈依宗教的中国学生当中,很多原先是就读国际学校而非公立高中国际部。中国国际学校的师生信教人数更多,学生易受影响。同时,这也跟公立高中国际部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有关,其毕业生相对容易从中国传统文化归属中获得问题解决答案,并不需要从皈依宗教中获得解脱。
从这点来看,中国国际学校加强中国国文教学不仅能够解决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有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留学挑战。
作者肖经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来源:FT中文网 2018-4-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